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

2015-03-27 22:55张雪莲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贾谊伦理思想董仲舒

张雪莲



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

张雪莲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贾谊与董仲舒的人生际遇曲折多舛,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迫使其对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二者对儒、法、道的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贾谊形成了“以礼治国”“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民为本”的行政伦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可以看出贾谊将礼的概念由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董仲舒是将德育引申到治国方法中;贾谊用制度沟通礼、法,董仲舒强调儒术的统治地位;贾谊主张以“民意”选吏,董仲舒利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是启示借鉴与继承发展的关系。

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人生际遇;理论基础

一、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际遇

(一) 贾谊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际遇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贾谊诞生在了中华文化起源的中心——洛阳孟津。贾谊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女娲造人的传说,伏羲“龙马负图于河”创造八卦的经典,伯夷、叔齐于孟津叩马而谏的故事。也正是这些传说与故事给了贾谊灵性,启蒙了贾谊博览群书,滋养了他身上的节义之气,为他日后的成才埋下了伏笔,我们说沃土英才不无道理。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记载,“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于郡中”[1]1684,他的才华被河南郡守吴公发现,“召置门下,甚幸爱”[1]1684,后被当朝重臣张苍赏识,推荐入朝。贾谊承蒙厚望,入朝后,提出了许多对朝廷政治建设有益的建言,他的行政伦理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这些建言当中。

年少的贾谊在朝堂上踔厉风发,两年之内连升三级,而相比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元老重臣,贾谊年轻,又确实无攻城野战之功,再加上贾谊推崇礼治,强化君主的统治地位,这无疑触及到了元老重臣们在朝中的利益,削弱了他们的地位,各种矛盾的激化使老臣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1]1685为由上疏汉文帝罢免贾谊,而刚刚由代王入主中央的文帝不得不考虑老臣们的意见,遂将贾谊贬到了长沙。身处逆境,但并没有忘忧天下,而是时刻关注朝中动向,利用地方官员的优势更直接地体味民生疾苦,他的行政伦理思想也在遭贬的逆境之中伴随着他坎坷的经历和对百姓更多的关心而得以丰满。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贾谊被召回长安,而这次“宣室求贤访逐臣”的经历,使贾谊的才华再次被认可,于是文帝把预意立为太子的梁怀王交予贾谊学习。重新任命使贾谊更加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主张。也正是仕途命运的颠簸,人生阅历的增长,贾谊对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也日趋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二) 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际遇

汉文帝前元元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幼年好学的董仲舒通过自身学习使他对儒家经典有很深的体悟。30岁时,便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后在景帝时当了博士,宣扬儒家经典。

汉武帝即位后,学识渊博的董仲舒受到了推荐,曾以“天人三策”睿智思辨的回答征服汉武帝,入朝为官后,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武帝建元六年,辽东高庙大火,董仲舒本想利用这次时机向汉武帝上疏,宣扬他所创建的“天人感应”学说,劝诫武帝对其行为收敛,可这触犯了天子的威严,事与愿违。从此,董仲舒深知朝中冷暖,于是返璞归真,重新教授《公羊春秋》于学堂之上。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孙弘又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但董仲舒忌惮刘端为人凶残、蛮横,不愿与其为伍,遂于4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2]。董仲舒的仕途生涯也到此画了一个段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在董仲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暮年的董仲舒,秉怀读圣贤书之心,不闻窗外之事,唯独朝中有大事发生,他才会积极地向武帝派来的使者表明自己明确的看法,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

(三) 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际遇之比较

对于贾谊与董仲舒的一生,如果用一个曲线图来表示的话,会发现他们人生前半期的际遇是何其相似。都曾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好学,深受中国传统经典影响;在入朝为官期间,都曾被重用,才华被认可,达到人生仕途的高峰;也都曾因某种原因远离了中央集权,达到人生的低谷;又都曾东山再起,思想达到成熟。只是不同的是,在贾谊一生短短33个春秋里,很早就被赏识和重用;而董仲舒却属于大器晚成。在他们都倾尽其一生的智慧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贾谊死在了对汉文帝之子梁怀王去世的悲痛中,而董仲舒归隐于对诗书的无限沉浸。贾谊与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也正是在这样起起伏伏的人生际遇下得以发展和成熟,也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才会使他们更多地在辅佐君主政治决策上,关心民生疾苦。贾谊形成礼治思想,以儒法治国,注重民本;董仲舒发展德治,提出“大一统”思想,在注重民本的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人生的际遇与他们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如果不看他们命运的曲折与多舛,就评价他们一生的功绩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汉朝两个不同朝代里在思想上最成熟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汉朝的长治久安,他们的思虑都是为百姓忧、为百姓苦,他们性格的深沉却遮掩不住他们功绩的辉煌,反而张扬了留在大汉王朝上的诗篇。

二、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贾谊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贾谊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研读,使他对某些经书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的变化思想与易学有着直接关系,贾谊主张的统治者要信功臣、亲士民、任忠贤、兴王道、法先圣的思想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精神对贾谊的影响。同时,贾谊学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而李斯与韩非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荀子隆礼又重法,所以李斯与韩非继承并发挥了荀子的思想理论,成为著名的法家人物,自然贾谊受益于吴公,贾谊的思想中渗透着法家的思想。而贾谊不是对法家思想的全盘吸收,而是批判性继承了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比如在他对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总结上,他既反对秦王朝对百姓施暴的严刑酷法,又不否定法在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他日后的主张埋下了伏笔。并且,在汉初时期,因战争的频仍,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黄老无为的思想就特别能满足当时百姓渴望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是到了文帝时代,社会生产破坏,经济萧条,人民大量逃亡,人口急剧减少,作为“忧天下之忧”的贾谊认为黄老思想已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在历史的必然选择下,贾谊推崇有为政治,但对当时黄老思想的批判也说明了贾谊思想中有黄老思想的思想基础。

(二) 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有利的读书环境使董仲舒从小受到儒道法家思想的熏陶。以孔子学说为基础,对周以来的天人关系,董仲舒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并且董仲舒吸纳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对于王权是由上天给予并任命的天命王权思想,以及如果不遵循上天的安排与赐予,将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受到上天的谴罚。天人谴告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先秦的法家、道家思想发展成为适合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三) 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之比较

首先,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下,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对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有所研读和涉猎,并受其影响,只是影响程度的深浅不同,在贾谊的思想中对儒家、法家的思想吸收较多,主要体现在注重礼仪,兼容法治;而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适当吸收继承法家、道家的思想。如果用治国理念来评说的话,贾谊的思想是儒法治国,而董仲舒更多的是以儒术治国。如果用治国方略来评断的话,贾谊认为应坚持礼治,不废法治,而董仲舒认为应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其次,在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贾谊和董仲舒都有对先秦思想的领会与总结,不同的是贾谊在对过秦的讨论中,总结二世而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他反对秦王朝对百姓施暴的严刑酷法,提出应顺应民意,以民为本;而董仲舒是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结合道法,强调德治,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以对天人关系的独特领悟,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张统治者应遵循天道,用天道来制约统治者过分的欲望,从而满足百姓谋求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另外,贾谊与董仲舒在儒、法、道思想的继承基础上,都有对其思想的发展与贡献。贾谊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统治者对礼的规范和要求;在《过秦论》中批判性继承法家思想,并通过“制度”将礼法结合,遵守制度就是守礼,违反制度就是违法;并在认识到黄老思想不能解决当时社会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有为政治。而在武帝时代,社会动荡,思想繁杂,董仲舒敢为天下先,提出“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思想中的根本性地位;进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对儒家思想进一步的继承与开创性的发展。

三、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 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

1. 贾谊行政伦理思想之以礼治国

礼本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的一种产物,人们能按照礼的规则行事,反映出人们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后来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礼制规范。随着时代的演进,在礼的范畴内加进了“贵贱、等级关系”等意义,礼就逐渐由一个伦理范畴演变为一个既有伦理意义,又有政治意义的范畴。在贾谊的《礼》一文中,贾谊指出“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也”。贾谊更突出地强调了礼的政治作用,他把礼的伦理作用作为基础,把礼的政治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来勾画。贾谊还认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即不同等级的人,只有谨守上下尊卑的区别,认真实行礼对自己行为的规范,既等级分明又互敬互爱,达到这种普遍和谐的状态,才是达到了礼的极致[3]。而礼治思想的政治目的也在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也就达到了礼的本质。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贾谊认为,君主要施礼于人。例如在贾谊《阶级》一文中,贾谊所谓“投鼠而不忌器之习”是说秦二世被杀而导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之固若金汤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他仁义不施,对百姓横征暴敛,对臣子随意杀戮的必然结果,这个前车之鉴是不得不引起后世皇帝警醒,所以贾谊上疏《阶级》于汉文帝,要汉文帝“礼貌群臣”,做到“养臣下有节”,要求君主以“国土之礼”(指君主虽治国安邦、高高在上,却对待臣子彬彬有礼。)去养成臣下的廉耻之心,使之做到趋利避害。再次,贾谊认为建立礼的具体制度是必要的。例如他在《服疑》中强调,等级分明,则下不得疑;权力绝尤,则臣无冀志。需要用例如名号、旗章、车马、冠履等等来加以区分。

2. 贾谊行政伦理思想之儒法治国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礼治思想,但他也不完全否定法治,在贾谊看来,礼与法各司其职,各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贾谊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侧重说礼的作用偏重于对人们犯过失之前的道德教化,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侧重说当过失造成之后,应对其不予姑息,施之刑罚,起到教改的作用。所以在贾谊的《制不定》中,贾谊曾以“芒刃”与“斧斤”的关系来加以说明,在贾谊看来,不论礼还是法,都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工具。在贾谊的《瑰玮》中,贾谊说:“君臣相冒,上下无辨,此生于无制度也。”贾谊认为,按制度办事就是守礼,破坏了制度就是违法,这样,就把礼与法这一柔一刚的两者联系起来,成为沟通的桥梁,所以如果说贾谊是坚持礼治,不废法治的话,那么也是早年受儒家法家思想影响并将其内化的必然结果,而将制度引入,可以说更细化了礼治与法治在具体实践中的行为规范标准,发展了礼治思想,也扩大了法的范围。

3. 贾谊行政伦理思想之以民为本

首先,贾谊认为民众在治理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贾谊的《大政上》篇,有这样的论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无不为命也,民无不为功也,民无不为力也。”并分别论述了民何以为国家的根本,何以人民才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力量,人民何以能决定国家的兴亡与强弱,民之“力”则表现在民心向背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高度地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过秦》中,也充分用“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而导致“民危”来说明民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其次,贾谊论述了民何以为本的原因,所谓“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说明了人民的数量之大。《大政下》中说道“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即政令可改,国家难变,官吏有更替,而人民群众始终是永恒的,始终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稳,则再伟岸的建筑也如空中楼阁。在贾谊的《无蓄》中,贾谊也强调了民在物质生产方面的作用,“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借古人之口来说明没有最底层人民从事物质生产,那么连温饱都不能保证,其他更无从谈起,而只有重视百姓的劳作,重视百姓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稳定才能致力于国家的强健。最后,贾谊也分析了如何才能以民为本,君主应采取哪些举措来以民为本巩固自己的政治霸业。“德莫高于博爱人”(《修政语上》),作为国君要能真正做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爱民如爱己,那么自然会得到百姓的信赖与拥护[4]。在爱民的基础上还能做到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施教于百姓,富足于百姓,即做到惠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风调雨顺,所谓国泰民安正在于此。同时,在西汉时代,经过了秦始皇、秦二世的横征暴敛,秦末的农民起义,十年之久的楚汉相争,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那么要减少作奸犯科,安定百姓心里,就需要慎刑,避免重蹈秦的覆辙。刑罚严格按规定处理,加之以道德教化,使百姓避恶而迁善,民众得以安抚,国家才能稳定。

(二) 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

1. 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之以德治国

董仲舒在以德治国的行政伦理思想中,致力于“更化”的改革实践,并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首先在政治经济方面,他提出“薄赋敛, 省徭役,以宽民力”“去奴婢,除专杀之威”“制度制,调均贫富”的政治建议。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董仲舒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改革主张:退而更化、修饬,仁义礼智信正常之道。目的在于移风易俗,以教化国民;兴太学,置明师,素养士以求贤,此举则主要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他认为,严酷的刑罚不能使百姓真正得到教化,只会更加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统治秩序的不稳定,而实行礼义、布施仁德会使百姓感悟一种内心的积极力量,所以他提出以德治理为主,以“法治”为辅,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

2. 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作为宇宙间普遍遵循的法则,它同样适用于封建王朝。他提出了文化统一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思想统一,社会才有统一的法度,人们才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巩固。这也正是基于景帝时代出现吴楚七国之乱的分裂局面,亟需寻找巩固集中统一政权的办法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的主张。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明确提出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和儒家思想相提并论,统一思想成了统一政治的关键。于是,在董仲舒有力的建言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施行了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以儒学的权威为旗帜,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3. 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之天人感应

以社会、政治领域为契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他利用《春秋》中所载录的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繁荣或衰败的成因。他认为,天和人是同一类的,而且董仲舒证明了同一类的东西会相互感应。那么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利用种种自然规律来警醒或谴告君主,如不悔改不仅不会扩国强疆,反而会如殷纣一样,失去天下。通过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所以董仲舒就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天”来限制和束缚统治者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迅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贾谊、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内容之比较

首先,贾谊认为礼作为统治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在总结了秦亡的经验教训后,认为君主应“礼貌群臣”,要求君主要以“国土之礼”去养成臣下的廉耻之心,使之做到趋利避害。而董仲舒认为应以德治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定制度,宽民力,与民休养生息,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施行“更化”,合理选拔人才,移风易俗,教化国民,布施仁德,稳定社会秩序。贾谊主要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用以礼治国的方法来更好地处理与臣子百姓的关系,董仲舒则是主要是从百姓的利益考虑,用以德治国来与民休息,缓和矛盾,进而稳固统治。贾谊将礼的概念由原来的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且更倾向于它的政治范畴,从这点上来说,贾谊的以礼治国是对董仲舒的以德治国思想有所影响的,或者说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中有对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贾谊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坚持礼治与法治结合,贾谊说道:“仁义道德,此人主之芒刃,权势法治,此人主之斤斧”,一个作为君主的利刃,一个作为君主的刚斧,也就是贾谊强调了君主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应将仁义道德和君主的权力相结合,在权力的作用基础上,用道德来补充,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国家软硬实力结合的治国理念;他还将制度作为沟通礼与法的桥梁引入,泾渭分明地指出遵守制度就是守礼,破坏制度就是违法,他发展了礼治思想,也扩大了法的范围。而董仲舒则是基于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的考虑,在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从儒学经传《公羊春秋》中找出“大一统”的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政伦理思想,利用思想的统一来制约行为,进而上升到政治统一。尽管贾谊与董仲舒所主张和运用的方法不同,一个坚持礼治、不废法治,一个“独尊儒术”,但殊途同归,他们的初衷和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当时所在朝代的统一、和平、稳定与发展尽职尽责。

再次,贾谊用民众的力量来制约统治者的行为,认为民众在治理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是根本,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力量,人民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强弱,民之向背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统治者必须以民为重,不能对百姓横征暴敛,统治者本身不能肆意妄为。而董仲舒则利用《春秋》中所载录的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繁荣或衰败的成因。他认为,天和人是同一类的,而且董仲舒证明了同一类的东西会相互感应,天的谴告就是人的行为无度。如果说贾谊是用民意来制约统治者的行为的话,那么董仲舒就是用天意来制约统治者的私欲。所以无论贾谊、董仲舒,他们的行政伦理思想都成为当时封建社会思想领域里具有扛鼎性意义的代表思想,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际遇、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以及他们行政伦理思想内容进行阐释,并做比较分析,在进一步认识与消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贾谊主张的以礼治国、兼容儒法、以民为本等行政伦理思想,与董仲舒所主张的以德治国、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有很多异同之处,也在比较的过程中碰撞出二者行政伦理思想的火花,找到了许多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而笔者在寻找思想创新的契合点,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进行再认识、再消化,对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尽量挖掘,并通过比较分析,也更深入地体会了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两位历史人物的行政伦理思想。

[1] 贾谊.新书[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22-219.

[2] 王芳.董仲舒行政思想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管理学院,2008:35-47.

[3]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06:7-128.

[4] 易永卿.论贾谊[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4):22-27.

Comparison of Jia Yi’s and Dong Zhongshu’s Administrative Ethics

ZHANG Xuelian

(Colleg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e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The unfortunate and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s of Jia Yi and Dong Zhongshu caused them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Both of them we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Legalism and Taoism an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m. Jia Yi formed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with etiquette, insisting on policy of benevolence, not repealing the govenment by law and being people-oriented, while Dong Zhongshu formed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with virtue, banning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s and honouring Confucianism alone, and the telepath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administrative ethics shows that Jia Yi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etiquette from ethics to politics while Dong Zhongshu extended the concept of virtue to administering ways, that Jia Yi used systems as the bridge of etiquette and law while Dong Zhongshu highlighted the governing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at Jia Yi insisted on selec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based on public opinions while Dong Zhongshu restrained the governors’ behavior by way of God’s will. These two administrative ethics show the relation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as well a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ia Yi; Dong Zhongshu; administrative ethics; life experience; theoretical basis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2.005

B234.5

A

1673-2065(2015)02-0023-05

2014-06-09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4-130HLJU)

张雪莲(1989-),女,黑龙江绥棱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贾谊伦理思想董仲舒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怀才不遇的贾谊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