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梅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席慕蓉作为涌现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生代诗群中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创作突破了同时期社会语境的桎梏,敢于在诗中大胆表情、直抒胸臆。坚持自我本真的“初心”写作是席慕蓉诗歌创作的初衷,“真”字是对诗歌情感内容的全面概括。阅读大量席慕蓉的诗歌作品可以知道,席慕蓉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均透露着她早熟于他人的情感意识,强烈的自我认知和独特的诗歌情感无不向读者诠释了纯粹的人生哲学。文章试图冲破对现代诗歌的传统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诗歌主题、写作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是重点解读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内容,进一步探析诗歌具备的诗情意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诗人本身的气质魅力。笔者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作为研究出发点,融合女性多愁善感的性情与诗歌温婉细腻的笔调,通过诗歌的文本细读与对比研究展开对席慕蓉诗歌情感内容的赏析,探究诗人是如何以丰富多样的情感方式建构出独具特色的诗歌世界。
席慕蓉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独特而新颖,除了纯粹与坦诚的心意和纯熟的技巧之外,诗歌在情感内容方面还具备另一个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诗中带着微笑去表达哀伤。诗人在作品中浅吟低叹,于看似唯美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从不同方面传达出对包罗万象的人生事态的感想。
在人生的追索历程中,得与失时刻存在,人们随时都可能淹没在自以为是的假象之中。席慕蓉却并非如此,虽然她的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幸运的,但她却拥有超越眼前愉悦而并无造作的潜在的忧患意识。诗人在《泪·月华》中,感叹“墓碑”因为时间之长而变得残破不堪,坟的埋葬方位也已经被忘记,写出爱被沉埋到令人无法辨认的地步,从写爱被沉埋、被人忘记的角度,向那些不懂得保存美好记忆的人发出警告。又在《无怨的青春·给我的水笔仔》中,借水笔仔这种珍贵罕有的植物来比喻稀有纯质的爱,用它被世人的忽视来警告那些不愿意去爱,不愿意去相信爱,不愿意去珍惜爱的人。在《远行》 《四季》里又写出人与爱之间的隔离,示意人们要掌握爱的尺度。《楼兰新娘》则写出人们对爱的不恭、侮慢,批判那些破坏美好事物,违背爱的初衷的人们。短短几行诗句,道出爱的患得患失,引人深思。面对美好事物的流失,诗人提出疑问,即为什么自己可以锁住写作之笔,为何却无法锁住自己的爱和忧伤?席慕蓉认为人可以选择是否提笔记下拥有的一切,但发自于内心世界的爱与忧伤却永远是无法选择,无法阻止的。人生中的美好事物往往随着时光转瞬即逝,快乐也容易凋落。因此,诗人以自己的问代表所有人的问,以自己的回答代表所有人回答:人是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流逝,也无法逃脱岁月为人编制的痛苦与忧伤。诗人从早熟的女性心灵感到对人生拥有一种“囚徒困境”之感[1]110,因而即使享有他人的厚爱与温情,也仍然表现出惊恐和烦忧,所以时刻不忘在描述美好的同时又保有忧患意识。
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过分的幸福和完美,让诗人在诗中刻意追求不完美,用情感上的不如意与不圆满构建残缺的美,追求残缺中的无怨无悔,符合了广大读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悲剧的审美心理特征。对于美好的爱情,她故意制造无言的结局,如在《七里香·重逢(一)》中,通过写一对恋人虽然相爱,但在相爱之途中却始终存有不足,当身心倍受折磨,心灵破碎之后,无可奈何之下,二人便以针线绣出二人的画页作为回忆,每缝一针都让两个人十分的悲痛,但相爱的两个人却并不后悔。唯美而凄凉的诗句里,诗人以相爱之人甘愿为爱忍受巨大的痛苦,有意创造忧伤的氛围,制造爱的不完美,使得读者在疼痛中去领悟爱的悲与喜,追思其真谛。对于生命的感悟,诗人自始至终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在生命这本厚厚的自传里,总有残缺的部分。席慕蓉刻意追求诗歌创造的一种非完美情感表达,看似不符合大众追求的“完美”,实则却是独树一帜,满足人们在过于追求完美后对“非完美”的接受心理。席慕蓉诗歌情感表达的厚重感再次令读者惊叹,而它所带来的反差美,又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特殊美感!
席慕蓉诗歌中的欢乐与悲伤常结合在一起,使得“悲”与“喜”对峙统一。她所理解的人生就是一种留着眼泪记下的微笑或是一种含着微笑而记录下的悲伤。在诗人看来,微笑与悲伤的相融合便是人生。诗人将悲喜结合,通过悲喜的二元对立统一体现人生最为平常的事实,正如她自己所领悟的:人生就如一场演出,悲伤与喜悦则融于其中,难分难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体会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窥探,使她一方面对生活和生命所有美好事物充满强烈的依恋,另一方面则又因为她看到了现实的微妙变化,从而加深对人生的理解,从深层次的角度认识到美好中的缺陷,将悲与喜相融合,表达自身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就在《悲喜剧》里,诗人感叹因为等待而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感慨人生中的“昨日”是不可能再次回首的安排。在历经长久的等待过后,诗中的“你”翩然来临,斜晖中有着真实的笑容,在等待你的人的心中既有着见面的欣喜,又有着不敢置信于突然而至的幸福的不安,这一切被视为幸福的东西,既说不上怨恨,也谈不上欢愉。诗人在此诗中,道出一种对于久别和聚散无所谓的态度,给诗歌表达的温柔情怀加上了放达之情。因此,诗人刻意在微笑中带点儿悲伤,将悲与喜结合,以二者的对立统一来再现人生实质面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也成为我们论及席慕蓉诗歌构成的诸多独特因素中的一种。
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以感悟见长,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读出许多有关禅的意味。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将佛家禅意融入诗情表达,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对人生以及现实世界在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的深刻领悟,为传达自己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细微的惆怅与觉悟,多次插入“前世”“今生”“千年的轮回”等佛教用语,回环反复中蕴含着深刻哲理,体现诗人的人生顿悟。
席慕蓉意识的成熟早于她的年龄,对于人生,她领悟得更为细致透彻,对于瞬间和永恒的理解更深,诗的内涵也因此更加深刻丰富。读席慕容的诗,有参禅悟道之感。诗人诗作中的“禅”不仅只是一种宗教理念,更是一种有关生命,有关存在,有关瞬间与永恒的哲学观念。人作为存活于时空状态下的个体生命,本身带有一种有限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因此,人总会有自己的终点,任何事情也必然存在有限性,诗人在这一个有限性里极力追求永恒性。谈到“永恒”这一话题,我们常人无法回答它究竟是什么,但诗人却回答了。正如她在《海的疑问》中描写纯真爱情因为自然规律而被阻断,最终落得被迫消散的结局。人生不会存在十全十美,唤起人们对现有一切事物的珍惜,进而阐明瞬间乃是每一个短暂的美好时刻,而永远则是对这一短暂的每个时刻的永恒把握。
对于每一位女性而言,时间的流失就代表青春年华的流逝。诗人也是一名珍爱青春的女子,发自内心的渴望自己能够永远二十岁,能够在这年龄渐长之时重新拥有一份青春的活力。诗歌中的“二十岁”是永恒的,它不单属于自身而且属于所有,是所有女子心中执著追求的永恒。诗人写出时间流逝的瞬间与美丽记忆的永恒,通过瞬间的消失与永恒的存在,传达自己对对瞬间与永恒的认知和对人生体验的把握,进一步增添其纯情诗作的特殊魅力。
诗人除了表现人生瞬间的短暂与永恒的长久,还喜欢在诗中参入前世与今生的描写,引领读者穿越现实与梦幻之间,感受另一番人生哲学。在她著名的爱情诗《一颗开花的树》中,则深刻体现这一禅理,这棵树为爱情而等待、盛开、凋零,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禅机:“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2]7。在诗中,一种没有被领悟到的期待在失望与悲伤中被表达出来,展现前世的约定和今生的错别,将爱情融入宗教的禅意。诗中的“我”借用“佛”的点化,间接化作一棵树,长在今生的你必经的路旁。树被拟人化,直面“我”的人生,以自然的行为来表现自我的行为,达到物我与他我二者相融合的境界。一是把爱情的专注宗教化,以“五百年的夙愿”体现情爱追求的崇高感[3]116;二则可以理解为人生总有等待,也总有失望,美好的事物会因为不被欣赏而最终走向毁灭。这一抒写前世今生的诗题,无不体现诗人阐述的禅理。席慕蓉以一种虚幻性的抒写,表达对前世今生的期待,无疑是让读者领略禅理中的人世轮回。
诗人曾在诗作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真有转世,时间真有轮回,那么,前世的我们会是什么?诗歌中的回答是把“你”和“我”分别想象成了采莲的女子与未被采到的莲;逃学的顽童与被掉落的弹珠;高僧与被焚烧的一炷香。三组意象均相对立,诗人从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联想到前世今生的我们,惋惜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错过。面对生死轮回,叹息缘分的短浅,告诫人们应该把握并珍惜现有的一切,同时也表现诗人对宿命的追寻。
诗人在作品中表现佛家禅道之时,更多的融入了人生的哲学道理与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席慕蓉把哲理与禅意合二为一,传达深刻纯情的诗意。在《鹰》这首诗中,诗人创造了“探视者”与“轻啄伤口的鹰”两个极富深意的意象。诗歌看似在写一只受伤过后在深暗的林间自我治疗伤口的鹰,实则是在象征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即人的一生是在布满坎坷的道路中走过的。人总不免会受伤,而唯有自己可以自我抚慰、自我调伤。历经磨难过后,人终会走向光明,走向人生的胜利之峰。在这里,“鹰”就是“人心”,而另一个意象“探视者”就是指人的心路历程之外的外物。它所起的作用就是一种静静地促使你走向“山空月明”,走出世间的浑浊之外,达到人生之新境界的无形动力。
诗人笔下的生命是不断受伤与不断复原的,人们仿佛一颗颗果实,而世界却似一个果园,永远温柔地等待着人们的成熟。生命的受伤与复原是循环往复的,这向所有的人们暗示:无论现实世界给予你的是苦难还是欢乐,它的目的就是让你学会自我成长!人的一生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反复历经岁月的洗练,最终走向理想世界的生存模式之中。席慕蓉这种佛教式的特殊理趣,为她纯情的诗歌又增添了一分哲学理念:成功与毁灭,失望与收获总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曾昭旭所说:“她在诗中写人在残缺中一点尚未灰的追寻之心,则总算还保存着一点希望。然后,在陷落的惊悸中,人须得去破解这亘古的谜题。”[4]127这一种宗教式的“谜题”虽不算深刻,但总有个中意味需要人们去反复推敲和理解。
席慕蓉以带有宿命论抒情色彩的情感表达,将佛之禅意渗透其中,深刻体现诗人对人生的省视、醒悟。她写瞬间与永恒,写前世与今生,写禅理结合,用一种虚构式的写作手法,表现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即前世的朦胧虚幻,今生的真实了然。诗中之禅,让品诗之人感受到:如果在心中放下一首诗便能立即感受到它所沉淀出所有的昨日。诗人理清人生所有的离合悲欢,让我们明白昨日与今时的得与失,了解由生活这出悲喜剧所衍生出的喜怒哀乐。
从13岁开始在日记本中写诗到现在,席慕蓉共出版了七部诗集,读者多被诗人发自“初心”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独立于他人,坚持自我本真的诗情而大受感动。作为一位诗人,席慕蓉的创作并没有使自己的情感源泉枯竭,而是通过不断创造,让自己与读者形成一种相互吸取营养的关系。她坚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受世俗礼制的禁锢,也不受他人的议论评说,坚持用自己独有的诗情养活了自己的心灵,也养活了其他人的心灵。
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诗坛出现种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大多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语境自然而然会带上某个倾向创作的色彩。独有席慕蓉的诗歌创作不受任何影响,其诗歌创作源于自身对生命的感悟,所表达的诗情则源于能满足心灵需求的真切表达。诗人的诗既不受现实社会思想伦理的桎梏,也不受诗歌创作走向的影响,而始终是用自己的方式创作自己的诗。她在自己拟设的世界里,没有四季的分明,没有激烈的狂风骤雨,只有一种温婉柔和、说不尽道不明的心意。她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以自我认知,把写诗的原由、目的、价值融进了丰足的情感表达之中。
首先,诗人阐述了“诗的本质”问题,道明自己为何坚持“初心”写作的缘由。她在《诗的本质》一诗中,通过塑造一个重新阅读自己诗歌的“她”,在作品里真切感悟到生命的点点滴滴。人生仿佛被诗歌一页页的记录下来,在随意翻动诗页中时隐时现,说明了诗歌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文本,能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作用。因而,诗人认为诗的本质就是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真实地记录下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生命中发自内里的触动。正是这种“触动”,让诗人从感受生命而想到岁月,由纪伯伦的“爱是自足于爱的”想到了“诗是自足于诗的。”[5]167诗的存在,是为了抒发人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作为功利性的发表言论的工具。所以,诗人以“初心”写诗,无需造作的自然流露出心中情感,这也正是她所追求的写诗的本质。
其次,诗人充分展现诗的价值。为了能使得“诗自足于诗”,诗歌的情感内涵则更需深厚。席慕蓉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进一步将诗的价值以一系列的例证展现出来,把写诗看做是需要有耐力与恒心的金匠日夜锤击敲打的过程。写诗的目的就在于把人的痛苦最终延展成美丽的“金饰”,即将痛苦以诗的形式宣泄出来。诗的价值在于转化人的痛苦,达到人心释放的目的。在历经锤炼后,诗能够进一步表达真挚深刻的诗情,回归到诗的本真。诗的美丽价值便是实现诗人独立自足的诗情表达。
再者,席慕蓉认为作诗就是一种抒写自身,达到自我满足的过程。她曾经说过:“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6]1因此,席慕蓉坚持写自己的诗,把一个真挚的灵魂融进诗中,以不断生发的情感力量达到自给自足。生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诗人叹时光飞逝,但生命中的事物却在缓慢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她的诗就是为了抒写一段长长的人生历史,将独特的人生感受通通记录下来。正如《诗的成因》中写出在大千世界里,一个人要融入一群人的生活需要作出努力,但要从一群人中脱离出来,做回一个真正的自我也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你的进入或离开,并不会有人在意的问题。席慕蓉以其细腻的心思觉察到这一现实,从侧面传达了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自我的决心。“我从来不必以写诗作为自己的专业,因而可以离企图心很远很远,不受鞭策,不赶进度,更没有诱惑,从而能够独来独往,享有那在创作上极为珍贵难得的完全的自由。”[2]4诗人从来不以写诗作为自己的专业,她希望避开企图心的干扰,在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下去创作不夹带任何杂质的诗,将自我内心深处存在的热烈希望,用文字记录下来。诗人不受外界打扰,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所感所悟毫无顾忌的自由抒发,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回归诗的本真。席慕蓉在诗的世界里营构出一处无人所比及的美丽庄园,她所抒发的独特诗情体现出诗歌存在的价值,使诗得以回归本真,也让读者得到心灵的满足。
席慕蓉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在她的写诗生涯中,她就如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流,而她的诗心则随着岁月慢慢前行,不与世人争夺,只愿做一个不卑不亢的自由人。她一直谦称自己只是写了几首简单的诗,将生命中一些简单现象表现了出来。她的诗确实“简单”,但那是一种纯粹而真挚的“简单”。因为简单,所传达的情感反而丰富。又因为简单,所以更容易让人们亲近,读她的诗让读者听到了自己内心对生命发出的呐喊。无论是对爱情的诠释和执着追求,还是对故乡的念念不忘,亦或是对人生处在大千世界里呈现的千姿百态所发出的感悟。诗人都通过其细腻柔婉的笔触,以真挚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书写出来。因此,席慕蓉的诗就如茉莉般发出淡淡清香,一直存于诗坛,顺着岁月,顺着季节,顺着每一位读者的心,自由飘散!
[1]席慕蓉.迷途诗册[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席慕蓉.七里香[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陈素琰.台湾地区文学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席慕蓉.无怨的青春[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席慕蓉.以诗之名[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6]席慕蓉.边缘光影[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