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书》“嘎孤”的语源及历史层次

2015-03-27 22:46:30魏启君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源满语语词

魏启君

(云南财经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引 言

子弟书是我国满族的曲艺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子弟书《春香闹学》中的“嘎孤”一词,孤僻难懂。例如:

(1)《春香闹学》:也是我命中该交这嘎孤的运,前世的冤家今世的魔。(53/253①)[1]

《子弟书丛钞》注“嘎孤”为“奇怪。约由满语gahu‘前方弯曲的’意思而来。”[2]593此注释释义精当,切合语境。前文春香因不在小姐身边,先生使劲叫唤她,春香心里很不高兴,故大发牢骚,说自己交了这奇怪的运,很倒霉。从现代文献中也可佐证“嘎孤”有“奇怪、古怪”义。如:

(2)陆地《岁月风情》:由于这样一来的原故,还真使我想起1940年下部队体验生活,见到一位以“独善其身”自恃的炊事员的悲剧故事:他个性嘎孤,不爱合群,本份工作倒是无可挑剔。

但认为“嘎孤约由满语gahu‘前方弯曲的’意思而来”,误。词源甚可疑,因为“gahu”与“嘎孤”音义均不相合,相去甚远。经检阅原卷,各版本均作“嘎孤” (故 699/285a[3],俗 393/19[4],车53/253a[1]),不存在形近致误,“嘎孤”应另有来源,值得探究。

一、表示“奇怪”义的“嘎牛”系列

子弟书的语言诚如桥本万太郎所言,是“满化了的汉语或汉化的满语”[5]191。其中不乏满语词汇。满语里表示“奇怪”义的词语有三个:ganio[6]314、ganiongga[6]314和 aldungga[6]28。从读音来看,“嘎孤”与“ganio”语音差别较大,是否在子弟书里有与“ganio”更吻合的译音词表示“奇怪、古怪”义?

在子弟书里找到了译音相近的“嘎牛”,如:

(3)《凤銮俦》第二回:挑选的嘎牛不肯轻许,走的那媒婆儿脚肿月老儿挠头。(53/330a[1])

(4)《鸨儿训妓》第三回:春花闻言由不的笑,说这话儿嘎牛把人怄杀。(55/496b[1])

例(3)说高员外择婿条件苛刻,令人费解,前文“那老儿古怪刁钻情太牛”(53/330a[1])

印证了“嘎牛”即“古怪”之义。例(4)是说春花不明白老鸨说的妓院行话,因此认为老鸨的话儿“嘎牛”,也就是话语“奇怪、古怪”。

也写为“噶钮”:

(5)奕赓《佳梦轩丛著》:又如事之不常见者,及人之姓 [性]左者,居曰噶钮,不知噶钮清语也,汉语即怪也。[7]65

又作“嘠[嘎]扭”:

(6)《乡城骂》:养的好儿奸懒滑馋他算都嘠扭,别说做针线哪就是煮饭摇煤他也不能。(55/2b)[1]

亦作“噶牛”:

(7)《俏东风》头回:小泥儿半卷噶牛袍袖儿窄,一路儿搭憨步儿马啼儿轻。(54/377b)[1]

此外,子弟书里还有“嘎吽古怪”一语。“嘎吽”与“古怪”同义连用,是满汉合璧,更显豁地证明了“嘎牛”之义为“古怪”。如:

(8)《乡城骂》:“过吊桥马仰人翻心已乱,进城门嘎吽古怪眼难睁。”(55/01b)[1]

此处“嘎吽”当为“嘎牛”的讹字,“牛”因上字“嘎”偏旁类化而讹为“吽”。由于子弟书的作者多为满族中下层人民,而且子弟书的创作目的重在自娱自乐;加之子弟书辗转传抄,写手众多,因此写本里出现讹误在所难免。这种讹误在子弟书抄本里屡见不鲜,例如:《一入荣国府》:“又听得响如钟震耳朵。” (54/205b)“响亮”讹为“响”。《宝钗代绣》:“不防窗外有人看了多时。”(55/190b)“提防”讹为“防”。《草诏敲牙》:“口角边热血滴满地红。”(54/36a)“滴答”讹为“滴”,等等。

至此,我们证明了“嘎牛”是满语“ganio”的音译词,义为“奇怪、古怪”。然而“嘎牛”与“嘎孤”中的“牛”“孤”依然无法联系,二者音义判然有别,断然认定“嘎孤”是“嘎牛”的音转,显然流于臆测,问题仍未解决。因为“嘎牛”只是“嘎孤”来源的一个层次。

二、表示“奇怪”义的“拐孤”

在文献中还有另一个词语“拐孤”②,词义亦为“奇怪、古怪”,这是“嘎孤”来源的另一个层次。《汉语大词典》已收该词条,但未指明来源。我们认为“拐孤”来自满语“ganiongga”。“ganio”与“ganiongga”有相同的词根,“-ngga”“-nggi”“-ngge”“-nggu”是满语中一组同类型的形容词后缀,[8]58-61“ganiongga”亦即“ganionggu”,汉语译音为“拐孤”,语音吻合。“拐孤”始见于清代:

(9)《红楼梦》第七回:“他虽腼腆,却脾气拐孤,不大随和儿。”

(10)《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拐孤!’”

(11)《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太太也不禁笑道:‘该!那都是他素日干净拐孤出来的!’”

曹雪芹生活在康乾时代,当时旗人社会以满语为主,旗人之家在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类学校中,“国语骑射”仍然是主要课程。也就是说,凡是有文化的人就要学习满语满文。而且曹雪芹曾经在京城的八旗官学中做过教习,应该懂满语。[9]216-229因此尽管《红楼梦》是以汉文创作的,仍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满语词。文康出身于满族,他家姓费莫氏,镶红旗人,自然懂满语,《儿女英雄传》里使用的满语词汇更丰富。因此可资佐证“拐孤”有可能来自于满语,因为在清代其他汉文书籍里,很难找到“拐孤”的文献用例。

“拐孤”在子弟书篇目里也有用例:

(12)《游龙传》第三回:“能多大的个女孩儿就操劳家计,幸亏我脸厚皮憨不会拐孤。那些人见我都想搂甚么便宜,奴只是正言厉色防备着狂徒。” (54/150b)

三 、“嘎牛”与“拐孤”的截搭

当“嘎牛”与“拐孤”两类译词并存时,显然违背了语言经济的原则,势必产生词汇竞争,而竞争的最佳结果是共赢。沈家煊认为汉语构词中存在两种概念整合方式,“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10]5-12

这种构词方式在汉语借词中同样适用。根据前文的分析,“嘎牛”与“拐孤”分别为满语“ganio”“ganiongga”的译词,同时存在于使用者的心理词库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竞争共赢机制的作用,二者之间趋向融合,产生新的表达方式——“嘎孤”。这便使得“嘎孤”的语源模糊化,以至于《子弟书丛钞》在语源求解上发生了错误。

具体的截搭过程是:基于“嘎牛”与“拐孤”的同义聚合,提取“嘎牛”的上字和“拐孤”的下字,组合为“嘎孤”。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B+CD→AD③。

四、截搭后的“嘎孤”系列

“嘎孤”的文献用例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方言里至今仍在使用,人们一般记为“嘎咕”④,似乎更神似汉语词汇,从而进一步模糊了语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言接触过程中,强势语言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译音词,使共赢机制的作用力发生倾斜。“嘎咕”在“奇怪、古怪”之外,引申出“坏”义。以下是“嘎咕”在现代方言里的使用情况:

(13)辽宁本溪:嘎咕:不好惹,难以相处。[11]527

(14)北京:嘎咕:脾性言谈等特别。含贬义。心眼儿倒也说不上不坏,就是嘎咕。[12]85

(15)河北滦南:嘎咕:厉害。这孩子脾气真嘎咕。[13]523

(16)河北耿村:嘎咕:调皮,坏,不正经。[14]2609

(17)河北魏县:嘎咕:相当于通普话 [普通话]的不讲理,不近人情;也做“坏”讲。那个人真嘎咕,他的东西谁也不能借用;那个小孩真嘎咕。[15]115

亦作“嘎古”,与“奇怪”义在字面上更加接近。赵杰曾指出“嘎古”是北京人习焉不察但却常用的满语词[16]23,可资佐证我们的观点。

(18)嘎古:性情怪癖,不近人情。如:这个人有本事,可就是太嘎古,求他写张字,可难了。[17]138

(19)嘎古:性格孤僻、古怪。例:这几个孩子顶属小三嘎古。[18]217

“嘎古”除辞书收录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时而使用,如:

(20)张耀铎《山林风情》第十章:那人站住了,回过身来气急败坏地说道:“爸,爸!你怎么净办些嘎古事儿哩……”焦胜这才发现是儿子。他来气了,骂道:“憨货,我办几回嘎古事儿让你看见了?”

(21)于雷《属龙女》第七章:这孩子,整天问一些奇拉嘎古的事儿,他娘的,多亏爷有能耐,换个人就得让你这个尖嘴丫头给问住了。

亦作“玍古”,进一步模糊了该词语源。

(22)玍古:性情怪僻。如:他向来那么玍古,不爱理人。又如:吃东西别那么玍古,挑三拣四的。同“嘎咕、蛤固”。[19]83

(23)玍古:a.吝啬。b.难缠,不好对付。[20]93

五、学界对“嘎扭、嘎古”来源的分歧

鉴于“嘎孤”字形面貌多样,词语演变过程辗转复杂,因此学界对“嘎孤”等的语源探讨难免存在分歧。

赵杰认为:“嘎古”,从清代满语到现代北京话其语音基本没变,它也是一个流传于满族民间又传进北京话中的一个满语京语词,北京城里市民的口语中说谁是为人不善类的怪僻性格,常用“嘎古”来形容他,例如,“那个人特嘎古,与他来往得提防一点”。把“嘎古”归入北京人习焉不察但却常用的满语词一类。[16]30赵杰在下文还指出,“噶钮”,属满语京语词[16]54。把“噶钮”归入北京旗人口头常用的满语词一类。赵杰把“嘎古”“噶钮”视为满语词,无疑是正确的。根据我们前文的论述,“噶钮”是满语“ganio”的音译,因此常用度更高;“嘎古”是截搭后的满语词,因此北京人“习焉不察”,分类也是准确细致的。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揭示“嘎古”与“噶钮”实为同类满语词辗转演变而成。

季永海不赞同赵杰的观点,认为“嘎古、噶钮”并不一定是满语词,认为其来源“无从考证”[21]43-49。这一观点似乎有失偏颇,值得商榷。

刘敬林等认为:拐孤:乖僻。“拐”是“乖”的谐音[22]159。这一说法缺乏文献支持,似乎有臆测的嫌疑。

常锡祯在《北京土话》里分列“拐孤”和“嘎孤”两词条,对“拐孤”的释义为:就是拐古。“拐”是不直,“孤”是孤僻,古怪。是形容一个人的喜好、举动和性情特殊。对“嘎孤”的释义为:就是嘎杂子乖张的样子[23]43。这种解释似乎拘泥于文字形体,难以确诂。而且分列两个词条,未能指出“拐孤”和“嘎孤”同为一词的语言事实。

结 语

诚然,满语已经成为历史语言,但至今还活跃在汉语方言的“嘎咕”,因为不断辗转演变,导致词源迷失。对其深入挖掘,追根溯源,对揭示汉语言中的满语遗存以及正确释义,是十分有益的。

(24)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老孙头站在旁边寻思着:要是赵家分马,他插车插犋,不用找别家,别家嘎咕,赵大嫂子好说话。”注释为:嘎咕:难对付,不好说话。[24]336、[25]360

《汉语大词典》以该句为书证,释“嘎咕”为“形容吝啬或性情怪僻,不容易商量和通融。”

以上两种解释都只是随文释义,借助下文的“赵大嫂子好说话”,而分别释为“不好说话”“不容易商量和通融”。用语不简明,概括性不够,盖不明“嘎咕”的语源所致。不妨释为“满语借词,(性情等)古怪”,言简意赅,语源明了。

注释:

①斜线前的数字表示本数,斜线后的数字表示该本的页码,a表示该页的上栏,b表示该页的下栏,余仿此。

②《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整理者在“拐孤”后标以“古”,大误,不明“拐孤”有“古怪”之义。误。

③如果同义聚合的两个词语具有相同语素时,该公式的变式是:AB+AC→ABC。如“急理便”,本为“机灵便”,“机灵”与“机变”同义聚合,截搭为“机灵变”,谐音为“机灵便”。参见拙作《子弟书<红叶题诗>校录指瑕》,丽水学院学报,2014(6)。

④“嘎吽古怪”似乎可以理解为“嘎古”由“嘎吽(牛)古怪”缩略而成,但因为“嘎吽(牛)古怪”仅有一个文献用例,于情于理均不支持缩略一说。

[1]首都图书馆编.清车王府藏曲本(影印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影印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俗文学丛刊(影印本)[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5]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余志鸿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6]胡增益.新满汉大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奕赓著.佳梦轩丛著[M].雷大受校点.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8]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满语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9]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0]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11]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本溪市志(第4卷)[M].大连市:辽河出版社,2004.

[12]傅民,高艾民.北京话词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3]刘向权.滦南民俗文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4]袁学骏,李保祥.耿村民间文化大观 中国故事第一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5]止戈.河北魏县话和普通话的区别[C]//载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六本)[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16]赵杰.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轻音”“儿化”探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7]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8]宋孝才.北京话语词汇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9]陈刚.北京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0]钱曾怡.济南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1]季永海.关于满式汉语——与赵杰先生商榷[J].民族语文,2004(5).

[22]刘敬林,刘瑞明.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3]常锡祯.北京土话[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编.中国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25]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语源满语语词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5期)2022-08-26 07:03:00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4期)2022-07-21 01:27:06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3期)2022-07-21 01:09:26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1期)2022-01-19 05:27:28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歌海(2021年3期)2021-07-25 02:30:48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2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训诂与“因声求义”
青春岁月(2015年22期)2016-01-04 11:58:07
“莎鸡”音辨
文教资料(2014年31期)2015-02-05 06:19:22
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