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房 璨
(1.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韩国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与王绩《五斗先生传》之比较
王 成1,房 璨2
(1.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韩国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与王绩《五斗先生传》受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影响,均以“号”名篇,取横舍纵;隐去姓氏,模糊时代;叙述语言相近,内涵精神相承。二文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五斗先生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比《白云居士传》更为丰满、鲜明;行文结构的安排上,二文也显出差异。
李奎报;王绩;陶渊明;自传;比较;异同
自传是古代传记的一种,有别于史传、他传,是作者自叙生平事迹的传记。自传大体有三种形态,一是以“自传”为题的,如陆羽《陆文学自传》、刘禹锡《子刘子自传》;一是不以“自传”题名,但实为自传的,如王充《自纪篇》、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还有不以第一人称撰写的自传,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王绩《五斗先生传》、韩国李奎报《白云居士传》。
王绩(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著有《东皋子集》。《五斗先生传》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塑造了一位嗜酒如命、放浪傲世的五斗先生形象。李奎报(1169—1241),字春卿,号白云居士,韩国高丽朝诗人、散文家,著有《东国李相国集》。《白云居士传》是李奎报的一幅自画像,塑造了一位以酒为乐、超然物外的文人形象,在韩国古代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与王绩《五斗先生传》虽然不是相同国度、相同时代的人所作,但同属古典散文的传记范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诚如陈蒲清所言:“韩国古典散文,在文章体裁、思想观念、艺术风格、应用范围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散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56李奎报《白云居士传》和王绩《五斗先生传》就是如此,不仅文章体裁相同,都是抒情言志的自传;在文章渊源、艺术构思等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等方面又有很多不同,可谓同中有异,值得深入分析。为了行文方便,现将两篇文章录于下。①
白云居士传 李奎报
白云居士,先生自号也。晦其名显其号,其所以自号之意,具载先生白云语录。家屡空,火食不续,居士自怡怡如也。性放旷无检,六合为隘,天地为窄。尝以酒自昏,人有邀之者,欣然辄造,径醉而返,岂古陶渊明之徒欤?弹琴饮酒,以此自遣,此其录也。居士醉而饮,自作传,自作赞。
赞曰:“志固在六合之外,天地所不囿,将与气母游于无何有乎?”
五斗先生传 王 绩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痛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李奎报《白云居士传》和王绩《五斗先生传》均是言志抒情的自传,明显受到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影响,这是两篇文章最为显著的相同之处,需要给予重点探讨。
王绩、李奎报受陶渊明的影响,这在他们自己的作品及后人的评价中都可以得到确证。王绩以陶渊明为学习的楷模,其《答处士冯子华书》曰:“陶生云:‘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又云:‘盛夏五月,跂脚北窗下,有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嗟乎,适意为乐,雅会吾心。”在自己的诗歌中,王绩也大胆地表露了对陶渊明的钦慕:“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黄汝亨《东皋子集序》认为王绩“绝类陶徵君”、其文集《东皋子集》“宜与《陶渊明集》并传”。现代学者也看到了王绩和陶渊明的渊源关系。胡适指出:“王绩是一个放浪懒散的人,有点像陶潜。”[2]143钱钟书曰:“余泛览有唐一家,初唐则王无功,道陶渊明最多;喜其饮酒,与己有同好,非赏其诗也。”[3]89
韩国高丽朝文人积极主动地向中国作家作品学习,在众多中国文人群体中,陶渊明是被广泛接受、影响巨大的。作为高丽朝文人代表的李奎报也不例外,其诗文咏陶、拟陶的内容达四十多处。其《陶潜赞并序》云:“予读渊明本传及诗集,爱其旷达”、“渊明嗜酒,惟日以醉。有杯无酒,其可醉止?达士之趣,人岂易会。”《白云居士传》中“古陶渊明之徒”之句,进一步说明他确实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现代学者亦指出了李奎报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承继关系,刘彦明认为“陶渊明始终是给予他给养的作家”,[4]91他更进一步指出,“李奎报在创作上受陶渊明影响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是《白云居士传》”。[4]91
具体细化到《白云居士传》、《五斗先生传》这两篇文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号”名篇,取横舍纵
自陶渊明以“号”名篇的自传出现后,中韩古代文坛涌现出了大批以“号”名篇的自传,《白云居士传》与《五斗先生传》即是其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两篇文章均以“号”名篇,托“号”寄兴,通过“号”反映自己的精神追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同于史传,它没有详细叙述传主纵向发展的生平轨迹,而是看似随意地选取了几组日常之事做了横向的简单排列。《五柳先生传》用了四组没有明显时间先后的事实来体现传主的性格特征:读书不求甚解,饮酒力求尽情,怡然于贫贱,著文章自娱自乐。最后的论赞再次突出强调了传主安贫乐道的性格特征。《白云居士传》也以四组日常之事串联全文,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性情豪放、志向高远,尽情尽性饮酒,家贫仍怡然自得,著文自娱言志。最后的论赞突出强调了传主的远大抱负。《五斗先生传》也以传主的日常生活情态作为重点,突出了传主的性格特点:嗜好饮酒,放浪形骸,追求超越人世的化外之境,具有傲世情怀。这三篇传记均摆脱了“史”的束缚,形成了古典言志抒情型自传“不传事实,只传精神”的特点。
(二)隐去姓氏,模糊时代
一般的传记,会在文章的开头交代传主的姓氏、籍贯、世系等基本情况,而《白云居士传》、《五斗先生传》则隐去了姓氏、籍贯等信息,并且模糊了时代背景。《白云居士传》曰:“晦其名显其号”,传主有号而无名。《五斗先生传》的传主亦有号而无名,只交代世上有“五斗先生者”而已。《白云居士传》、《五斗先生传》也没有具体交代传主的生活时代,从文章的语句无法确定传主生于何朝何代。这种隐去姓氏,模糊时代的写法承传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③这种情况,在后世的自传中经常可见。如白居易《醉吟先生传》:“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5]1485陆龟蒙《甫里先生传》:“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6]235清代李调元《四桂先生传》曰:“四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慕五柳先生之为人,因指亭前四桂以为号焉。”[7]157文章这样隐去了姓氏、籍贯等信息,就消解了传记的历史留名功能。
(三)叙述语言相近,内涵精神相承
《白云居士传》、《五斗先生传》与《五柳先生传》在语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尝以酒自昏,人有邀之者,欣然辄造,径醉而返”(《白云居士传》),“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五斗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三传行文语句何其相似!
不仅是叙述语言相似,李奎报与王绩对于酒的执着追求,也承传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言:“性嗜酒”,一个“嗜”字,传神地写出了陶渊明对酒的喜欢程度之深。陶渊明自己也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后世很多学者也认为陶渊明篇篇有酒,陶渊明现存诗文140多篇,其中说到饮酒的有50多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五斗先生传》则曰:“以酒德游于人间。”“酒德”一词出自刘伶《酒德颂》,刘伶“以酒自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白云居士传》文章虽短小,但是出现了两次“酒”字、两次“醉”字,充分说明了李奎报对于酒的喜爱。《高丽史列传》曰:“公(李奎报)性豁达,不营生产,少时肆酒放旷。”师存勋在《李白与李奎报酒诗同异试论》一文中说:“李奎报的创作实绩说明,其文学成就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翻阅《东国李相国集》,在处处书香之中不时散发着浓郁的‘酒香’。”[8]67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李奎报与酒的渊源之深。
《白云居士传》、《五斗先生传》二文毕竟来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国度,时代语境亦各异,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上还是有些差异。
(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五斗先生传》采用了破立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比《白云居士传》更为丰满、立体。
李奎报、王绩均喜好美酒,但李奎报没有王绩那样嗜酒如命。酒是王绩的全部,酒寄托了他的理想。王绩“饮酒至数斗不醉”(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有“斗酒学士”之称。王绩的文集《王无功文集》存诗歌120多首,其中写有酒的40多首,占三分之一多。王绩还写有《酒经》、《酒谱》、《醉乡记》等专门论酒及论及酒的文章。王绩醉酒之后的洒脱相较李奎报来说更甚,李奎报每次喝醉以后,没有其他活动,保留着文人的矜持;王绩则非常随意,对酒的痴迷也更甚。他醉酒之后,不择地而眠,醒后继续狂饮,何其洒脱!王绩也常在诗中自绘醉态:“酣歌吹树叶,醉舞拂灯花”、“纵横抱琴舞,狼藉枕书眠。”(《饮酒醉后自问答》)完全是一个放浪形骸的酒徒。
产生醉酒之后不同情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基础不同。李奎报思想中更多的是禅宗意识,这就要求他适可而止,不能恣意放纵。其“散文寄托了他对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以心顿悟’、‘顿修成佛’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了浓浓的禅理、禅机、禅趣、禅境”。[9]35王绩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思想,他追求闲适自然的精神状态。王绩在《五斗先生传》这篇文章中,更多流露的是老庄哲学思想。史载王绩“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明代黄汝亨《东皋子集序》言:“东皋子放逸物表,游息道内。师老、庄,友刘、阮。”从“忽焉而去,倏然而来”、“万物不能萦心”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一个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
(二)结构安排上的不同
首先,对取号的缘由,二文呈现出不同的行文安排。以“号”名篇的文章,客观上就要求传主对“号”的由来给予解说。陶渊明的“号”取自宅边的“五柳”,《五柳先生传》言:“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王绩《五斗先生传》秉承了陶渊明自传交代“号”的写法,也说出了自己“号”之由来:“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李奎报则没有在《白云居士传》中交代自己“号”的由来:“白云居士,先生自号也。晦其名显其号,其所以自号之意。”李奎报在这里只是交代了“白云居士”这个“号”是自己为自己取的,是为了隐晦自己的名字,但是为了要取号“白云居士”,则没有进一步交代,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悬念。这和王绩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李奎报到底为何取号“白云居士”?又有何深意?值得我们给予关注。其《白云居士语录》曰:“白云,吾所慕也,慕而学之,则虽不得其实,亦庶几矣。”原来李奎报的号,来源于他对白云的艳羡。白云的高洁,潇洒自由,深得古代文人的喜爱,李奎报也不例外。在取号的类型、缘由上,李奎报有一番独到的认识,这无疑比陶渊明、王绩更深入。他说:“古之人以号代名者多矣。有就其所居而号之者,有因其所蓄,或以其所得之实而号之者。如王绩之东皋子,杜子美之草堂先生,贺知章之四明狂客,白乐山之香山居士,是则就其所居而号之也。其或陶潜之五柳先生,郑熏之七松处士,欧阳子之六一居士,借因其所蓄也。张志和之玄真子,元结之浪漫叟,则所得之实也。”(《白云居士语录》)李奎报把古人取号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其所居”而号,如王绩、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第二种类型,“因其所蓄”而号,如陶渊明、郑熏、欧阳修;第三种类型,“以其所得之实”而号,如张志和、元结。李奎报认为自己的取号有别于他人:“李叟异于是”,可见他对自己取号“白云居士”是充满自豪和自信的。
其次,对传主经济基础的交代,二文也呈现出不同。《白云居士传》交代了传主的经济基础:“家屡空,火食不续”,这和《五柳先生传》的行文思路是相似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李奎报和陶渊明的生活都是比较窘迫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怡然自得,安于贫穷,精神难能可贵。《五斗先生传》则没有明确地交代作者的经济状况,只是通过酒意象,传达出传主傲世之情怀。据史书记载,王绩的生活条件是比较优越的,“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王绩在《答处士冯子华》中也说:“结构茅屋,并厨厩,总十余间,奴婢数人,足以应役。”
最后,二文结尾的布局,也有不同。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以“赞”作为文章的结尾,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与情操;王绩《五斗先生传》则没有以“赞”收束全篇。《白云居士传》其“赞”曰:“志固在六合之外,天地所不囿,将与气母游于无何有乎?”在“赞”里面,李奎报突出了自己的豪放之情与不受世俗所囿的心境。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以“赞”作结,很明显受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影响,《五柳先生传》也以“赞”结尾,抒发己志,其“赞”云:“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李奎报的《白云居士传》与王绩《五斗先生传》都受到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影响,在谋篇布局、精神传承上,都打上了鲜明的陶渊明的烙印。但因为属文对象、思想基础、时代语境的不同,两篇文章又呈现出细微的差别。通过二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文学对韩国古典散文的影响是深远的。
注释:
① 本文所引李奎报、王绩、陶渊明的文献,出自李奎报著《东国李相国集》,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80年版;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陶渊明著《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行文时恕不再标注版本出处。
[1] 陈蒲清.略说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古典散文之联系[J].长江学术,2006(1).
[2] 胡 适.白话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 钱钟书.谈艺录:订补本[M].中华书局,1984.
[4]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白居易.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
[6] 陆龟蒙著,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7] 李调元.童山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 师存勋.李白与李奎报酒诗同异试论[J].当代韩国,2012(1).
[9] 刘彦明.论李奎报散文中的禅学蕴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M].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80.
[11]王 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陶渊明.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Comparison of “AutobiographyofBaiYunLayBuddhist” by Li Kuibao With “AutobiographyofMr.WuDou” by Wang Ji
WANG Cheng1,FANG Can2
(1.Arts Colleg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0,China)
“AutobiographyofBaiYunLayBuddhist”by Li Kuibao and “AutobiographyofMr.Wudou” by Wang Ji have been affected by “AutobiographyofMr.Wuliu” by Tao Yuanming,all of them are famous for the “alternative name”,taking the crossrange and discarding the vertical stroke.Without identifying the names and time,both narrative languages are alike,whith cohesive connotation.However,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AutobiographyofMr.Wudou”ismore life-like and vivid in the character of images,and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arrangement of textual structure.
Li Kuibao;Wang Ji;Tao Yuanming;autobiography;comparison;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2014-06-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文化之关联研究” (14CZW038)。
王 成(1980-),男,吉林松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中朝韩古代文学比较。
I106
A
1671-1181(2015)01-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