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本科航海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程东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分析目前中国本科航海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现状,从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等几方面提出本科航海教育的教学改革建议,指出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实用的教学内容、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一流航运人才的关键。
本科航海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具有重要政治和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战略对于航海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构建适应航运事业发展要求的航海教育模式,是目前航海类高校的首要任务[1]。目前,航海类高校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扩招所带来的问题。自1996年至2012年,航海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从1325人增加到5271人[2],各校进一步增设专业(方向)、建楼扩地、引进师资。航海类高校成了“胖子”,各种不良症状就凸显出来,如内涵少了,矛盾多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存在偏差。二是生源质量下降[3]与毕业生在船员队伍的流失。我国在发展高级船员队伍问题上,国家立法、政府投入、业界支持和社会认可四大方面都存在障碍。海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海上事故风险和海盗袭击风险增加,海上和陆地就业条件和待遇形成明显反差,航海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体面性不如以前,海员合法权益和保障措施落实不够,独生子女比例提升,这些均导致高级船员流失。尤其是本科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面临较多的就业选择,离开船员队伍,选择在陆上就业当然是可以理解的。面临新形势与出现的新问题,本科航海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层次航运人才,就要理清目前我国本科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教”与“学”的过程,认清高等教育的本质,改革航海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学体系。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决定工作思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经过充分凝练而成的。国内高校诸多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强调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多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具有“老黄牛精神”的人。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改变世界的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无不强调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人类、国家、社区带来知识的贡献及社会的改变,因此他们把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不能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意识产生动力,动力促生行动,行动产生结果。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于是,我们要学习,要提高素质,为改变世界奠定基础。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也不想改变世界,当然也不想改变自己,只能抱怨环境、自以为是,结果可想而知,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困难多了、心态变差,最终便不思进取,过起了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想改变世界,那么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难道只是一个“打工者”吗?
应试教育的思想在高校根深蒂固。经过了高考历练的大学生缺乏高远的理想和信念,学习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到各类证书,而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创新乏力,其根源在于教育思想的偏差。高校要做的是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其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
2.教学理念落后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是想强调后者。遗憾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只重视了前半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运用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并且一直束缚着教育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传授与接受知识的过程,师生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存在明显偏差:
(1)课程设置不够灵活。课程设置一般采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突出专业性,口径较窄,知识孤立。课程设置流程表现出浓厚的家长作风,学校框定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学什么完全是按照学校的意愿执行,必修课比例较大,学生的自由度很小。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即使教师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也要听从安排。不仅如此,还要强调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容易泯灭其学习热情,不利于人才培养。
(2)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教书多、育人少,传授知识多、培养创新能力少。传授知识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学内容变化小,考试追求标准答案,教学组织缺乏创造性。对教师的考核也是重课堂教学过程,不重教育的结果。学校考核什么,教师就做什么;教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注重的是教师的课件和习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分数或证书,而不是学习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学术素养及能力得不到提高。毕业前,学生必须参加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适任考试,但现有的适任考试内容和模式是应试教育模式,这也导致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适任考试,不能真正掌握所需业务知识。
(3)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在安排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记忆多、实践环节少,并且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节、与生产实际脱节。部分实践环节以操作、演示和验证为主,即在实验之前实验的结果就是已知的,缺少探索性和研究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和课题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达不到学位教育的目的。
(4)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思维缺陷:收敛思维多,发散思维少;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纵向思维多,横向思维少;逻辑思维多,批判思维少;想象力缺乏,不善于甚至拒绝表达自己的观点。单调的思维方式、过大的思维盲区使大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
3.教学内容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为了通过适任考试,学校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前准备中去,而忽略了LNG、VLCC等特种船、大型集装箱船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LNG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LNG和气体运输经验的海员人才缺乏,随着LNG船队的快速发展,符合这种特种船要求的船员越来越供不应求。LNG船、双燃料动力船设备和技术独特而且复杂,较难掌握,在管理上需要丰富的经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第A-V/1对液化气船员所应具有的技能做出明确的要求,LNG船上的高级船员还应学习专业的液化气课程,取得相应主管机构的必要认可,如需要取得危险货物(液化气)操作证书。
不同种类的船舶的结构、功能不尽相同,对船员特别是高级船员的要求也不一样。STCW公约通过第V章“特定类型船舶的船员特殊培训要求”来增加船长、高级船员的适任能力,而不是通过第Ⅱ章“船长和甲板部船员”、第Ⅲ章“轮机部”,把这些特殊知识和技能作为普遍的适任标准要求所有的船长和高级船员均能满足。因此,严格地讲,船员的适任能力不能较好地适用液货船、大型集装箱船发展,是航海教育的一个缺憾。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中国本科航海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准确的定位。航运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船员或设备管理人员、航运企业的管理人员、航运业的领导者或决策者。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本科航海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而应坚持精英教育,培养有能力、有深度、有远见的人,目标定位为培养航运业的引领者和决策者。
因此,本科航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该具备:(1)一定的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够在各种场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撰写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具有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2)全面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应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掌握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批判思维,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提高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明辨是非。(3)获取和拓展知识的能力。大学生要能够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同时文理兼顾,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意识和能力。(4)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亲自或协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要培养上述能力,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因此,大学要教给学生的首先是思维,然后是知识。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体系中,前两年的课程要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思维与表达工具,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引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后两年的课程注重知识传授,此时,掌握和运用知识、自我实现已变成学生的自发行为。
2.改变教学模式
素质的提高靠内在的动力。教学过程在传授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更应强调理念培养,使其变成主体的本质的、自发的行为和意识。理念是动力,方法是工具,知识是基础;方法与知识是可以被教会的,但理念的形成需要恰当的引导和训练。教学环节不是“满堂灌”,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已有知识,鼓励学生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合作,积极创建新的知识,努力开发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环节应做到:
(1)教学内容避免纸上谈兵。教师要传授有用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而不是重复课本上已有的、学生听厌的内容。为此,教师首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具备足够的训练,不断更新知识和改进教学技巧。
(2)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引导。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允许质疑和批评,鼓励学生挖掘潜力、努力创新。大学应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
(3)营造宽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行的。学校要创造环境,完善体制,允许学生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在实战中提高,而不是纸上谈兵。
(4)强化实践环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指理论学习,“习”是指复习、练习、实习、实践的过程。学是基础,是积累;习是提升,是转变。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拉丁文),意为“思维与实践”(Mind & Hand)[4],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有理论,又有实践。相比其他校训中的华丽辞藻,这句校训更具有实际意义。
对比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本科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可以理解为“用老方法解决老问题”。对于本科生来说,重要的是“解决”了没有,怎么“解决”的。而现实中,学生只是学到了“老方法”和“老问题”,没有亲自去“解决”,老师帮助“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这体现了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同时,本科生也需要接触和了解“新方法”和“新问题”。因此,大学生不能只“学”不“习”或重“学”轻“习”。实践、科技创新不是第二课堂,不是可有可无,不能独立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而存在。
3.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开展“教”与“学”的依据是专业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决定了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注重实用主义和学术自由。
学生能力的提升靠的是自身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动力来自于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斯坦福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实用主义的办学思想。注重实用不是急功近利,不代表层次低的教学活动。正如斯坦福先生所说:“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5]学以致用的思想在培养计划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类专业,基础知识指的是数学、物理、社会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几乎是所有工程类专业的基础。社会科学是让所有学生明白工程技术也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了解工程、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掌握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而不是纯粹地学习某种思想或理论。工程基础课程是要扩大学生在工程专业领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有机会研究大量的工程问题。对当前技术问题的深入探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提高。
(2)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在课堂上完成某具体系统的原理及操作的介绍。2012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于实践环节,明确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这对于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不能属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范畴,而是要真正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应避免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环节,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计划。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直接参与老师的前沿课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为了达到该目的,高校应实行导师制,同时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以技术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结果,并参与课程考核。
(3)强化行业前沿技术。全面梳理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淘汰陈旧内容,紧跟当前技术状态,更新教学内容,开设航运领域前沿性的选修课程,同时做好教材更新。
(4)注重多学科交叉。1891年10月1日,在斯坦福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主席台前挂着4面锦旗,分别写着“科学”“艺术”“文学”和“技术”,它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结合: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6]人才培养不能限定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因为许多专业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学校应认定一定的跨学科课程,符合条件的可以代替培养计划课程,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保持开放的心态。例如,学校可为航海类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和海事法律类课程等选修课,拓展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5)教学模式注重学术自由。培养计划的制订应坚持灵活性,体现学术自由。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原理、方法外,学校应增加选修课程,鼓励教师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科研基础上的教学能够把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维又能够推动研究的发展,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能。本科航海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绝不能仅限于海员培养,而是应该放眼海运、航运、海洋、交通和海事法律等多层面,培养高层次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适时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借鉴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在培养目标与方案、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张俏,刘安鲁,吴长春.海洋强国战略与航海教育创新发展[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4):50-52.
[2] 孙培廷,姚文兵.我国航海教育环境变化与发展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1):1-6.
[3] 孙培廷,姚文兵.正视危机与挑战,推动航海教育健康发展[J].航海教育研究,2014,31(4):1-5.
[4] Seal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B/OL].[2015-10-13].http://libraries.mit.edu/mithistory/institute/seal-of-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5] 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6] 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015-10-13
程东(197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轮机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U67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4-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