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畅
(辽宁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沈阳 110034)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探析
于畅
(辽宁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沈阳 110034)
在梳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制度因素和实践因素四个层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需要青年教师个人、政府和高校形成合力。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数不断增加,高校青年教师在数量上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并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随着青年教师“量的剧增”,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其“质的提升”。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依据。目前国内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韦雪艳等人认为教学志向、教学准备和教学研究对教学能力具有显著性预测作用;[1]赵丽杰、顾立志认为教师情感因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教师敬业与爱生的情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基础因素。[2]二是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来看。余承海和姚本先认为,师范教育的缺失和偏颇、教学管理的偏颇,及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3]孙芳明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归纳为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4]三是从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和实现机制角度。周萍、纪志成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学科知识的深度、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素养,以及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了解、学校的培养机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5]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出发,采用综合的视角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制度因素和实践因素四个层面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建议。
1996年,潘懋元在论及“大学教师的素质”时明确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即“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6]他指出:“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研究治学规律、寻求最佳治学方法的能力。”[6]
从教学能力构成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包含专业知识掌握、教学设计、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监控、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学历层次较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大多数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双语教学能力较强。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属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未能引起高校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知识讲授、教学组织和教育技术等方面技能的提高。
一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把握不当。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师资队伍相对紧缺,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上讲台,缺少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及教学经验。同时,有些青年教师备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对教学内容及教材不能熟练掌握,导致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面面俱到,难点、要点不突出,缺少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应用。同时,目前高校老教师对新教师缺乏系统性指导,大部分新开课程一般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熟悉进一步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得当。现代教育观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讨论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及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仍然存在以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的现象,教学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互动、讨论、实习、启发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缺乏。有些高校青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或者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导致授课难点、重点不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是教学研究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不大。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完善和提高的过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政策导向依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精力。即便某些高校组织的教学科研立项工作及教学研讨活动,也多数流于形式,很少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停滞不前。
总结国内已有的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3]其中内在因素一般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提升的需要,主要来源于教师自我定位、意愿、需要及自我实践和追求;外在因素一般包含环境因素、制度因素和实践因素,主要来源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行为改善的要求、规范和期望。
1.个人因素
教师能动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性格、兴趣与爱好、教育背景、从业动机与态度、能力素养 (如表达能力、艺术天分等)、个人发展需要与意识等。从教师的从业动机与态度来看,目前有些高校青年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并非自身对教育工作及事业的热爱,而仅仅因为工作及收入稳定,这会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教师的个人需求来看,薪酬、福利待遇、社会认可与尊重、职业发展及人文关怀都是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对于高校来说,青年教师这些需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薪酬福利为例,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高校内部的职称评价体系和奖金发放也很少将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考虑在内。
2.环境因素
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与社会和高校环境密不可分。其中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对于教育及教师的看法和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教师发展和培养的政策支持等;高校环境包括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工作氛围等文化因素。从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及教师的看法来看,廉思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中关于“如何认知自身社会地位”中提到,在接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84.5%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7]高校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社会中下层,这种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看法和认识。从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教师发展和培养的政策支持来看,一方面,积极的政策导向规范和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造便利条件。如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而设立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制度,等等,帮助青年教师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策略指导。另一方面,消极的政策导向阻碍并限制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目前教育政策导向仍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晋升、评职称中科研都占有很大比重,打击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投入热情。从高校文化建设方面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是简单依靠自身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向他人(包括校内外同行专家、同事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推进的,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教师文化来完成的。访谈发现,目前辽宁省高校缺少对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持及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青年教师之间缺少交流、研讨、互助及合作,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更是缺乏。
3.制度因素
近年来,制度因素特别是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制度等对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提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及管理者的重视。建立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从政府层面来看,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实习制度、教师教育认可和审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及教师培训进修制度等,目前国内此方面制度还不完善,缺少高校教师任职标准和资格认证方面的系统规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激励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教师入职后的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内部合理完善的教师准入、教师管理、教师培养及教师评价制度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制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教师遴选过程中教学能力的考核相对弱化。在科研导向的大背景下,高校引进人才过分强调科研能力和潜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学生直接走向高校讲台。第二,教师职业培训常态机制发展滞后。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很难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化需求,缺少教师教学实践及教学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高校教学评价的制度性缺失,主要表现为评教管理的行政化、评教标准的绝对化和评教主体的单一化。
4.实践因素
高校教师采用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进程。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因素主要包括实践反思方式、自主创新方式、叙事研究方式。实际上,写博客、评后记、边实践边研究、公开课等都属于教学实践的形式。其中,教学反思被认为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工作写博客、评后记的实为少数,教学反思活动也不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的一种常用手段,青年教师反思意识淡薄,反思内容也较简单,仅限于教学手段是否得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个人感性认识比较多,视野狭窄,反思停留在表面,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还有待提升。
1.个人层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第一,高校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对本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有用的前沿性知识。第二,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高校青年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作为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将书本知识有感情、有条理、有结构、有脉络地传授给学生,传播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第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进行全程反思,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情境的反思来不断进行自我改进和提升。在教学准备阶段,根据自身经历和以往经验积累进行课程计划和预测、评价可能的教学效果,科学制订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行为动机,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结束后,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政府层面:做好政策引导,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和支撑
第一,针对教师入职后培养、高校教师任职标准和资格认证等提出思路和规划,构建政府指导与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二,探索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第三,政府应在预算中大幅增加用于高校教师发展和入职后培养的经费,设立教学品质提升基金,资助大学设立“教学卓越中心”,奖励教学优秀个人;定期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对获得教学成果奖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奖金从省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第四,定期组织开展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选拔工作,在全省高校选拔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给予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第五,建立省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开展省属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在发展基地的研修工作。承担高校教学骨干教师和教学骨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3.高校层面: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第一,完善教师遴选机制,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核。在高校教师遴选过程中强化对教师教学和教研能力方面的考核,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教学监控等教学基本能力。在教师日常考核及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应该适当考虑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成绩。第二,倡导教学学术观,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教学名师讲学、教学培训及系列讲座等方式不断引导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转变自身角色,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设立教改工作小组及讨论式教学研究等方式开展协作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学知识和技能。第三,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出国培训制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等,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影响力。设立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结合教师需求,将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培训。第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监督和评价动态考核机制。建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及教学评估在内的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和多层面、动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教师教学的全程监督与实时反馈。全面开展学校毕业生满意度的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包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在内的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系统改进。
总的来说,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制度因素和实践因素。个人因素中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是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首要问题。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学校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完善的青年教师专业实习、教师教育审查及教师进修等制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需要青年教师个人、政府和高校形成合力,青年教师自身要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和支撑;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边界,而对于每一个因素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未做深入研究,笔者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采用综合的、多学科的视角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 韦雪艳,纪志成,周萍,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75-78.
[2] 赵丽杰,顾立志.试论高校教师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中国高教研究,2001(7):85-86.
[3] 余承海,姚本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15-17.
[4] 孙芳明.教师需要与教师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3(20):42-45.
[5] 周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9-21.
[6]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30.
[7] 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韩萍,李忠军.参与式教师培训理念及时间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4-26.
[9] 林杰,吴亚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学报.2011(6):95-98.
2015-09-17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辽宁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G15DB168);辽宁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立项课题“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YYB1502)
于畅(1984-),女,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4-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