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心血管内科 福建 宁德 35210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可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并发血栓栓塞、脑卒中等。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特别是三维标测系统临床应用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疗效明显提高,能有效预防房颤发作,总有效率60% ~80%[2],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我科自2013.08 至2014.10 对23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均于我科CCU 观察,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选取我科自2013年08月至2014年10月于我科住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最大78 岁,最小37 岁,平均(49.25 ±0.76)岁。心房颤动病史1 ~10年,均为阵发性房颤,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确诊;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均无瓣膜病、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前1 ~2d 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术中护理于我院介入室完成,手术均采用环肺静脉消融,在CARTO 系统指导下进行,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后,经右股静脉行房间隔穿刺并置入冠状窦电极、大头电极及Lasso 电极。在距肺静脉口1.0 ~2.0cm处行大环形线行消融。消融后再行心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术后送至我科CCU 护理、观察,上述患者术后均达到了完全肺静脉内电位隔离,随访3 -16 个月,20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术后复发,经复诊及药物治疗后好转。
2.1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不了解该术的原理及过程,术中有多部位穿刺、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等,术后患者多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做好术后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护士需主动与患者谈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必要性及经治医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指导其保持情绪稳定,多休息。
2.2 生命征监测部分病人在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加强监测每30min 测量P、R、BP1 次,平稳后改每小时1 次。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及时发现肺栓塞及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本组3例患者出现复发房颤,予静脉点滴盐酸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
2.3 穿刺部位护理 该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穿刺的虽是静脉,但经股静脉的鞘管偏粗,进行房间隔穿刺后要全身肝素化,由于大量肝素需4 -5小时后才能完全代谢,穿刺部位易引起出血。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6 h,严密观察伤口局部有无张力增高,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等。并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坐起等腹压增加动作。
2.4 并发症护理 心房纤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栓塞:观察患者四肢活动及动脉搏动情况,注意观察有无脑梗塞的症状及体征,及时记录,做到早期发现、积极处理。②肺静脉狭窄: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③心包填塞:多表现为突发心前区刺痛、意识模糊、低血压、心律失常,需重视患者症状、观察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④食管-心房瘘:术后若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呕血、休克等,需注意有无该并发症可能。其他如心包积液、迷走神经反射、胃肠道反应、假性动脉瘤、心房颤动复发或心律失常等,发生率偏少。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3例、胃肠道反应6例、心律失常3例,于早期及时发现,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消失。
2.5 出院指导 术后2 周内可出现早期"电风暴",教会患者及家属检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方法,观察3 个月,若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可建议再次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者监测INR,出现异常后及时就医,可于间隔2 个月随访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近年来较新的治疗手段,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是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之一,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3]。但术后易发生并发症给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带来一定风险,一旦发生,较为凶险。大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病房为术后护理重要环节,术后护理关键是强化心理辅导、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强调出院指导等。为治疗、护理提供及时有效的线索,增加手术安全性、保证治疗效果。加强医护患密切合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预防性的护理,提高临床技能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黄从新,马长生,杨延宗,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3):167 -197.
[2] 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等.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8(1):48 -50.
[3]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