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
(湖北省荆州市皮肤病医院 湖北荆州 434020)
小议药源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吴薇
(湖北省荆州市皮肤病医院 湖北荆州 434020)
药源性皮肤病是指由药物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皮肤上的表现。其可以是单纯皮肤局部的反应,也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严重者可以出现肾脏、血液、肝脏、胃肠功能异常等损害。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对药源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常见引发药物进行简要的归纳。
预防进行了简要的归纳。
药源性皮肤病;临床表现
药源性皮肤病亦称药物性皮炎,主要是指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或外用等途径进人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是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药源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类。多数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I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变态反应。某些药物引起药疹,既可以是I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以是Ⅱ、Ⅲ型变态反应为主,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态反应同时参与。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外,药物中的杂质、药物中的赋形剂,亦可引起变态反应。尚有少数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在光诱导下转化为抗原性物质,引起变应性药疹。相比较而言,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较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药物的毒性反应,药物的蓄积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某些药物代谢酶缺陷等相关。
2.1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是最常见的药疹。常常突然起病,全身出现对称性多发性红斑,l-3天迅速遍布全身,类似风疹、猩红热和麻疹。麻疹样红斑为均匀密集的米粒样的红色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红斑多为弥漫性潮红斑。多数皮疹1 -3周内消退,若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向重型药疹转化。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苯巴比妥、磺胺类、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等。
2.2 固定型药疹
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等药物引起,多见于口周、口唇、龟头等皮肤黏膜交接处。服药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先感觉皮肤有瘙痒,继而出现红斑,严重者还出现水疱。疱壁松弛,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渗出性创面。皮疹一般1-2周消退。消退后留有明显的色素沉着,若以后再服用同种药物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原患处会出现相同皮疹,且更为严重。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奎宁、酚酞、磺胺类、苯妥英钠、吩噻嗪类、吡唑酮类等。
2.3 荨麻疹型药疹
常由呋喃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血液制品引起。为全身性水肿性红斑和风团,类似于急性荨麻疹,但较一般荨麻疹水肿更明显,色泽更红,持续时间更久,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的症状。若不断接触致或因敏源致敏药物排泄缓慢,则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四环素类、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血清制剂、疫苗、巴比妥类、碘化物等。
2.4 湿疹型药疹
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发病部位以暴露部位多见,皮损常
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继发糜烂、渗出、脱屑等。全身症状常较轻。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新霉素、普鲁卡因、卡那霉素、甲苯磺丁脲、链霉素、氯磺丙脲。
2.5 紫癜型药疹
包括血管炎性和血小板减少性。轻者仅出现双侧小腿红色淤斑或淤点,略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出现风团或小水疱、血疱。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并伴有血尿、腹痛、便血、关节痛等。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苯巴比妥、抗组胺药、磺胺类、吡唑酮类、金盐、吲哚美辛、呋塞米、碘剂。
2.6 光感型药疹
可分为光毒反应性药疹及光变态反应性药疹。前者任何人均可发生,多于曝光后7-8小时发生,于曝光部位出现皮损;后者有一定潜伏期,仅有少数人发生,除曝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外,同时可累及非曝光部位,且病程较长。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喹诺酮类、氯丙嗪、胺碘酮、四环素类、磺胺类、奎尼丁、异丙嗪、奎宁。
2.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属于重型药疹,亦称红皮病。早期可能是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若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或皮疹出现融合出现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临床表现为全身性潮红伴肿胀,皮肤有渗液、糜烂、结痂,渗液有臭味,黏膜也可水肿、充血、糜烂等,继而出现大片叶状鳞屑,似表皮脱落,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肝、脑等损害而发生蛋白尿、肝大、黄疸、昏迷等。该药疹若未能及时治疗,患者常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死亡。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别嘌醇、长效磺胺类、巴比妥类、对氨基水杨酸钠、苯妥英钠、利福平、氨苯砜、含汞、砷的中药制剂、异烟肼、卡马西平等。
2.8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起病急,用药不久即可迅速出现发热,常达40℃以上。皮疹开始为红斑,继而迅速扩张,颜色变为铁锈色或红褐色。1-2天出现松弛状大疱,疱壁薄,形态不规则,破溃后造成大片红色糜烂性创面,黏膜部位也可形成表皮剥脱和大片糜烂。一般全身中毒症状角明显,多伴有内脏损害。可发生肾功能下降、血尿、黄疸、肺炎等。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别嘌醇、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喹诺酮类。
2.9 多型性红斑型药疹
出现多种形态的皮疹,包括丘疹、红斑、风团、水疱等,常为蚕豆大小、类圆形水肿性丘疹或红斑,合并有水疱或大疱,疱壁破溃后形成渗出性创面或糜烂。多伴全身症状明显,如腹痛、白细胞升高、发热、关节痛、肾功能下降等。严重患者可累及全身,口腔部发生大片红斑、淤斑、水疱、大疱,继之出现糜烂坏死,导致严重毒血症状,为重症药疹之一。引起该病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吡唑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磺胺类、吩噻嗪类、水杨酸盐类、溴剂。
[1]郑志忠.皮肤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何勤国.常见药疹分类和诊疗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 (1).
[3]冯信忠.皮肤性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R758.25
A
1009-6019(2015)03-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