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欣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跨越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周丽欣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和就业,还有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心理障碍,提出了跨越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相应策略。
大学生;心理障碍;人际交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所面临问题已不仅仅是学习和就业,还包括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些大学生受年龄偏小、阅历单一等因素的限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以及主观认知、性格、情绪等心理素质的偏差而坠入心理误区,甚至可能出现孤独、自卑、嫉妒、报复以及异性交往困难等人际交际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正常的心身健康和成长,也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普遍问题。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主要障碍,使之成为一个社会人际交往的能手,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直接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工作等众多领域,心理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认清心理障碍,才能剔除障碍,轻装上阵。
1.1过于自卑、自谦的心理障碍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复杂情绪[1]。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都往往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谦本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自谦,则是受自卑心理影响的一种心理障碍。过于自卑、自谦的人在性格上表现出忧郁、悲观、孤僻,性格内向,不敢或不擅与人交往,也不敢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过于自卑、自谦的人,除了性格上的因素之外,还可能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消极的自我暗示、过多的自我否定、遭受挫折的影响以及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不足等,如有的大学生因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出身贫寒、学习较差等,都可能产生过于自卑和自谦的心理障碍。
过于自卑和自谦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有些大学生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形单影只,或因生于乡村,感觉上与城里人生活和精神需求上有差距;或者对自己的身材、相貌、学习方面不甚满意,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常有消极的自我暗示,缺乏自信,自我否定过多,遇事不能积极对待,稍有挫折就灰心丧气,这样天长日久导致产生过度的自卑情绪,在行为上呈现出畏首畏尾、不敢大方视人、说话,总觉得别人也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敢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人员缺少必要的交往。
1.2过于自尊、自负、自傲的心理障碍
这是与自卑心理相拮抗的另一个极端,不利于人际交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过于自尊、自负、自傲的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孤独。持有“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举世浑浊惟我独清”心态,宁愿享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的独来独往生活,也不想进入“何似在人间”的温暖大家庭生活。这类学生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游离于热闹的群体生活之外,不可避免地导致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与世隔绝,与人隔绝,无人愿意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这时致命的孤独感便会产生,或有脱离群体的悲哀,或有萎靡不振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际以及日常生活。过于自尊,就容易忘记尊重别人的思想行动,过于自负,容易产生什么也看不起,大的拿不起,小事不屑拿。过于自傲,容易空怀伟大理想,寂寞世外,找不到知音的痛苦,都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过于自尊、自负、自傲的心理障碍显然与这种生活和氛围格格不入的,只有克服了这些心理障碍,才能融入大学生火热的集体生活之中。
1.3嫉妒心理障碍
适当的嫉妒对进步有促进作用,不愿意落后,想冒尖,但能通过正常途径与他人进行公平的竞争,在于私下的努力,是好的积极的方式。但嫉妒心过重,太看重面子与荣誉,在学习、才艺、能力、声名上稍不如人,就心生不悦、甚至产生惭愧、怨恨的心理,并有强烈的挫折感,但又缺乏面对面竞争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人开导和解劝,很容易产生意识偏差,发生带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等,对别人和自己都是一种伤害,同时也会严重阻碍其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直到越来越封闭自己。
所以,嫉妒作为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它会影响一个人正常思维和行动,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大学生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2]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条件十分充足,学习成绩的好坏,社交能力的强弱,家庭背景的优劣,甚至身体相貌的美丑,都可能产生嫉妒心理的因由。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1.4报复心理障碍
报复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心理障碍。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发生报复行为的人,一般都发生在那些心胸狭窄又品质不良者身上。报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与报复者个人的心理、性格缺陷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报复者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有关。报复心理障碍会给报复者本人、他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还处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大学里的环境因大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复杂,在相互交往中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或碰撞,不可能人人、事事都令人满意,或事事、人人都满足个人的需求。大学生必须谨慎地克服任何哪怕是微小的报复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1.5与异性交往困惑的心理障碍
有的大学男生一旦同大学女生说话,或大学女生一旦同大学男生说话,便会面红耳赤,不能顺利清楚地表达,导致对方也颇为尴尬,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之间异性的正常交流。
造成大学生与异性交往困惑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旧的文化传统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在于青年大学生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把友情幻想成爱情。这一心理障碍,既影响了正常大学生进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对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人际交往,甚至对个人的婚姻家庭带来不利的影响。
1.6过度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心理障碍
网络拓宽了人际交往的渠道,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力量,正处于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使用网络的条件得天独厚。然而,网络的过度使用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导致网络成瘾等严重心理问题[3]。起床第一件事打开手机,回家第一件事打开电脑,走在路上,公车上,休闲的椅子上,手里基本都在鼓捣手机,孜孜不倦的劲头,要是用在任何方面,都会成功的。手机狗拴住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像女性的背包,离了包都不会走路,手不知放哪。这种方便的信息网络固然使交友更方便,但也使某些大学生陷入网络,陷入进得去出不来的困境。在网络上聊天侃侃而谈,游刃有余,是大侠,侠女,有好的声音,好的谈吐,面对隐藏自己真实的面目,感觉很好,真正到现实生活中,两重天,自尊受影响。因此,越自卑的人,越只在网络上找到更为自信张扬的自己,离现实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独,不愿意开口说话,表达也渐渐困难,像见不得阳光的人,什么时候都得戴着墨镜的人,戴着套子的人。这是害人的,网络永远不等于真实的生活。
电视中国好声音里有位一直演唱网络游戏里的插曲,非常自信,好听,从容,感觉满足,但对自己的面貌颇不自信,出来唱歌都是戴着面纱,不敢视人,怕影响自己在网络上的声名。当时刘欢老师马上站起来,把自己的帽子摘掉,说他自己也是不好看,可是一直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叱咤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喜欢他,这就是自信,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相貌,更重要的是能力,演唱的能力。这样的一番鼓励,她最终热泪横流,摘下了面纱。其实长相还是可以的,何以这么不自信?就是过度沉溺网络,长期做隐形人的结果,失去了在阳光下生活的勇气,网络害人不浅。
社会发展的多元性,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变得复杂多样,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成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2.1辅导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各类高校中都有存在,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对较多。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一是要教育学生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越是难以认清,难以超越,越要认真对待。自卑心理的形成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老师要对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加强沟通与交流,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鼓励和鞭策;二是要注意发现有自卑心理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三是要为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安排性格外向的学生干部和同学多与有自卑心理的同学交友谈心,共同进步。
2.2帮助学生走出孤独心理
孤独是过于自尊、自负、自傲的性格基础。对有孤独心理的同学,首先要给予积极的尊重,因为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圆融的状态,只有孤独变成寂寞无聊的时候,才变成一种病态心理;其次,要热情帮助有孤独感的同学融入到集体中来。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再次,过于自尊、自负、自傲的同学,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特长和能力,老师和学生在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发挥这样同学的特长和能力,让他们在集体活动的氛围中升华自己的性格,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此同时,还要给这样的同学以友好的提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要把自己高昂的头颅放下来,把自己的行为思想习惯打破,以平凡的姿态,敞开思想,勇敢地融入集体的环境中,也许开始不适,但思想上的接受,慢慢就适应集体了,感到集体的温暖与互助,生活会更加美好。
2.3帮助学生祛除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大学生和一般人群中普遍存在,一般的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刺激、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积极意义,但过度的嫉妒心理则可能导致一种心理病态,甚至引起不悦、自惭、怨恨情绪和带有破坏性的行为。要克服过度的嫉妒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心态,客观、公平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特别是当别的同学学习成绩比自己好、工作成绩比自己大、思想进步比自己快的时候,要把同学的这种“好、大、快”当成自己“学、赶、追”的动力和鞭策。即使明知自己也已经努力、奋斗了,但和同学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也应该对此有端正的态度。固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肯定不可能所有的士兵都当将军,而且当不好士兵的士兵肯定不可能当上将军。这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大道理,相信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所帮助。
对嫉妒心理的良药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会宽容,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勉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增加各种爱好活动,转移注意力,升华人格魅力。
2.4帮助学生打消报复心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在班上张贴或者朗诵类似的名人名言,随时给学生以静制动,防止学生出现怒发冲冠等变态思想。可以开以此为主题的班会,大家发言讲好故事,积极诱导有报复心理的学生,深刻认识打击报复心理的严重的危害性,这种危害不仅是对他人的、家庭的和社会的,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的,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同时,通过《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这样的典故,因势利导地引导有报复心理的同学,能够及时地悬崖勒马,这样就不会出现“马加爵事件”了。
2.5排除异性交往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困惑在某种程度上已普遍减少,但这种减少又引起了新的困惑,即正常交往的减少和非正常交往的增加,其表现是大学生的集体健康有益的活动减少了,男女同学之间的QQ、微信、MSN等私密交往显著增加,这种私密交往也无可厚非,但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学生集体的健康活动和社团活动也应该积极加强,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摆脱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困惑,建立起亲切、自然、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摆脱异性交往的困惑,还要摆正男生女生交往友谊的关系,不可有龌龊心理,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掌握交往技巧,掌握进展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伤人自尊。2.6解决网络成瘾问题
针对网络成瘾,必须由家长学校同时参与。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让他们知道网络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并促使其对网络树立正确的信念和态度[4]。几千块的手机样样功能齐全,却只用来听歌聊天,查个资料都不会,这样决不可以,要让机网为我们正当的学习查资服务。所以一定给自己定下时间,上一段马上下线,多看看外面的阳光,绿草,森林,野花,看看世俗的众生,想想我们该怎么更阳光地生活。说起来还是自制的问题,自己管不了,就得靠老师、家长、学校的制度管理了。再就是要有更高的目标,为了学习目标,人生志向,也得抛弃更多网络时间,回到学习中来,交友中来,亲情中来。
[1]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6.
[2]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排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3]孙鹏程,周超,李卫星.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科学咨询:教育论坛,2009,(9):18.
[4]刘思浚,戴剑松.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1):17-19.
The Strategies of Overcoming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in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ZHOU Li-xin
(Chengde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e,Hebei 0670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the problem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lies not only in study and employment,but also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bstac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that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overcom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barrie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645
A
2095-3763(2015)02-0103-04
2014-10-15
周丽欣(1968-),女,河北平泉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