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5-12-02 06:08:01孙淑荣张百军佟秀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情绪

孙淑荣,张百军,佟秀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孙淑荣,张百军,佟秀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生活事件、个性特点和个人的应对方式等。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抑郁的策略主要包括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筛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和有效求助的意识和能力;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总之,大学生抑郁的发生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的预防和干预也应从多途径多环节入手。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对策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的负性情绪状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的抑郁情绪易导致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损害,如交往障碍、学习困难、逃避退缩、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抑郁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导致当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研究预防和干预抑郁情绪的有效策略,对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

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样本。包括医学院、师范学院、公安院校、综合大学、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院校的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以“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对策”为,检索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等,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初步检索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得到相关文献23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获得有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的有价值的信息。

2.2量表法

随机抽取河北省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330名。由专业心理学教师指导大学生样本填写“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回。共回收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308份。对获得的全部有效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2.3临床法

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实践中,对咨询案例中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通过访谈法、测验法等找出影响其抑郁的主体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在指导其应对抑郁情绪的具体实践中,检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3 研究结果

3.1大学生抑郁检出率

童毅等在《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中,分析了国内自2007-2011年报告检出率的文献,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的范围是20.9%-71.9%[1],这是因为研究的样本不同(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河北省三所高校3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抑郁检出率为34.1%;对本文第一作者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三年来接待的156名来访大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87人,约占156人的55.8%。

3.2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遗传因素

马静静的研究指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由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66.7%[2]。本研究通过对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其中约有1/4的人至少父母中的一方也存在轻重不等的抑郁倾向。说明很多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可能受到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

3.2.2环境因素

3.2.2.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初环境和终身环境,也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教方式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童毅在研究文献综述中指出,家庭冲突和破裂、家庭成员关系疏远、父母的严厉和惩罚都容易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倾向的危险性[1]。熊亚敏等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抑郁程度与家庭的亲密性呈显著负相关,即大学生抑郁倾向越重,其家庭亲密度越差[3]。杨世昌等在研究中报告,童年期遭受过躯体虐待的大学生在抑郁的得分上显著高于非虐待组[4]。本研究在具体的心理咨询中也发现,在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人其父母亲中至少有一人是严厉的、高要求的、冷淡的、否定拒绝式的,有近一半的人在童年期甚至在整个青少年期遭受过父亲的打骂。

3.2.2.2学校因素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各种不适应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抑郁倾向。通过对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学校因素主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又得不到教师的更多关照;与同学主要是舍友关系紧张,感到大家都不喜欢自己;贫困大学生在生活水平上不如他人,感到自惭形秽;在中学是优秀生到大学变成普通学生,心理落差较大;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感到无能为力;对所选大学或专业不满意,丧失学习兴趣;就业压力大,感到前途渺茫等等。

3.2.2.3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访谈中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往往脱离群体生活,缺少社会支持系统。他们一般内向孤僻,朋友很少甚至没有,和其他亲属也很少来往。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难以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内心倍感凄凉与悲伤,抑郁情绪无法排解。也有研究表明,抑郁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低,抑郁的程度越高[5]。也就是说,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请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是闷在心里,自卑自怜。

3.2.2.4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应激源,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约有93%的抑郁大学生近一年内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在量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因子分与生活事件诸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01)。其中导致抑郁情绪最重要的事件依次是“失恋或事故、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见表1

表1 SCL-90抑郁因子分与生活事件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3.2.3个人因素

3.2.3.1个性特点

童毅等研究指出,人格中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自信都会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1]。魏熙在研究中指出,高依赖型人格、社会奖赏型人格、自我批评型人格者都容易产生抑郁倾向[5]。马静静的研究还提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2]。

3.2.3.2应对方式

本研究对308名大学生样本的SCL-90“抑郁”因子分与应对方式诸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SCL-90“抑郁”因子分与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1)。这与邢玉梅[6]、杨轶冰[7]的研究结果相近。其中“自责、退避”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应对方式。表明解决问题和求助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习惯应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能有效预防抑郁情绪的发生;而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习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会有意无意加剧抑郁情绪,进一步损害心理健康。见表2。

3.3大学生抑郁的应对策略

抑郁的发生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的预防和干预也应该从多途径多环节入手。

表2 SCL-90抑郁因子分与应对方式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3.3.1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是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支持。目前的许多家庭对孩子物质经济上的支持较多,在感情和精神上的理解支持较少,因此,要强化家长和大学生子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增强大学生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高校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全体教职员工、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和指导,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集体和宿舍集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3.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筛查

给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要及时干预。首先形成由心理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同学组成的联合保护体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在情绪不好时有倾诉的途径[8];其次及时与家长沟通,给家长讲解与抑郁相关的知识,使其明确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抑郁情绪的重要影响,争取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3.3.3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和有效求助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设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有效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烦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有个遭遇失恋痛苦的学生写到:“……我如果不参加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我有可能去跳楼了。但现在我知道应如何正确处理感情,怎样积极的生活,……”

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学会及时有效地求助,对预防抑郁也有积极的作用。在具体咨询工作中发现,来咨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参加了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之后,联系自身问题主动求助的。而没有参加过相关课程学习的大学生来主动咨询的极少,并非他们不需要心理帮助,而是他们没有学会有效求助。研究表明,求助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求助本身既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又能提高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

因此,提示高校应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有效求助,预防抑郁的发生。

3.3.4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

本研究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许多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并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法:

(1)情绪宣泄法。通过倾诉、情景模拟等方式将学生内心的压抑痛苦充分宣泄出去,使其内心变得轻松起来。

(2)认知调整法。通过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非理性思维习惯,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从而使心胸变得豁达开朗。

(3)自我增强法。通过自我悦纳、自我称赞等训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这是预防和干预抑郁情绪的根本方法。

(4)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完成适当任务,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多关心帮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强健体魄。

对严重抑郁且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要采取措施保护其生命安全,并及时推荐其到更专业的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8],避免严重后果发生。对治疗恢复的学生,要跟踪辅导,发现症状反复,需立即干预。

[1]童毅.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J].热带医学杂志,2012,(8):1045-1047.

[2]马静静.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学,2008,(16):249-250.

[3]熊亚敏.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

[4]杨世昌.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儿童期躯体虐待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61-962,965.

[5]魏熙.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49-1051.

[6]邢玉梅.524名医科大学新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5):321-323.

[7]杨轶冰.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关系调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4):151-154.

[8]谷玉冰.当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1):139-140.

Affecting Factors to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and Relative Strategies

SUN Shu-rong,ZHANG Bai-jun,TONG Xiu-lia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Hebei 067000 China)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onsist of genetic factors,family factors,school factors,social support system,life events,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sonal coping styles,etc.Strategie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tudents'depression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support system;establishing archives for mental health to screen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problems;setting up course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self-help and effective recourse;establishing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to offer help to college students timely and effectively.In brief,the occur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phys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depression should adopt multiple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affective factors;strategies

G444

A

2095-3763(2015)02-0095-04

2014-08-15

孙淑荣(1966-),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SZ141290)。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