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教育学:百年回顾与反思

2015-03-27 11:58:29谢培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师师范学校教育学

谢培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历史是一面镜子。随着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的推进,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师教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中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中师教育学亦渐行渐远,已然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的进程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因缺乏独立的学科支撑正饱受诟病。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讨其支撑学科问题,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建构独立的新学科——初等教育学。如何建构初等教育学呢?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从百年中师教育学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中师教育学是一笔底蕴深厚的教育遗产,它在中国教育学画卷上泼洒了浓墨重彩,起到过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因此,梳理中师教育学的百年沧桑,挖掘其历史成就与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中师教育学滥觞于师范学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历经百年沧桑演变,成就了百年辉煌。大体可以分为 “抄”、“仿”、“学”、“退”、“化”五个基本阶段,先抄日本,再仿美国,三学苏联,四为倒退,最后本土化,是一个“五部曲”。

一、“抄”:移植日本阶段

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介绍了日本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其所教者十七事,一修身、二教育、三国语(日语)、四汉文……十六商业、十七工艺。”他主张“略依其制而损益之”[1]。这是国人对国外师范学校设置教育学课程的最早介绍。1901年,罗振玉在《设师范急就科议》中建议借鉴日本师范学科,明确把“教育”列为13门学科之一,并指出当时已翻译的书有教育学、教授学、学校卫生学、内外教育史、学校管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类课程[2]。

1902年前后,全国设立了一批公立师范学堂,例如武昌师范学堂、保定师范学堂、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成都府师范学堂、山东师范学堂等,这些师范学堂都开设教育学类课程。1902年,张謇创办了民立通州师范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民间单独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它也设置了“教育”课程,含教育史、教育学、教授管理法、教育管理、实习等。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移植日本寻常师范学校的课程规制,明确规定教育学科作为师范学校的必修课程,并对师范学校的教育学科课程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开设教育原理、教授法、教育史、教育法令及学校管理法、实事授业(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3]。这标志着教育学开始在师范学校确立。1912年-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与普通学校相比,“师范学校课程惟多教育一门”。师范学校除各分类科外,还有加习科(即教育科),其课程有十种:人伦道德、教育学、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美学、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儿童研究、教育演习等[4]。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中师教育学教材。例如,1903年,三江师范学堂出版了松本孝次郎的《新编教育学》讲义。1904年,湖北速成师范将波多野贞之助讲述的《教育学原理》收入学校讲义丛编本。1905年,教育世界社出版了王国维为江苏师范学堂学生讲授的《教育学》。1908年,无锡速成师范学校再版了侯鸿鉴编著的《教育学》。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蒋维乔编著的初级师范课本《教育学》。1913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出版了周维城、林壬编著的《实用教育学》。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倬翻译的《师范学校教育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毓骢编著的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育学》。

从规定及实际开设的教育学类课程来看,1904年、1912年~1913年确定的课程主要是移植日本的结果。1904年主要有教育原理、教授法、学校管理法、教育史、教育法令等。1912年将教育原理改为教育学,去掉了教育史、教授法,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法改为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增加了学校卫生等。

综上所述,我国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的中师教育学课程,都是移植日本的结果。这一时期我国中师教育学主要是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形成了我国中师教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二、“仿”:借鉴美国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教育制度都在变革,中国适应世界潮流以及美国教育家杜威、孟禄来华宣教的影响,中师教育学的模仿对象开始从日本转向美国。这与其说是否定模仿日本的教育学,还不如说是因杜威访华带来的实用主义等美国教育思潮盛行的结果。再则,我国教育界的领导实权已由日本留学归国者那里逐步转移到留美归国者的手中。

1922年公布实行的壬戌学制,就是以美国六三三制为模式的新学制。该学制的实施,改变了清末民初时期实施的日本型师范教育制度。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刊布的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师范学校教育学类课程的必修科目设教育原理、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研究、教育测验和统计、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小学校行政、教育实习;选修科目设儿童心理学、现代教育思潮、乡村教育、职业教育概论、教育行政、幼稚教育、保育学、教育史[5]。

1930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课程标准》(1934年9月正式颁布),必修科设有教育心理(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概论、小学教材及教学法、教育测量与统计、小学行政、健康教育。选修科设有低年级教学法、民众教育、幼稚教育、地方教育行政、乡村教育、教育史、比较教育[6]。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教育部为救济战区撤退的公私立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师生,特下令筹设国立中等学校,以收容沦陷区流亡师生。同时为保证和提高抗战时期师资水平,又设立了国立师范学校。随后,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国立中学规程》、《特别师范科及简易师范科暂行办法》。1941年7月,教育部修正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必修科目设教育通论、教育行政、教材及教学法、教育心理、测验及统计[7]。选修科目设社会教育、教育辅导[8]。

必须指出,从1931年至1949年,在革命根据地还举办了为工农群众服务的师范教育。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主要由高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短期师范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四类承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师范教育主要由鲁迅师范学校(后为一师)、关中二师、定边三师,以及绥德师范和延安大学教育系承担。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师范教育主要由东北大学、华北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向正规化过渡的中等师范学校承担。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师资,极大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中师教育学教材。1919年,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编印了《杜威在华讲演集》。我国学者编著的中师教育学教材汲入了杜威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内核。如1922年,王炽昌编辑的新师范教科书《教育学》,在首页中说:“教育之意义,自来有预备、启发、陶冶诸说,而以近时之生长说较为完善。依生长说而论,则教育一义定为经验之继续改造”,并宣称其内容“大部分取材于杜威、桑代克、密勒三氏之学说”[9]。1922年,南京高师附属小学、第一女师附属小学出版了杨鄂联编著的《初等教育》。1926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余家菊著《师范教育》。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中师教育学课程,通过引进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课程设置凸显了选择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性。

三、“学”:学习苏联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非常重视师范教育,尤其重视中师教育学的教材建设。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对中师教育学课程如何开设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选择一些革命领袖的讲话和老解放区报纸的有关社论,作为代用教材。1949年,上海联合出版社出版了四本中师教育学科代用教材,其中,《教育学参考资料》就是供中师开设“教育概论”一科采用的。该书在“编辑大意”称:在师范学校教育科目新课本尚未编成之前,本参考资料可暂用为各科目基本教材。“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毛主席对文化教育的一般指示,教学时应参考有关的文件(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作深入的研习,以期彻底了解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第二部分为关于新教育的制度、课程和方法,教学时,应联系第一部分的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具体地批判旧教育的缺点,把握新教育的性质;一方面,正确地理解新教育制度、课程和方法之变革的方向,避免认识上之‘右’的和‘左’的偏差。第三部分为关于学习的基本材料,教学时,应着重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思想改造与工作作风的改造。最后为‘附录’,选载了几篇介绍苏联教育理论和方针的文字,是供教学时参证比较之用。以后如见有新的关于教育理论政策上的指示或文件发布,教学时应随时加以补充。”各册材料大部分采自老解放区各项文件和报刊,藉此可见老解放区教育理论和经验之一斑[10]。

1950年,湖南湘乡简易师范学校油印了周意彪编著的《教育通论提纲》。该书曾呈毛主席亲自批阅。《教育通论提纲》不仅在教育学的框架结构方面,而且在具体内容方面均有创新。例如,在谈及教育的意义时,作者指出,“(1)旧教育是着重个人的改造,个人的发展,是独善其身的教育,是消闲装饰的教育。其结果形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专利品。(2)新教育是着重集体的改造,集体的发展,是服务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利用厚生的教育,其结果是利于全民,共有共享的。”[11]

1950年12月,我国出版了苏联的《教育学》中译本。1952年教育部印发了《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大纲规定教育学教材分十七章,包括:总论;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学校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教学原理;小学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德育;体育;美育;小学生的集体组织;课外活动;人民教师;学校与家庭;小学的组织与领导。这个体系,基本上是仿照苏联的教育学体系。1953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师范学校课本”《教育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历经多次修订。该书在第5版的“出版者的话”中明确“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在学习苏联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通俗地论述教育科学问题,以供师范学校学生学习之用。”[12]从1953年起该书使用了五年,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全国中师的影响巨大。

1954年,教育部组织编订了《初级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草案)》,并说明:“新中国的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对新生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6年,教育部又组织编订了《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试用)》。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引进苏联的教育学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构新的教育学科体系。于是,全国教育领域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学。

1957年6月9日,《人民教育》6月号发表刘梦华的文章《评师范学校“教育学课本”》。这是建国后我国发表的一篇重要的研究教育学体系问题的文章,文中对改进从苏联搬来的教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1958年4月23日,教育部要求师范学校三年级教育学课原有教材全部停止使用,改授有关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容。

1959年,上海市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编了《教育学讲义》(试用稿)。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了《师范学校教育学讲义》(初稿)。

总的说来,建国前17年的中师教育学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旧的教育学,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学,构建社会主义中师教育学体系。

四、“退”:停滞倒退阶段

从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一时期的教育学与其说是‘建设’,倒不如说是破坏。”[13]185同年8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规定:“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已有的中师教育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语录化的“最高指示”,中师教育学完全“语录化”了。这一时期的中师教育学就是以马列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中师教育学的陈述形式,也简单明了,即以马列和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为主,兼及其他报刊上的一些材料。如1972年北京市教育局师范学校编写组编的北京市师范学校试用课本《教育》,该书在“说明”中称:在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在本市广大工农兵、革命师生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选编了这册教材,供本市二年制师范学校试用。这册课本,以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有关教育革命的论述为基本教材。同时,选编了一些辅助教材。全书共分六讲:第一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教育战线两条路线的斗争;第二讲无产阶级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第三讲党的教育方针;第四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五讲教学工作;第六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3]198-200。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师教育学就其内容而言,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中师教育学受到了严重摧残,完全处于停滞倒退阶段。直到“文革”结束以后,我国中师教育学才得以复归与发展。

五、“化”:恢复重建阶段

1976年,“文革”结束,教育领域开始拨乱反正,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1978年,湖南省教育局组织湖南第一师范、耒阳师范、武冈师范、湘乡师范、衡阳师专、常德师专、湖南师院零陵分院、郴州分院、益阳分院等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湖南省中等师范学校试用课本《教育学》。该书在“绪言”中介绍了编写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老解放区特别是建国二十九年来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规律的初步尝试……”全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为教育的本质、我国的教育方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工学农学军、体育和卫生保健、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人民教师和班主任、学校领导与管理。这本教育学教材摆脱了“语录化”的束缚,但仍有不少“文革”的痕迹。

此后,各种中师教育学教材陆续出版。1979年,徐国棨主编的中师《教育学》试用课本出版。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等师范学校课本《教育学》试用本。1986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教育学》试用本进行修改和再版,参加再版和修改的编写者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全书由顾明远、黄济主编并统稿。这是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第一本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统编教材。这本书不仅体现了中师教育的特点,而且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方案》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允许各师范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构建了以必修课为主干,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

《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于1989年6月公布并要求各省市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与此同时,与《教学方案》相配套的各科教学大纲、各种教材及教学用书也相继推出,保证了《教学方案》的全面实施,以《教学方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激发了中等师范学校主动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小学教育改革的能动性,打开了培养师范生知识技能与身心等基本素质和适应小学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从各地对贯彻《教学方案》对师范生质量影响的调查可以看出,在知识广度、基本技能、教育理念、教学能力、个性发展以及对小学教育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应当说,《教学方案》的推行是在中等师范教育三年的学制里达成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目标的富有成效的改革。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小学教育学教程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教育学教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初步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际的能力。教学大纲确定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方向;加强科学性和时代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学生的程度出发,符合接受水平;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小学教育学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四个部分。

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小学教育学教程教学大纲》出版了全国中师统编教材《小学教育学教程》。该教材由胡寅生主编,这也是最后一本中师教育学全国统编教材。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师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周详地论述了本门课程必修课各个课题的内容。该教材加强了时代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实用性与针对性、扩大了实践性内容。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相继组织编写出版了《小学教育学教程教学参考书》和《教育实习指导书》。

纵观这一时期的中师教育学,初期主要是恢复“文革”前凯洛夫教育学。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探讨中师教育学“本土化”问题,力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师教育学。

总之,我国中师教育学是在教育学体系孕育和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发展,是我国教育学百年发展的缩影。

[1]梁启超.论师范[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80-983.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83-984.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76-679.

[4]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13.

[5]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304-307.

[6]罗廷光.师范教育[M].南京:正中书局,1947:41-44.

[7]廖世承.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1卷第1期.

[8]教育部.师范学校课程标准[Z].南京:正中书局,1947.

[9]王炽昌.教育学[M].上海:中华书局,1922:1.

[10]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2-103.

[11]周意彪.教育通论提纲[M].湘乡:湘乡简易师范学校,1950:2.

[12]陈元晖,曹孚,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13]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师师范学校教育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2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浅议中师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实践问题
如何走出中师音美班体育班数学教学的困境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
延安文学(2016年5期)2016-08-19 04:52:16
在中师艺术专业班数学课教学出现的矛盾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