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设计】
设计意图:《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所作的小品文,全文不过一百多字,却把湖心亭的寒夜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尝试通过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由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经过反复推敲我把“品读赏析作者笔下雪后西湖奇景,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和品味语言”设为本课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孤高自傲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难点。用听读感知、研读赏法、品读析情三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以读代译、以读代赏的效果。这样的设计重在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学习目标:1.赏析作者笔下雪后西湖奇景,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2.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雪后奇景的赏析,了解白描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学法:教法:读、悟、赏;学法:圈点批注。
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2.参照课下注释译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读课文,复述大意
1.听读课文后,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2.提问: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作者,你觉得哪一个合适?
四、研读课文,认识写法
1.介绍作者:引导学生从“忆”中读出文体;从“寓居”“不仕”中读出作者心境。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的雪景。
3.了解白描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赏析本文中的白描写作手法。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来,品味作者赏雪的心境。
2.找出作者与“金陵客”饮酒的句子,品析作者遇客、饮酒时候的心情。
六、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校园一景:试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一景。
【实录】
师:同学们,昨晚有幸和雪花一起来到大海林林业局,雪花纷纷扬扬,雪中的林海雪原如梦如幻,宛如仙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同时不禁好奇,南方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师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同时投影出示并朗读学习目标。)
师:让我们一起听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听一段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理解,争取在听完后能复述出课文的大致内容。(生看教材听课文录音。)
生:崇祯六年冬天的夜晚,作者划着小船到湖心亭看雪,在湖心亭遇见了一位同样来赏雪的金陵人,并同他一起饮酒。
师:很好,看来大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要想深入理解课文我们还要对文本深入解读,这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道思考题。(投影展示: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作者,你觉得哪一个合适?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痴字。
师:(板书:痴)很好,那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做批注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写出自己的理由。(生读课文,勾画批注,师巡视、指导。)很好,大家的读书习惯很好,都能在读课文的时候做出批注。这位男同学的批注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灵感的火花,很不错,这是我们读书的一个好方法。请大家结合课文说一说你认为作者“痴”的理由。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可以看出天气很冷,鸟都不出来活动了,作者却选择这样的天气看雪,可见他的痴。
生:“是日更定”也能看出他的“痴”,大晚上的自己去看雪。
师:我们在下雪的晚上会做什么?
生:坐在暖和的屋子里看电视,和爸爸下棋。
师:大雪、天寒、夜晚,选择这样的时间去看雪,作者的行为确实可以称之为痴。(板书:寒夜看雪、痴行。)
生:还有后面舟子也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这句也看出作者的痴。
师:是啊,就连和他同来的舟子都理解不了他的这种行为了。我也很好奇,湖心亭的雪景到底什么样呢?以至于让作者做出如此痴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研读课文,和作者一起欣赏西湖雪景。(投影显示:研读课文,认识写法,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读出韵味。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的雪景。请一名学生来读,让学生评价。)
生:她读得很好,情感把握得很到位,还注意了停顿。
师:很好,你能注意到情感和停顿,有停顿就要有重音,你们觉得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
生:那些作者突出强调的字词。
师:好,都有哪些呢?
生:上下一白、天、云、山、水。
师:很好,我们再读,注意重音、停顿和情感。(生读。)和上次对比有没有变化?读出韵味时你就会觉得文字里的景色就在你的眼前,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那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
生:湖水上雾气弥漫,天空、白云和山水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夜色中长堤只能看出一点痕迹,湖心亭只有一点轮廓,我的小舟像一片叶子,舟中的人只如米粒大小。
师:很好,这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看到的西湖雪景,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的雪景和我们北方的雪的不同。有句诗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写景的手法是“浓妆”还是“淡抹”呢?
生:淡抹。
师:这种“淡抹”式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名称叫“白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白描。(投影出示: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师:白描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很广泛,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身临其境,比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谁来说一说白描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是怎样运用的?
生:用九种典型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凄凉忧郁的天涯游子图。
师:是啊,有时候越是简单里面蕴含的情感却越饱满。白描还可以应用在描写人物上,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一段(投影出示《背影》片段)。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几个动作,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使读者如见其人。这就是白描,本文又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的呢?让我们重读《湖心亭看雪》中的景物描写句,研究白描手法的运用。
生:作者把天、云、山、水都放在上下一白的大背景下,描绘出了一幅天地茫茫、白雪漫漫的景象。后一句中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极力地写小,就和前面的迷茫无边无界形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更突出了大背景的广阔无垠。
师:那就是说前后两句一大一小,现实中长堤和亭子有那么小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在这里会显得这样渺小?
生:因为前一句作者描绘的背景太广大迷茫,就像在茫茫宇宙中,一颗星星都是微不足道的一样。
师:很好,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生:前一句勾勒了一个整体,后一句拉近了镜头,这又是一个从远到近的顺序。而且越近就越小,到写人就只剩下米粒大小了。
师:很有思想的回答,大和小的对比愈加明显了。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一句是典型的白描,四种景物放在一起只用“与”字连接着,但读起来眼前会出现一幅迷茫广大的景象。
师:怎么用这么多“与”字啊?是不是啰唆?
生:不是,这样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画面感强。
生:“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生: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你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天地之苍茫,宇宙之阔大,而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啊!站在苍茫的大背景下,人显得如此渺小,怪不得作者要为景而痴。(板书:苍茫渺小痴景。)这景物描写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在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啊!作者要借这篇小文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找出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来,品味作者赏雪的心境;2.找出作者遇金陵客与之饮酒的句子,品析作者遇客、饮酒时候的心情。)
师: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作者的情感还要先了解他的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了解他的生平。(投影出示作者简介。)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对已经灭亡的明朝感情很深,作品里也会寄托亡国之思。
生:我发现他寓居杭州,客居他乡心情肯定不好,也没有朋友,所以他才会在夜里一个人去看雪。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啊,很好,这对我们理解作者情感很有帮助。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文字去体会张岱的情感吧!
师:第一段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呢?
生:独。
师:好,通过这个字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他很孤独,前面介绍他寓居在杭州,可能没有朋友。他还怀念故国,这个话是不能和别人说的,所以就更孤独了。
生:他还很高傲,他明明和舟子去看雪,还说独往。这不是目中无人吗?(生笑。)
生:他觉得舟子也理解不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所以才说独往。
师:很好,一个“独”字让我们看到他的孤独和清高,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可是后文他又遇到一位和他一样寒夜赏雪的人,那就是金陵客。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找出作者遇金陵客,并与之饮酒的句子,品析作者遇客、饮酒时的心情。
生:我也觉得他是高兴的,知交零落,能在这个时候遇到和他一样来看雪的知音,他应该很欣慰。
生:我也觉得他是高兴的。这是一种喜逢知己的欢喜,一种和高洁之士之间的惺惺相惜。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情感只有同是客居他乡的人才懂。
生:我觉得作者应该还是很惆怅的,这里特意强调了“金陵人”,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作者一直就对故国念念不忘,听到金陵一定会勾起他对故国的思念。这种感情还不能对别人说,所以就更忧愁。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透彻了,如果张岱在的话就得把你们引为知己了。作者喜逢知己,虽然稍感欣慰,但是那种无人能懂、无处可诉的深重的故国之思又时刻萦绕心头,让他忧愁抑郁。分析到这寒夜看雪的痴行,苍茫浩淼的痴景就都能理解了,原来这些都源自他一颗痴心啊!(板书:忧愁、抑郁、痴情。)
师:寒夜看雪我们观其痴行,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他眼中的痴景,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他对故国的一片痴情,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痴人。曹雪芹说“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今我们几十位同学都能理解作者的一片痴心,张岱该应该会欣慰!也正是这样的痴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在几百年后仍能品味这文字里的清雅精妙。
【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然而文言文教学却时刻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节送教下乡课,我们去了三所学校,每一处上课之后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一路走来一路修改,教学思路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而越来越明晰。
1.用教材教,在确定教什么的时候要学会取舍
一篇课文中的内容很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教的内容,从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怕落下,这样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多,教师学生都很累,还没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在亚布力时,我和当地教师讲了同一节课。那是一位很优秀的语文教师,基本功很扎实,课堂上对白描的讲解细致入微,课外拓展也做得很好,可是课堂上容量过大,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最后却什么都一知半解。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戚甫筠老师曾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学会取舍是一节好课的前提。省教育学院教研员张春晖老师在评课中也指出:“看一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这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将课堂内容一再压缩,最终简化为:听读整体感知,研读欣赏白描的写法,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三个步骤。修改后的这节课,简而精,清晰明了,在支教的两地开展得很顺利,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由于重点突出,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2.读写结合是否是语文课必练的内容
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有写的训练呢?在设计《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因为重点是学习白描手法,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在亚布力林业局讲《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其他老师也设计了一个练笔——从课文所写的人物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一写他的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评课时张春晖老师针对读写结合问了一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要设计读写结合?这个问题促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正如张老师所言,一堂课所有环节、所有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能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就是好的设计。反之,可有可无,甚至脱离了教学目标的练笔就没有意义。我们的语文课不仅是培养能力,更是在培养兴趣,所以读写结合很重要,但要用得合适还要求我们教师好好斟酌,关键是要注意这个环节的有效性。
反复思索后,我在大海林林业局上这一课时就去掉了这个写的环节。虽然白描手法是我本节课的重点,但这种写法对作者的要求很高,欣赏可以,要写出来很难,我重新定位了我的重点是“欣赏”而不是“学会”,这样课上下来很顺畅,再没有了拖到最后还没讲完的感觉。
3.什么时候引入资料合适
在三处讲课的过程中,我对教学设计还做了一个较大的改动,就是“作者简介”的出示位置。开始我按照惯例把这张投影片放在了课堂伊始,在备课时我校的教研主任王晓梅老师曾建议我放在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出示,因为这个资料是为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当时考虑到平时的教学习惯就没有改动。在亚布力上完课,发现这个资料还是用在后面合适,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后马上体会情感,在他的故国之思中读他的文字更能感同身受,时代的距离感、情感的陌生感就都被弱化了。张春晖老师也指出,一堂课里环节的设计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怎样设计效果好就怎样设计,只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主线得以体现就好。
在张春晖老师的启发下,我在海林林业局的课又做了一次大的改动,设计之初为了首先突破难点,我把品读情感环节放在了赏析写法之前,依据是学生对作者情感有了深刻理解,再赏析写法就更能深刻体会作者心境。在亚布力上完课后我又觉得难点突破了,重点却没有突出,于是我又对环节重新调整,先赏析写法,再体会情感,不一样的环节,效果却好很多。
一路走一路学,有与教研员的指导,有与兄弟学校同行们的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听课,认真反思,脚踏实地地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