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胡 松
(华中师范大学 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我们这里所说的“最新发展”,主要指西方心灵哲学最近20年的发展。笔者关注这一时段的西方心灵哲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第一,西方心灵哲学发展非常快,几乎每天都在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其后,作跟踪研究。第二,尽管国内对此前的西方心灵哲学有较多研究,且成果斐然,但仍有一定的疏漏。第三,相比较而言,国内尽管对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中的一些人物、学派及其思想有一些研究,但整体性考察似不多见。第四,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这也是西方心灵哲学当前正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西方心灵哲学近百年的发展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重视反思和自我批判,不断有对心灵哲学发展进行梳理的带有心灵哲学学术史性质的著作问世,最近的情形依然如是,如金在权的《心灵哲学》、海尔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导论》等。它们总结、梳理已有的成果,又回过头来思考心灵哲学的元问题。还有人专门“挑刺”,如麦金、福多等曾明确表示心灵哲学陷入了困境。笔者认为,对西方心灵哲学之最新发展作整体性探讨,这样的“宏大”研究看起来不合“后现代”的潮流,但过细思考便会看到其内在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
就国内的西方心灵哲学研究来说,尽管我们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乃至空白,如仍缺乏对心灵哲学的元问题的研究。另外,西方心灵哲学中不断有新的成果、倾向乃至领域出现,如弗纳拉根(O.Flanagan)等已对价值性心灵哲学作了研究,或对幸福等进行了心灵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甚至研究过佛教心灵哲学的自然化,而这些都是我们所知甚少和缺乏研究的。还有我们对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的了解还停留在现代以前,而对二元论的新形式、新论证、新观点以及二元论与自然主义的融合新趋势等缺乏必要研究。此外,进化论转向、意向性的形而上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都亟待加强。
要进行东西方心灵哲学的比较研究,必然面对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尽管西方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心灵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但人们对它的对象、内容和本质特征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狭隘的、紧缩的理解。其中又有如下分别,如有的人认为心灵哲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概念问题;有的人认为,只有研究与心灵有关的形而上学问题,尤其是像心灵在自然界中有无本体论地位这样的问题的学问才能被称作心灵哲学;还有人认为,心灵哲学的任务就是分析心理语词,澄清概念,充其量加上对心灵的自然化;等等。二是宽泛的、带有自由主义特点的理解。如把一切涉及对心的论述都看作是心灵哲学,还有的人无视学术规范想当然地界定心灵哲学,或把自己关于心的某些构想称为心灵哲学。三是折中的理解,其特点是既反对自由主义理解,又主张心灵哲学除了分析传统之外,还有现象学传统,除了英美有心灵哲学之外,欧洲大陆乃至印度、中国也有心灵哲学。由于对心灵哲学本身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西方学者所写的“西方心灵哲学”也是大相径庭、五花八门的。
面对心灵哲学的不同理解和据以建立的不同西方心灵哲学体系,我们必须回答如下一系列问题:第一,在根据不同标准建立起来的西方心灵哲学中,哪一种是真正的西方心灵哲学?我们应以哪一种心灵哲学与东方的心灵哲学比较?第二,由于对心灵哲学存在着宽窄不同的理解,因此必然且事实上有这样的问题:中国和印度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如果有,它们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为回答上述问题,也是为规范心灵哲学的研究,我们必须进到作为世界心灵哲学之发源地的西方心灵哲学中,尤其应关注心灵哲学的最新实践研究以及大多数心灵哲学家对心灵哲学范围和标准的最新探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下述心灵哲学的元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究竟什么是心灵哲学?其对象、问题域、本质、特征是什么?心灵哲学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科学的边界尽管是模糊的,但一般认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硬核,如果是这样,心灵哲学与非心灵哲学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它的硬核或独有的问题域是什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深入了解西方心灵哲学的理论界定和实际探讨,尤其是关于心灵哲学的元问题的探讨。因为心灵哲学这样的哲学分支毕竟是西方哲学家的创造,对于我们来说是舶来品,正像要进行东西方的ontology比较研究,必须先弄清西方ontology的对象、内容与特点一样。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即不以某一或少数几个权威的界定和实际研究为参照,而考察尽可能多的心灵哲学家的看法及实际的心灵哲学操作,然后从中抽象出心灵哲学的对象、问题、视域、方法及内容,据此重构西方心灵哲学的科学体系。
在研究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时,除回答上述问题之外,还应针对许多心灵哲学教科书只选自己钟爱的内容而不及其余的狭隘性、片面性,把事实上存在于西方心灵哲学探索中的思想、理论再现出来,如研究现当代西方尤其是英美十分活跃的心灵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以及融分析传统与现象学传统于一体的尝试,心灵哲学的人生哲学取向等,以全面再现西方心灵哲学的整体面貌和特征。
我们进行东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完成比较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我们中国的、融东西心灵哲学优秀成果于一体的心灵哲学。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无疑应该对学界关注较少的西方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的发展及成果尤其是最新走向做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研究。
西方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的发展尽管是过去西方心灵哲学的延续,但也有许多开拓和创新。因此在我们反观这一时期的心灵哲学的时候,应根据这一时期心灵哲学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根据初步梳理,我们认为,下述论域和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本部分旨在探讨与心灵哲学本身有关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心灵哲学?心灵哲学独有的问题域是什么?与心理学哲学、哲学心理学是何关系?与邻近学科如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是何关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不以某个人(即使是权威)的看法为根据,而是努力通过考察大多数心灵哲学家的实际操作、辅之以大多数人的看法来引出答案。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心灵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不在于从哲学上对心作论述,而在于对常识心理学(即根源于原始灵魂观念,通过生物和文化遗传积淀在每个人心灵中的、有解释和预言人的行为作用的关于心及其与身、世界的关系的常识理论)作了反思和超越。其反思和超越的具体表现是:有对“意识”“心”等心理概念的自觉分析,有对心的本体论地位的思考,有对心的本质或心理语言地位的思考,有对心的本质或心理语言所指的思考。有这样的反思和超越,就必然提出和思考下述问题,如心灵的本体论(存在论)地位问题、认识论问题(他心知和自我意识问题)、心理语言的语义学问题、具体的心理现象学问题(意志、思维、信念、意识等)、心理现象区别于非心理现象的特征问题(感受性质、意向性)。另外,心灵是不是白板?如果不是,它有什么样的天赋资源?如果承认它有对做人有用的资源,那么心灵哲学就自然有这样的派生领域,即研究人心与人生、幸福、道德行为的关系。这是西方心灵哲学的一种新的倾向,也可看作是对东方心灵哲学的“回归”。例如,著名心灵哲学家O.Flanagan等人认为,心灵哲学既应研究自然获得的第一人性,又应研究通过文化而形成的第二人性,具体来讲,研究人的第一人性能否改变、转化,研究幸福与大脑的关系(如大脑中是否有与幸福对应的东西或神经关联物),幸福有无本体论地位,通过沉思、禅定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有无本体论地位等。正是这些问题以及回答所用的分析和思辨方法把心灵哲学与其他科学区别开来。
西方心灵哲学作为有名有实的哲学分支尽管诞生于19世纪以后,但实际的心灵哲学探讨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盛行。本部分旨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研究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拟研究的内容是:(1)起点问题。西方原始的灵魂观念和常识心理学只是西方心灵哲学的前史,真正的起点是米利都学派根据“水”等自然本原对灵魂的“自然化”。这种说明已包含有对原始思维和常识心理学的超越。(2)阶段划分问题。我们将按哲学家对心灵本质和构成的认识把西方心灵哲学的历史分为如下阶段:从米利都学派到柏拉图为第一阶段,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时期为第二阶段,从笛卡尔到19世纪为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到最近为第四阶段。(3)各阶段的一般进程、主要问题、代表性观点和特点。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把心灵规定为实体(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性的)。第二阶段从属性的角度揭示心灵的本质,并重视对心理能力及作用、心与身相互关系的探讨。第三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基础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向,除了继续用哲学的方法之外,还诉诸科学的材料和方法。笛卡尔在对心身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的同时,还引出了后来尤其是现代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而使心灵哲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第四阶段是西方心灵哲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传统和走向,如现象学传统的心灵哲学,以语言分析为工具、以科学成果为基础的心灵哲学,后者在西方心灵哲学中一直居主导地位,最近还出现了融两者于一体以及综合东西方心灵哲学的新尝试。
这一传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弗雷格和罗素,真正的奠基人和领航者是维特根斯坦、赖尔、戴维森等一大批分析哲学家。他们立足于分析传统,反对传统心灵哲学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主张对有关的心理概念进行澄清。有的人只热衷于“治病”,而有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了一步,即试图用分析方法、诉诸科学对心身问题、他心知、自我意识、知觉、感受性、意向性、意识等问题作出解答,建构理论,如同一论、功能主义、取消唯物主义、解释主义、随附物理主义等。
在查默斯等著名的心灵哲学家发现“感受性质”之前,现象学即使包含有关于意识、意向性、表征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但也不被分析性心灵哲学家所认可。自从感受性质成为心灵哲学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后,英美心灵哲学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重视对胡塞尔、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研究;二是为胡塞尔等现象学作辩护,强调心灵哲学必须有现象学视角;三是许多分析哲学家倡导心灵哲学应有现象学转向,如E.Marbarch 以意向性研究为例作了论证。本部分的任务是:除了研究现象学的历史之外,还将重点研究马巴赫、W.S.McCuLoch、F.A.Olafson等人的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心灵哲学思想。
心灵哲学最近几十年出现了融分析传统与现象学传统于一体的新趋势。其代表人物为C.Peacocke、G.Gillett、J.Mcmillan 等。这里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心灵的具身性(embodiment)和延展性(extendism)。这一研究对心灵哲学极为重要,可为传统的意向性或内容难题找到可行的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具身性研究还导致了一种新的心灵观的诞生。它认为,心灵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单子性的实体或属性,而是一种弥散性存在。本部分将在研究这一融合传统的兴起、历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具身性理论的基础、内容、意义、争论以及所衍生的新心灵观等展开深入的解剖。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心灵哲学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形成了足以体现西方心灵哲学特点的焦点或热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心灵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民间心理学或常识心理学的争论。这一研究是传统心灵哲学本体论研究和语言分析的继续,但其意义是过去所有研究所不可比拟的。有关研究不直接涉及实在的问题,也不关心对心理语言的反思,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人们心底普遍拥有的关于心、关于人的概念图式的反思、解构之上。通过研究,人们吃惊地发现:心灵哲学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不是因为实在本身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有对心的先入为主的理解,如把心理解为小人式的实在。这一研究的前沿问题有:民间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民间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内容和原则,实质、地位与命运等。围绕这些问题,自然主义、解释主义、取消主义等正展开激烈的争论。除这一前沿问题之外,还有:(1)心理现象的根本标志与特征问题;(2)心灵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问题;(3)心灵的自然化与生物学转向问题;(4)意识与意向性的关系问题;(5)意向性对象的形而上学问题;(6)意识的“困难问题”与反唯物主义;(7)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发展问题;(8)分析传统与现象学传统的对峙与靠拢问题;(9)优越通道问题;(10)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11)视角与主观观点问题;(12)心理因果相关性与解释相关性问题;(13)宽内容与窄内容问题;(14)意向对象与非存在问题;(15)自我意识与人格同一性问题;(16)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心灵哲学把脉问题;(17)情绪与认知关系问题。本部分将以原始文本解读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演变、子问题和围绕它们的争论、代表性观点、意义作具体探讨。
当代心灵哲学的新倾向之一就是用西方心灵哲学的问题、视域和概念框架来反观中国、印度的心灵哲学,在重构中印心灵哲学的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中印西心灵哲学的比较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O.Flanagan等不仅写了大量的心灵哲学比较研究论著,而且其参考文献中所列的同类论著之多,令人惊奇。许多西方学者承认,中印不仅有西方式的求真性的心灵哲学,而且极富个性特点。例如保尔著的《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表明:中国心灵哲学有关于意义、意向性、内容、心理现象的范围与分类、有我与无我、可朽与不可朽等的独到理论。O.Flanagan 的《菩萨的大脑——佛教的自然化》不仅承认佛教有丰富的求真性、价值性心灵哲学思想,而且强调这些思想与当今西方最时髦的自然主义有一致之处。本部分将对西方心灵哲学中兴起的比较研究作深入全面探讨。新的倾向之二是二元论的方兴未艾。在西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到20世纪50年代的心灵哲学发展历程中,二元论几近消亡,然而奇怪的是,随着唯物主义和有关科学的高歌猛进,二元论不仅死灰复燃,而且来势迅猛,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各种形式的新二元论。这种新表现在:观点新、论证新、样式新。如新的二元论形式多达几十种之多(谓词二元论、感受性质二元论、量子二元论、突现论二元论等)。与之相关的第三种新趋势是以前水火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居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融二者于一体的新二元论,如查默斯明确倡导自然主义二元论。第四种新的倾向是:关注心灵哲学的未来学,如探讨心灵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部分除了研究这些新的走向之外,还将关注西方心灵哲学的价值论走向、人生哲学走向、道德哲学走向等。有的认为,自然主义最有前途,尤其是物理学将成为未来心灵哲学的基础和康庄大道。还有的认为,现象学或融合了自然主义的现象学最值得关注。有的认为,语言哲学、计算机模型在心灵哲学中的地位将下降、式微,联结主义将受重视。有的认为,当今正形成的进化论或生物学转向最有希望。这些都是我们所知甚少的,值得研究。
国内心灵哲学不乏对西方心灵哲学的跟踪研究,对许多一流哲学家如罗素、维特根斯坦、罗蒂等的研究甚至相当深入。但是除他们之外,推动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还有许多为中国学界相对生疏而贡献却非同小可的人物。为弥补国内对这些人物关注不够的缺憾,本部分将遴选其中成就突出者作个案研究,以具体了解他们对西方心灵哲学的贡献。按照琼·尼科迪(Jean Nicod Prize)的标准,如果在心灵哲学中设立“诺贝尔奖”,那么获此殊荣的将有:福多、戴维森、丹尼特、塞尔、米利肯、德雷斯克、柏奇、坎普、厄尔斯特、凯里、佩里、雷·杰肯道夫、芝农·派利夏恩、吉尔伯特·哈曼、迈克尔·托马苏洛、斯蒂芬·斯蒂奇、金·斯特莱内、伊丽莎白·斯佩尔克、泰勒·伯吉等。另外,有些哲学家,如普特南、丘奇兰德夫妇、查默斯、斯蒂文·平克尔、金在权、麦克唐纳、利康、麦克兰克林、兰克、麦金等尽管不在这一名单中,但我们将把他们纳入我们本部分的研究之中。
通过对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所作的初步研究,我们可提出如下看法和思考:(1)当代心灵哲学尽管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认识上并未见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跨文化视角和研究,没有充分利用东方心灵哲学中的资源。比较研究是推进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可供选择的多种途径中的一种。(2)在解答心灵哲学的划界标准问题时,既不能任意回答,也不能以某一或某些权威的看法为标准,而应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公认的心灵哲学家的理论界定和实际研究的考察,借助归纳方法抽象出结论。一种思想、理论是不是心灵哲学不能只看它是否涉及了对心灵的认识,而应看它是否有对常识或民间(Folk)心理学的反思和超越。(3)民间心理学是西方心灵哲学研究中的新的焦点问题,对它的研究,不是要完善它、发展它,而是要通过对它的研究,弄清潜藏在一般人文化心理结构底层的心灵观念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最终弄清:哲学中的许多心灵哲学理论,如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有二元论倾向的自然主义为什么那么有生命力,其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这种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转向,即从过去的对心理实在、心理语言的研究转向了对传统心灵观念的批判性研究。这一研究既包含了过去心灵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本质研究、语言哲学研究,又超越于其上,值得中国心灵哲学研究工作者对其进行关注。(4)西方心灵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分析传统的心灵哲学,但最近出现了融现象学传统与分析传统于一体的尝试,同时也有承认东方价值性心灵哲学并向其靠拢的新的倾向。(5)中国心灵哲学中也存在着“李约瑟难题”,其表现是,19世纪以前,它领先于西方的心灵哲学,在后来,它的确掉队了,而且差距越拉越大。中国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价值性心灵哲学,但也存在着可与西方对话的视界、问题域和内容,例如对形神关系的探讨等。(6)中国也有求真性心灵哲学,其中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它包含的反二元论或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它还有值得认真对待、值得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且可能有真理性元素的问题和思想,如关于形、气、精、神、心、意的大量探索等。中国心灵哲学最有特点、最宝贵的内容是关于心、性、情的讨论。(7)印度心灵哲学包含有许多可补西方心灵哲学之不足的思想,如它对心理现象作了迄今最为广泛、全面的扫描,并有极为丰富发达的心理类型学,所作分类很多,值得研究。(8)印度心灵哲学的重心在佛教,佛教的心灵哲学尽管目的是要破除包括心灵哲学在内的一切知见,但客观上有推进人类心灵认识的作用。即使相对于今天来说,仍可说它有三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一般常识和哲学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心理现象,如《阿毗达摩俱舍论》论及的“心”有一百多种。二是发现了自在的真心。三是发现了具有现象学性质的真心。禅定及其伴随发生的轻安、专注、觉照、镜像等应成为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共同主题。它们引发的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只能由哲学来探讨。(9)发展心灵哲学研究有广阔的空间,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克所说的那样,心灵问题不应是哲学家垄断的课题,同理,心灵哲学不应也不可能是西方智慧独占的舞台。中国哲学工作者应该且可能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应该且可能夺回我们已失去的领先地位。(10)中国有建构新的、有特色的心灵哲学体系的诸多有利条件,如我们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中国关于人体的超二元论极其珍贵,而西方人只是到最近才由少数人看出了对人的心物二分的“范畴错误”。如此等等。(11)要发展心灵哲学研究,必须从元哲学层面把本质问题、本原问题与本体论问题区别开来。现在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本体论研究。因为它的存在观、范畴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心灵哲学发展的需要。(12)心灵哲学要突破和发展,必须进行概念框架、认知结构的革命。因为已有的框架和结构是基于对物质、空间的认识建立起来的,而世界上的真实存在样式有不同的阶次,有些存在样式可以以抽象实在的方式存在。例如意义就是如此。心灵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第二性”的形式存在之外,还会表现为三阶乃至N 阶形式。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建立新的概念图式及体系。(13)心灵哲学要发展,必须有科学与哲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