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论及其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新进展

2015-03-27 06:47贺撒文
河南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进化论哲学现象

贺撒文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突现论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突现论的英文单词是emergentism,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突生主义”或“出现论”。Emergentism的动词形式是emerge,其拉丁词源为emergre,它的最初意思是“浮现”“出现”“暴露”等;反义词是merge,即“沉没”“淹没”的意思。正是从突现一词的原始意义出发,一些哲学家认为,关于突现论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等人。例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突现就是事物从潜在性向现实性的生成过程;在普罗提诺那里,突现就是“太一”向等级性的具体事物演绎的过程。

当代突现论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应该归功于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刘易斯(J.H.Lewes),他不仅首先使用了“emergence”(突现性)这一术语,而且正是在他的启发和引领下,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界形成了显赫一时的突现进化论(Emergent Evolutionism)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S.亚历山大(S.Alexander)、C.D.布罗德(C.D.Broad)、L.摩根(L.Morgan)等。

英国突现进化论的一般假设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像生命、心灵、意识等一些全新的属性将在某些特别的时间点上出现。尽管这些全新属性的出现可能是源自底层实在组合方式的变化,但重要的是这些新属性不能由构成它们的物质基础预测出来。亚历山大在《空间、时间和神》(Space,Time and Deity)一书中说道:“高层次的性质是从低层次的存在物中突现出来的,在里面却有它的根据,但由于它是从里面突现出来的,因此不属于低层次的性质。突现的性质还让它的所有者具有新的存在秩序,这秩序还有它特殊的行为规律。”[1]

英国突现进化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系统理论和复杂理论,并在后来的科学哲学中发展为“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即总体大于其全部组成部分总和,总体具有的性质是不能根据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质来解释的。尽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总体性质的产生,这种总体性质是一种突现性的性质,但总体性质自身是不能从组成部分的性质中推导出来的。

下面我们将以摩根为例,来说明英国突现进化论者们是如何通过利用对生物学中进化观念的阐述来表达其关于突现的一般理念的。摩根是最先提出突现进化论的思想家,他承认其思想源自进化自然主义者塞拉斯,1923年摩根写出了《突现进化论》(Emergent Evolution)一书。作为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富影响的突现进化论主义者,摩根的经历颇令人深思。他是一名动物学家,长期坚持了关于动物行为的实证主义调查和研究,在有关动物心理的问题上,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另外,他还是达尔文最为忠实的信徒赫胥黎的学生,但他反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摩根的突现进化论的思想大致可以归为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摩根不接受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连续性原则。在摩根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方法论上表现为一种连续性发展的原则,排除了自然界中发生的跳跃性发展的事实。摩根说他与另一位进化论者的观点更为接近,这位进化论者就是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华莱士。在华莱士看来,自然界在其进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些新的事实和属性,华莱士认为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是自然的连续性发展,所以对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事实和属性的解释不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范围之内。

其次,摩根认为自然世界中的跳跃性发展是“自然选择”原则说明不了的,必须代之以突现来描述这一过程的发生。在摩根看来,自然选择机制假定了有机体通过自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仅仅只是解释了有机体是如何适应变化的,而没有说明变化自身是如何发生的。关于变化自身如何发生这一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以后已经被众多的进化论者发现并讨论。摩根批评了华莱士试图求助于神圣力量和终极目的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反对柏格森通过创造性的生命力来解释跳跃性的发展的做法,他赞同塞拉斯的看法,即把有机体的跳跃性发展当作是一种自然性的突变,并认为突变是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模式。

再次,摩根论证了关于实在的层次性的理论。在摩根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实在是一种过程,一种事物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进程中,表现为实在的系统越来越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丰富,系统自身成为金字塔式的层次和等级的统一体,而那些新的属性往往会在等级系统的金字塔尖层突现出来。

二、当代突现论的新内涵、特征及其类别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哲学家们赋予了突现论新的内涵,利用对突现论的新解释提供了关于理解心灵的新维度。大致来说,有如下一些新的倾向:

第一,把突现的属性看成是一种随附的属性。当代突现主义者们大都认为,突现的属性是一种随附属性。何谓随附属性?金在权(Kim,Jaegwon)定义说:“如果M随附于N1……Nn,即是说,具有基础属性N1……Nn的系统,将必然具有属性M。”[2]需要注意的是,随附只是突现属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突现属性的充分条件。例如某物体重十千克,由十个一千克的部分构成,那么物体重十千克这一属性随附于构成它的十个一千块重的部分的属性之上,但并不从中突现出来。因此,奥康纳(Timothy O’Connor)在定义突现属性时说:对于客体O,如果突现属性P,那么需要满足四个条件。(ⅰ)P是随附于O的构成部分的属性;(ⅱ)P是客体O的部分所不具有的;(ⅲ)P也不同于O的任何结构性属性;(ⅳ)P对O的部分的行为方式有直接下向因果影响[3]。把突现属性看成是随附属性的意义在于,这是处理传统心身相互作用难题时的新技巧。如果突现的心灵是一种随附属性,对于某些突现主义者来讲,他们就可以回避心灵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这类难题,或者借此提出解决心身相互作用的新方式。

第二,把突现的属性定位为一种具有“下向因果”效力的属性。下向因果与传统的上向因果形式相矛盾。上向因果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因果决定论,主张部分决定整体,低层次的事物决定其构成的高层次的事物,又被称为微观决定论。下向因果决定论认为还存在一种由上而下的决定论,认为整体对部分、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能起到某种控制作用。下向因果理论捍卫了当代突现论者关于心灵自主性、独立性的主张,并解释了心灵如何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的问题。当代著名的神经科学家、突现论者斯佩里甚至通过脑科学的新证据来为其主张的心灵突现及其作用论证。他说:“主观的意识经验作为突现出来的属性,能够影响和支配神经脉冲……一方面人的神经生理控制和影响了人的心理效应,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属性反过来也支配了人的神经生理活动。”[4]

第三,把突现属性定义为一种新属性(novel properry),这种新的属性相对于其基础属性来讲是不可预测的或是出乎意料的。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的属性往往又被看作是新属性,突现主义者们对这种所谓的新属性作出了不同的说明。在查默斯看来,新属性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不能由基础的属性必然地决定,或者对基础性属性来讲是不可预测、出乎意料的。斯潘塞-斯密斯(R.Spencer-smith)对新属性作了这样的界定:如果x有属性p,且有像p那样的可确定的逻辑特征p’,以致x的任何部分都有p’,那么属性p在x中才可被看作是新的[5]。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关于把突现属性定义为一种新属性的讨论,一方面引发了哲学研究中与层次理论和还原理论有关的新反思,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当代讨论本体论问题的新视域。

总体看来,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的最一般的特征应该是:对关于心灵哲学中的各种还原论解释的拒斥。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当代突现论的一般特征是对还原论解释的拒斥,这只表明在认识论的层面,突现论的一般特征是反还原论的,但这样的一条原则并不意味着在本体论上突现论也是反还原的。

可能的是,作为一位突现论者,他们在认识论上是反还原的,但是在本体论问题上却坚持物理主义的立场。例如el-Hani和Pereira在定义突现论时,认为突现论的定义包括彼此相互联系的四个特征:(1)本体论的物理主义。即时空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它们都是由物理学中所识别的基本微粒所构成,或是那些基本微粒的聚合物。(2)属性的突现。当物质性微粒的聚合物达到某种具有组织性且相当复杂的程度时,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新的属性将突现出来。(3)突现的非还原。复杂系统中突现出来的属性,既不能还原为突现它的低层次现象,也不能从突现它们的低层次现象中预知。(4)下向因果[6]。突现出来的属性因果地对突现它们的低层次现象产生效力。

因此,在本体论问题上,突现论理论究竟是倒向唯物主义还是倒向唯心主义?这取决于哲学家对突现论的进一步的预设和说明。这也反映了在当代心灵哲学中一个现实状况,突现论的唯物主义与突现论的二元论相对并列存在。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突现论大致可以区分为强突现论(Strong Emergence)和弱突现论(Weak Emergence)两大类型。作出这样划分的不是基于所谓理论论证的强或弱,而是基于突现的强弱度。这其中又以澳大利亚哲学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关于强突现论和弱突现论的说明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查默斯看来,所谓强突现,即当高层次的现象从低层次的现象中出现,且关于高层次现象的知识原则上不能从低层次的领域中推论出来时,相对于低层次现象来说,高层次现象就是一种强的突现现象。所谓弱突现,即当高层次现象从低层次现象中出现,但关于高层次现象的知识仍然出乎意料地(unexpected)受统治低层次现象规律所决定时,相对于低层次的现象来说,高层次的现象就是一种弱的突现现象。一般说来,强突现又被称为“本体论的突现”(Ontological Emergence),弱突现又被称为“认识论的突现”(Epistemological Emergence)。

强突现的重要特征是,在强突现的情况中,突现的高层次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某种全新的东西,用查默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强突现的情况中有一种根本性的后果(radical consequences)。查默斯认为,对这种全新的、根本性的后果的解释和说明,既需要我们扩充关于自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观念,也需要在传统的物理规律之外额外地增加新的基本自然规律。查默斯说:“如果某些现象从物理的世界中强突现出来,那么我们关于自然的观念需要被扩展,以适应那些被突现出来的新现象。这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着这样的突现现象的话,它们不能从那些遵循着物理规律的时空中的基本粒子和场的确切属性中推论出来,那么上述事实也表明,我们需要新的关于自然的基本规律去解释这些强突现出来的现象。”[7]问题是,在我们的世界中是否存在着强突现的现象呢?查默斯的答案是肯定的,即出现在人身上的意识现象就是强突现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心灵哲学中所说的意识,已经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思维,其实质是一种主观感受经验,查默斯常常用“它是像什么”(it is like to be)来指这种意识。

弱突现的重要特征是,在弱突现情况中,尽管突现出来的高层次现象也具有新奇性的特征,但是这种新奇性只是表面现象,最终弱突现中的高层次现象是能够从构成它的低层次现象的基本属性以及初始条件中推论出来的。对于弱突现来讲,它们的存在既不会扩展科学解释世界构成时的基本要素的观念,也不会对当前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对于查默斯来讲,尽管弱突现没有威胁到基础物理规律的完整性,但新属性的突现又有些出乎意料,因此,弱突现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关于物理主义中的还原论。他说:“弱突现现象表明,对物理世界图景的说明不能过分地采取还原主义的方式。在物理的图景中,它具有层次上的丰富性,它也欢迎那种形式多样且出乎意料的更高层次,但对那些不同层次的解释和说明,要以适合其层次的方式进行。”[7]那么弱突现现象又有哪些呢?查默斯认为,大概除了意识现象以外,其他一切复杂系统中突现出来的现象都能归为弱突现现象一类。

三、当代突现论复兴的内在原因及其理论问题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突现论的理论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唯物主义和二元论都试图利用突现论来为其理论内容服务,突现论俨然成了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竞相争邀的宠儿。当然,突现论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复兴并不是出于偶然,其复兴的内在动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受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各种反还原主义思想的推动。20世纪中后期,于语言哲学之后,心灵哲学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重新崛起,在关于心灵的各种理论形式中,还原论的各种唯物主义理论形式占据了明显的支配地位,先后发展出行为理论、同一理论、取消论、功能主义等重要的理论形态。这些唯物主义理论形态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心理现象及其作用,或者采取完全消极的拒斥态度;或者给予其一定的存在地位,但是坚持其存在地位和作用最终能被基础性的科学理论进行还原解释。例如,功能主义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理论,功能主义主张,所谓的心灵其本质是一种功能状态,是物质世界中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在有机体身上呈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状态。因此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就是把心理活动还原为构成它的物质活动过程的功能状态。但甚至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原论的方法已开始受到研究者的不满和抵制。在心灵哲学领域,即使哲学家们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也很难完全否认心理现象的存在,因为他们理论自身的真理性也依赖于对心理现象的承认。例如,戴维森相信关于心灵的唯物主义理论为真。在这个案例中,“相信”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之所以像塞尔、金在权这些人既是关于心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关于心灵的突现主义者,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突现论策略性地承认了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甚或心理作用的存在是一种真实的事实,不容否认。

其次是受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反“统一的科学”思想的推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其实证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当代心灵哲学的兴起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密不可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由于人们对产生意识的自然科学原理一无所知,意识被认为是一个困在大脑“黑箱”中的神秘之物,因此关于意识的研究成为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不愿意触及的禁区。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现当代认知科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兴自然科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关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形成机制的自然科学知识之后,才推动意识哲学研究的复兴。正是在此情况下,包括一些自然科学家也开始津津乐道地谈论意识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心灵哲学的各种理论自觉地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至少英美的分析哲学家们,非常注意把他们各自的理论形式建立在可靠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在此情况下,当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发生了翻转性的变化,哲学的自治权被取消,自然科学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由此,当代心灵哲学的各种理论大都力图把自己的理论纳入科学的框架之下,其理论的背后预设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纲领背景。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终极理论之梦》中表达了这样的一种理想。他说:“我们总会隐约看到在它们背后的一个终极理论的影子,那个理论将有无限的意义,它的完备与和谐将完全令人满意。”“想象科学原理的空间充满着箭头,每个箭头都从一个原理出发,指向被解释的原理。这些解释的箭头表现出令人瞩目的图样……它们都关联着,逆着箭头的方向望去,它们似乎都源于一个共同的起点,那个能追溯所有解释的起点,就是我所谓的终极理论。”[8]

尽管上述原因推动了当代突现论的复兴,但这并不能证明突现论自身就是完全合理的。实际上,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突现论也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主要包括如下两点:

第一,当代突现论者们把心灵视为一种突现的现象或属性,但对关于心灵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这一点上,他们的论证往往诉诸人们的直觉经验或思想实验,这是有问题的。当代著名心灵哲学家塞尔认为:“心灵的首要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内在的、质的和主观的性质。”[9]根据意识状态的本质特征,意识状态的存在具有第一人称的存在方式,它被具有该状态的经验主体所亲知,第三人是无法确切地感知主体所拥有的意识经验的。丹尼特在谈到意识经验的特性时,也认为意识经验具有四个重要的特征,即不可言喻性、内在性、私人性、直接或当下的可理解性。另外,一些当代突现主义的心灵哲学家也试图通过构建思想实验,来说明意识是一种突现的属性,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有杰克逊的知识论证的思想实验、查默斯的怪人论证的思想实验以及塞尔的中文屋论证的思想实验。这些思想实验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其中主要的批评在于,在这些思想实验中,所要达到的结论已经隐晦地蕴含于前提中,那大大削弱了思想实验的说服力。

第二,当代突现论者创新了某些理论形式,而这些新的理论形式并不符合我们当前的科学范式,难以被人们认同,特别是他们关于下向因果的理论。根据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理:如果任一物理事件有一原因,它必定是一个物理原因;如果任一物理事件有一解释,它必定是一个物理解释。以某人伸手去拿一个杯子为例,根据物理世界因果闭合的原理,该人的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都是物理性的事件,导致这些物理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必然是物理的,此处的物理原因涉及该人大脑内神经元的激活、神经信号的发射以及人体肌肉的牵扯等众多物理性因素,并且利用上述物理原因对该人行为的解释是充分和完备的。但是根据主张下向因果的突现论者们的观点,对人伸手拿杯子的行为,其原因除了上述各种物理性的因素之外,作为有机体突现属性的心灵或意识也是引发该行为的原因,它们对人的行为施加了直接的控制和影响。这样的话,对人的行为的说明实际上有了两种不同的原因,并且有一种原因还是非物理性的。也正是因此,对突现主义者们来说,提供有效的、决定性的理由来驳斥物理因果闭合原则,或者证明突现属性的下向因果效力与物理的因果闭合原则是一致的,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S.Alexander.Space,TimeandDiety[M].London:Macmillan,1920.

[2]Jaegwon Kim.Being Realistic about Emergence[A].Philip and Paul Davies(eds) :The Re-Emergence ofEmergence [C].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93.

[3]Timothy O’ Connor.Emergent Properties[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94(31):97—98.

[4]RogerSperry.A Modified ConceptofConsciousness[J].Psychological Review,1969(76):536.

[5]R.Spencer-Smith. Reductionism and Emergent Properties[J].Proceedings of the Aritotelian Society,1995,(17):117.

[6]El-Hani and Pereira.Higher-level Descrptions:Why Should We Preserve Them?[A].Andersen,EmmecheandFinnemann(eds):DownwardCausation:Minds,Bodiesand Matter.[C].Denmark:University Press ,2000.118—142.

[7]David Chalmers.Strong and Weak Emergence[A].Philip and Paul Davies(eds):The Re-Emergence of Emergence[C].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45.

[8][美]S.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美]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进化论哲学现象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菱的哲学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达尔文与进化论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