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15-03-27 04:25徐莲
关键词:教育对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徐莲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行知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于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上适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这里主要是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塑造,提升广大高校学子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一种认同感并切实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对策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中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诸多任务中提出了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能够在我国建设一种平等自由、和谐诚信、法制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养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因此,对于大学生应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方能够在后期的建设实践中掌握好正确的方向。

一、当前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培育的必要条件

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受到高等教育,其知识与专业储备水平较高,因此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实现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切实提升,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治久安,真正实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得意繁荣发展;同时,当前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特殊时期,因此加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建设的信念,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二)建设和谐高校乃至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可以说他们是祖国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受到西方国家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其思想观念上出现了误差与迷茫,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判断力不够明确、普遍缺乏良好的诚信意识且崇尚拜金,另外,在外来反动文化的冲击之下,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在高校中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才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正确的政治思潮,加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意识,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践行民族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为后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条件之一。高校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科学内涵充分转化为一定的文化素养成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大学生通过在高校中学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采用所学到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看待并解决问题,引用马克思主义对于问题分析的方法找寻答案。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够向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优秀精神,这些都能够很好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其身心实现全面发展。

二、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就教学方式而言,单调枯燥

作为每一所高等院校所必须开设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正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进行宣传的主要途径。高校的大学生正是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的学习才能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效率的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使得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实现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共鸣。但是笔者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教授上依旧是教师单独讲授为主,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比较欠缺,学生在这种单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就不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丧失了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枯燥的学习方式无疑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理论的学习中去。

(二)就教学手段而言,明显滞后

在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这样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对于知识理论中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另外,由于教学手段明显滞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没有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的不良现象。当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上适时引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通过采用互联网与计算机多媒体的途径

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课程讲授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就教学内容而言,相对乏味

笔者发现,我国高校受到传统固化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依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固化呆板的教学内容难以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氛围,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所存在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脱节。这正是课上教学同课下教育存在的衔接上的弊端所在,教育理应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好彼此的衔接工作,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固化的课本内容。这种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宣传教育。

三、实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一)注重对于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领域的塑造

高校教师是知识普及传授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高低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就是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意识的教师方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效传递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思想意识,在教学水平上也明显处于优势的地位。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党员骨干教师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材中、教学方法中去。通过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意识,培养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学意识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对于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念领域的教学培训并融入到其评价激励体系中去。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了“两课”,所谓的两课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两课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针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就是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普及关于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论知识,从而通过课堂的渗透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与熏陶,提升自我素养。由于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即知识大满灌、填鸭式的教学等落后的教学方式,显然既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如可以充分采用讨论式教学或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依托网络科技技术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讲演、辩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当予以合理解答,可以采用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带领学生寻求答案,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充分调动大学生组织进行自我教育

高校中有为数众多的团体如学生会以及班委、团委、各项社团组织等,这些组织都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同时进行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与途径。因此,可以说这些团体组织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不可取代的,通过组织设立之初所制定的相关规章条款对于学生的行为予以限制,并且组织规章中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如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优秀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学生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一般都是学校班级中的党员班干,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其言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具有一种带头示范的作用。因此,还应当充分加强对于团体组织负责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核心价值意识,并充分发挥同龄间沟通无障碍的优势条件,通过他们的组织将这种核心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组织中的其他群体中。通过部分去影响整体,少数人来感染多数人,使组织的负责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与影响者。另外,高校的各项团体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其活动主旨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契合,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

(四)不断强化高校开展公益活动的力度

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时这也是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内在需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群体的代表,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公众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各大高校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发展大学生社会公益社团或组织,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去,如探望革命先烈,为城市环境做义工或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维权知识等。通过切身的实践增强大学生同社会公众的联系,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民情,在做事中学会做人,践行并培育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正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高校的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中所存在着的真善美,使他们受到了最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中的组织团体,特别是大学生共青团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必要的渠道与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每一次的公益活动中能够培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践行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理念,实现自我全面提升。

(注: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度资助立项课题“志愿服务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路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2014001)

参考文献:

[1]费拥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视阈[J].学术探索,2012,(12).

[2]余芝云.浅析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韩晓捷.高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