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二分、政治主题性、精神至上性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其在话语实践中无法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现,教育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现代变迁,通过话语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话语内容、话语效用和话语场域的现代转换以创新话语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与话语主体发展之目的需要相契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价值。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9-0189-05
作者简介:向绪伟(1972—),男,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服装学院副教授。张芳霖(1963—),女,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思政课情境教学模式的创设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XJG-11-62-3);江西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探究”(14KS11)之阶段性成果。
话语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之所以能在话语发话者与话语受话者之间达成一致,是因为话语双方对于话语内容或语境产生交集且相互明白。但由于“语言的特定意义就是反映在各种语境特征之中,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词句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1](p168-169)因而话语双方的“相互明白”只是一种相对存在,而随着话语双方所面对的话语内容、语境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话语双方的“相互不明白”。此外,即使“相互明白”也会因话语双方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差异而变成“相互不明白”。更有甚者,话语受话者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主观认知对话语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要使话语信息“相互明白”就要求话语双方在话语实践中做到:一方面努力克服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观性,增强相互协调性,以促使话语双方就话语所承载的教育信息达成共识,使话语交往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话语双方还要积极营造促使话语内容或语境产生交集的话语环境,人类语言不是现成的意义自足的系统,而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生成性活动,语境与语言的关系犹如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因为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意思。 [2](p70-76)因此,语境营造直接关系到话语交往的持续性、有效性,而一旦语境发生变迁,话语主体位置关系、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一、话语思维方式转换:由“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
心理学从人心理活动的过程与特点来认识思维方式,认为思维方式是“人脑的固有属性或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 [3]以及“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 [4](p211-216)哲学从主客体关系出发指出思维方式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 [5](p74-78)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三者相互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或模式。对思维方式的认识,既要从人的心理活动中把握其产生的内在机理,还要从人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其存在依据。故而,思维方式指人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或模式,作为“以理论形式表达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 [6]不仅表现为对认识对象的反思、判断、推理、抽象和具体以及辩证的认识,还着重表明人们对认识对象“现成”与“生成”的价值评价,其中“现成”表明对问题既成事实的认识,“生成”则表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方式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人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可分为现成性思维方式和生成性思维方式。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成性思维方式把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看作是话语中的具体所指并已经完成的现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这种现实存在中确定话语方式以传递话语信息。由于这种现成性思维把话语内容看作是严格限定的理性规范,把话语主体的位置关系看作是“直接存在,始终如一”的恒定状态。并且,教育者作为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持有者和话语实践的主宰者,享有了“绝对的”权威身份;受教育者则因其始终为话语内容所指的对象而处在教育者话语实践所改造的被动位置上,以话语实践中的服从者和接受者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教育者也以权威身份和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整个话语实践就成为预定不变的现成存在,话语方式也以“一定、必须、保证、应该”等命令式的祈使语句。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则把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当作是发展变化的过程量,以发展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话语实践中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政治取向、道德发展以及价值意向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进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之间存在的“不是一个既成事实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生命世界”。因而,话语实践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关系随着话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话语内容也随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实践关注度的不同而不断进行更新,话语方式也以真实、平等和协商的句式进行而增加了话语双方的心灵相通。
在生产力进步和人类理性思维的推动下,人类对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社会生活品质需要的关注。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性得到普遍认可,人的主体性存在得到社会体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基础,话语实践只有彰显为人性和发展性才能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实效。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然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实践活动,但教育者话语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话语,受教育者话语同样需要获得话语实践的理解和尊重。因而,作为一种生成性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位置关系、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也遵循现代语境的变化而进行从“现成”到“生成”的实践转换。因为,从历时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是完成时而总是处在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批判与继承之中,每一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是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总结中获得启发才能使话语内容更加契合话语主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各种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p101)而且话语主体的身份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话语范式转换:由“文本话语”到“人本话语”
范式理论是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为揭示科学发展规律而概括出的重要理论。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8](p158)是“团体承诺的集合”, [8](p163)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因而,范式指进行同一科学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种由共同的信念、理论、方法、手段和标准组成的研究模式。范式转换是根据语境变迁和问题变化而突破原有范式的束缚并建立新的范式的过程,表明科学发展的非连续性与创新性。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而言,其意义在于运用范式研究能从历时性的社会进程中梳理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规则,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现实运动,它总是随着语境变迁而不断进行着范式转换,并以此为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方向引导和方法指导。纵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历程,从总体性角度分析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围绕“说什么”、“为什么说”和“如何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两种话语范式:文本范式与人本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范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体以话语实践中共同遵守的语法规则、文件规范、政策条文、历史文献和阶级意识作为整个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并基于话语内容的顶层设计和话语主体的理想化期望作为话语实践的出发点,注重话语内在关系的理性原则和强调话语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的一种话语模式。在文本范式下,进入话语实践的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位置关系是依照既定规范进行预设的恒定量,而非随话语实践进行转换的过程量,话语信息的传递主要在教育者的单向主导下以理论灌输和强制输出的方式进行,话语内容中更多强调政治话语和主流话语而很少涉及人的生活话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存在也被完全湮灭,话语实效也以教条式的规范评价进行而无需观照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人本范式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话语共同体以人的主体性需要为话语实践的出发点、话语内容体现对人的主体性尊重并呼唤人的自我价值回归的实践模式。人本范式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需要,掌握受教育者对话语内容的心理期待、接受动机和对话语信息的感受、选择、判断、内化与践行能力,注重话语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不同话语之间的对接与融合,真实地反映话语实践“以人为本”的立场。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文本范式主要在政治化运动显著的时空环境中存在,而人本范式则主要存在于个体对自我意义的关切和生命的尊重的语境之中。在中国现代社会运行实践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文本范式还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人本范式替代文本范式是话语实践转换的必然。
当然,文本范式的现实存在及其向人本范式的实践转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不能只强调话语运行的内在逻辑而忽视话语内容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应用容易造成片面、单一、狭隘的政治话语盛行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理性主义话语和功利主义话语的泛滥。同样,也不能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即阶级立场)而忽略人的价值尺度。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阶级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但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话语主体只需关注于话语的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而忽略人的本真价值。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符合人的主体需要并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创建和谐的话语语境,重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避免政治化话语和文本话语盛行而压制生活世界话语的现象。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未来发展来看,人本范式代替文本范式是一种历史必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积极营造和培育“以人为本”的话语环境。
三、话语内容转换:由“学术话语”到“实践话语”
任何产生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是在一定的学科理论支撑下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准确界定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相对应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范畴、科学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基本描述,并围绕这些概念、原理、范畴、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描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术话语体系,因为这是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地位和增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学术对话与交流的基本依据。作为一种有明确价值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并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将高度概括的、理论化的学术话语转换成人们社会实践的日常话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的通俗化、大众化和日常化。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要注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出发创建其学术话语体系,又要注意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特色出发建构其实践话语体系。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门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学科规范、学科术语,这是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和学术对话的重要前提。而其中对学科理论实施高度概括的学术话语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规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能够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特性和逻辑理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发展和实践运行增添了学术魅力。实践话语则注重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主题和话语双方的能力实际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实效,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应用性、实效性和社会适应性,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教育者思想引导中的实践特色。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是以理论化的形式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话语则是以实效性的形式展现在话语实践中。
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的来看,学术话语是为了学科建设需要而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法、原则进行概括性总结、规范性表达并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它只能在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中得以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多为专业能力一般的普通群众,对抽象的学术话语接受有限,教育者只有把抽象的、学理性的话语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收、接受能力相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经典话语(含教材话语)向大众话语(含教学话语)转换、理论性学术话语向日常性实践话语转换。
四、话语效用转换:由“工具话语”到“价值话语”
“语言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 [9](p9-10)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言语实践,它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的逻辑结构、理论范式以及话语内容的生成语境,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实践效用;还强调话语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信息和价值取向而展现出思想引导的意识形态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维护社会存在与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属性。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用和价值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区分为“工具话语”和“价值话语”。其中,“工具话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话语目的和实践的实际效用,是话语主体实现话语目的的一种手段,强调话语主体各种利益的实现;“价值话语”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能否满足话语主体在话语实践中的实际需要,考察话语内容本身的意义,反映话语内容对于话语主体需要的满足情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按照话语资本量的一维线性关系而不是主体间性关系来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话语场域中的位置关系以及话语内容的传递方式,认为教育者是话语实践的发动者、组织者和主导者,而受教育者则是受动者、接受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表现为单向的传授与接受、主导与参与的形式。这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客体存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主体性作用,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构权力关系的实践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以满足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并突出表现为受教育者思想合目的转化的工具意义,只是教育者运用本阶级的思想意识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施加影响的一种工具。
事实上,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体系中,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只有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和从人的发展实际出发,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实效。人们愈加期望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合理建构其位置关系而不是被动的关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更多地表现为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社会运行实际中的价值职能。
五、话语场域转换:从“现实领域”到“虚拟领域”
作为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是在静止、封闭、孤立的社会空间中进行活动,它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并主动介入受教育者所能建构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域间延伸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时空范围的扩大和外延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指在现代经济联系加深以及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空间由现实领域递延到虚拟领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获取、话语信息传递及话语内容影响从一定区域向更大区域延伸;另一方面伴随着聊天、资讯工具和交往平台日趋成熟与完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也从现实生活中位置节点向虚拟世界中的关系建构延伸。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域间延伸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突破居住环境的地理空间和现实的物理空间而向更加广泛的地理空间和网络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域间中,人们相互之间是基于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政治意识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并在一定阶级的而非我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在教育者主导下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线性教育来传递着责任意识、荣辱观念和主导价值,教育者掌控着话语实践的主导权,并在格式化、模式化的话语内容传递与话语实践中把受教育者的自我“劣根性”抑制在可控范围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遵循着教育者所预设的方向进行,但教育者话语信息储备的有限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被束缚在一定的限度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虚拟领域中,人们相互之间存在关系“跨越了时空阻隔” [10](p99)而在随意、随机的偶遇和自主开放、包容多样的交往关系中建构各种各样的个性关系,这种自我言说的个性化话语关系解构了教育者霸权,突破了教育者话语内容的局限性和教育能力的有限性,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大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进行教育的空间。而且随着受教育者广泛参与到各种交往平台中,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与转化更加突出,受教育者能够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场域中边缘地位的从属者地位,而成为一定话语信息的发布者、拥有者和主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中心模式向着虚拟空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中心模式发展。教育者只有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种位置关系的转换,才能有针对性的创新话语方式并增强话语实效。
特别是,虚拟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过去相对单一的灌输式话语方式,用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影像综合、交流评述等形式表达和再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且这种灵活多样、特点鲜明的传递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受教育者社会生活实践的节奏和需要。而且,数字化形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信息储备,网络交往的快捷、交互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范围,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虚拟域间的延伸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总之,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变化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主要通过分析各种层面话语环境相互之间形成的纽结与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以及话语实践之间的联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转换的内在依据,进而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实效相协调。因而,在世界全球化运动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中国以自身潜在的发展能力迅速崛起,并通过自身良好的发展形象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这种融入一方面帮助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资源,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使中国在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展示中国社会的实践话语,由此拓展了中国话语的影响空间。而且,在中国日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良性运行的政治生态、负责任的国际担当的推动下,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特色正成为一种全球共识性的话语内容,其结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环境、交往环境和发展环境也不断发展更新,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代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