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产业,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IT、网络储备、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产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每年IT市场至少需要100万人才,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以上,而我国仅培养了20万左右,缺口很大。 [1]在这样大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尤其是对口就业的人数下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笔者以所在学校三明学院为蓝本,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归纳就业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简析
(一)客观原因
1.科技迅速发展,供求出现偏差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会用Word打字排版,会用Excel统计计算,会安装Windows98操作系统的人员很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凭借这些技能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时至今日,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独有优势,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各种操作的综合性人才。但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材存在部分老化现象,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技术性与实用性不强;培养计划制定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这种“供”与“求”的偏差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以致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下滑。
2.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中衍生了许多计算机相近专业,如:通信技术、自动化、电子技术、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 [1]在就业时,计算机专业学生与这些相近专业学生相互竞争,挤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数急剧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日益突出,其他专业毕业生也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抢占一席之地,就业竞争急剧增大。相较于单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且具备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多学科综合性人才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形势严峻。
3.就业环境限制,干扰职业发展
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就业环境限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在计算机行业中,男性毕业生通常比女性毕业生更容易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该专业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尤其是找到专业相关工作的成功率并不理想;计算机行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对人才往往有着户籍歧视,限制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对技术和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让企业在招聘时,倾向于引进和储备一些中高端人才,对于进入企业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特定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企业一般持谨慎态度, [3]这种经验歧视又进一步限制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二)主观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素养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广大毕业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力。但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规划,有的只顾学习,忽略了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对自己认识不准确,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能力。 [4]其中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整天与电脑为伴,不免滋生了许多“宅男”、“宅女”,与外界缺乏交流,以致于应聘时,面对企业的高要求,只能望而兴叹。
2.就业心理偏差,错失就业良机
高校扩招后,就业模式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 [5]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就业压力,容易出现消极、迷茫、自卑、逃避、恐惧、浮躁等就业心理偏差。受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真实地向用人单位展示个人风采,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3.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
现今,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盲目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有的宁可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不愿降低要求;有的宁愿待业也坚持留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行业的特点,更是集中在这些城市。笔者以三明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77.4%,这部分学生中生源地与就业地一致的仅占30.3%,就业率为39.7%;而选择在生源地或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毕业生,其就业率则高达78.9%。由此可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二、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校教育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面对计算机行业的供求偏差,高校必须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1)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初根据有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安排; [6](2)建立校企合作互动和信息交流平台,邀请企业主管、技术专家担任毕业生的就业“企业导师”,通过交流讲座和实践辅导等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企业,培养职业素养;(3)共建实训基地或开展项目教学,大力推进“毕业实习与高质量就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实践、实习教学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4)校企共建就业信息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2.加强就业指导,倡导自主创业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全过程。(1)规范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大学生必修课,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指导经验和社会实际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摸清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2)针对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鼓励毕业生走出困境,自主创业,并以“挑战杯”等创业大赛为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3.加强心理引导,培养健康心态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技巧。(1)针对新生入学、在校学习、顶岗实习、求职就业等重要阶段,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调节,从容、冷静地面对学习、就业压力。
(二)提升个人能力
1.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7]就业现实证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毕业生把握并取得就业机会的本钱,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积极调整心态,掌握基础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
2.做好就业准备,转变就业观念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主体的变化,日趋激烈的岗位竞争以及差异显著的区域需求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已迫在眉睫。(1)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主动到中小企业中寻求就业机会,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2)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该抓住机遇,去广大农村或西部地区等信息化进程缓慢的地区发展,将IT技术与现代化的农业结合,以科技兴农,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 [8]
三、结语
岗位供求偏差、就业环境限制、综合素养偏低、择业定位不清等主客观原因严重限制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影响社会稳定。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学校和学生必须共同努力,合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缓解就业难的症状:(1)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市场投入,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2)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了解就业形势,定位就业方向,全面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为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