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围内研究公正有利于公正的实现,保证公正的社会主义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和分配公正为切入点,分析收入差距不公正的现状及原因,针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寻求高效的解决办法,真正实现分配公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
一、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和分配公正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和分配公正的涵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①公正的最终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消除不合理不公正社会现象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②
分配公正包括分配公平和分配正义,分配公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分配制度、分配程序、分配方式的建立都要顺应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发展要求,顺应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对于当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是分配公正。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分配公正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优秀成果。在共产主义阶段,分配公正的最高理想即按需分配才能实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和分配公正的关系
1.分配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包括经济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生态公正、代际公正等,经济公正主体是收入分配公正,所以,收入分配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的集体体现。初次分配公正强调人们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获取收入多少的标准是以投入要素数量和贡献大小衡量的。再分配公正强调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社会保障、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协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和谐社会水平。初次分配公正和再分配公正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的具体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引领分配公正的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公正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侧重效率的分配带来收入差距明显,导致社会不公正现象存在,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取向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正引领分配公正的方向和分配公正的实现过程,具体体现为:引领分配公正的价值追求、价值主体、价值评估、价值所有、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等。
二、分配不公正现象分析
(一)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差距
劳动收入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收入,是我国大部分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资本收入包括利息、企业利润、股息、红利等形式,主要是非劳动收入,现阶段,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财富总额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资本收入所占比重快速上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2003年以前为50%以上,2003年首次降为49.6%,2010年将至39.6%。” ③二是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慢于利润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利润在1998年为881.94亿元,2011年为54544亿元,是1998年的61.84倍。 ④三是职工平均工资普遍偏低。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普遍偏低,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2706元,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1474元。 ⑤四是资本收入过于集中和富豪阶层出现。资本所有者收入普遍高于劳动者收入,大量资本收入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他们占有巨额财富,导致富豪阶层出现。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中国有430位十亿美金富豪,其中72位新上榜,中国富豪财富主要来源房地产业、制造业、科技行业、投资和零售业。 ⑥201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华人人数突破300大关,中国内地企业家人数达到213人,比去年增加28.6%。 ⑦
(二)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能很好协调城乡关系和发展进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决定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变动具有周期性。一是1978年到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程缩小趋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5年的1.86。二是1986年到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城镇改革居于中心地位,允许、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村家庭生产经营责任制的激励效应减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下降,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2.86。三是1995年到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政府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2.47。四是1998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程扩大趋势。粮食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下滑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3。五是2011年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惠农政策快速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14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844元和10489元,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6.8%和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城乡人均居民收入比为2.75。 ⑧
(三)行业收入差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行业资源占有量不同,利益上存在失衡现象。垄断行业监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行政性垄断行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得非正常垄断利润,依靠垄断地位形成高收入群体,由此带来行业工资差异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垄断行业获得高额利润逐渐拉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职工工资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工资平均水平,2009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平均为4.77倍,最大差距为10倍,金融、电力、通信、交通运输、房地产、烟草、能源等垄断性行业职工工资平均水平是其他行业的4倍左右,再加上其他隐形福利收入差距接近10倍左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传统资本含量较少的农林牧副渔业、纺织业、住宿餐饮业、采掘业等行业收入普遍较低,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员工工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加大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
(四)区域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发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状况有所缓解,但东部沿海地区仍高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中,全社会单位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为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排名为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分别为26800元、22313元、22020元和20677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从高到低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分别为48493元、37923元、36558元和36000元。中西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和以前相比有较大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⑨
三、分配不公正产生原因
(一)政策制度不健全
一是政府政策倾斜导致我国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拉大,政府对垄断性行业在资源、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特权和优惠,这些行业在收入分配上向个人倾斜,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区域性政策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偏向城市政策制约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造成农村资源过剩,抑制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目前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格局会加大收入差距现象,财产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种的调节整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群体调节力度不大,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存在,不合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不健全、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这种缺乏权力制约状况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垄断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等现象存在加剧收入悬殊,
(二)社会保障不完善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能力不足,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偏向城市居民、垄断行业劳动者和事业单位劳动者,农村居民、非主流群体、非事业单位劳动者社会保障程度不高,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权责不明,缺乏制度管理规定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三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居民保障水平,农村居民、城镇失业人员社会保障水平有限。企事业之间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收入分配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四是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国家财力有限,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面临着资金短缺现状,抗风险能力较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偏向高收入群体,违背分配公正原则。
(三)劳动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价值大小主要受人的天赋和受教育程度影响。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主要有教育、保健、培训、国内迁移和境外移民等方面,教育投资是最主要因素,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教育机会不平衡,具体体现在城乡间普通教育投入不平衡和区域间高等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造成农村适龄儿童失学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人力资本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
四、实现分配公正有效途径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的引导作用
效率优先公平观、平均主义公平观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约收入分配公正目标的实现,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引导收入分配公正观。一是政府发挥政策规范和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分配结果公正,使人们高度认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政策实现人民在教育、发展、就业、市场竞争、医疗等方面机会公正;引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贯彻落实公正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观。二是发挥正面宣传教育作用。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学校、街道、社区等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收入分配公正观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效率和公平统一更加注重公平的观念,树立贡献和回报统一的观念,树立个人价值个社会价值一致理念,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更好的贯彻收入分配公正理念,缩小收入差距。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是形成科学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思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在政策上向低收入者倾斜,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是完善工资调控机制。工资改革应不断完善工资调控手段,根据物价、利润变化对工资进行调整,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完善公务员工资管理体制,规范工资分配秩序,遏制补贴津贴乱发放现象;加快工资立法程序,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制度改革应符合薪酬管理内部公平性原则。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这与发达国家情况相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因此,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劳动报酬制度。三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就业群体提供职业技能指导和培训,使其适应新型产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要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技术,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同时,不断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基础教育覆盖面,在高等教育层面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四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消除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出市场,消除市场准入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带来的过高收入,通过物价、金融等手段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现象。
(三)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
我国合法劳动收入制度不完善,非法非正常暴富、灰色收入、贪污腐败等现象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危害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公正目标实现,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工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划清各种劳动收入的法律界限,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我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具体体现。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加快限制非法收入的立法工作进程,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牟取非法劳动收入加大惩罚力度。二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监督制约作用。通过民主监督机制约束政府行政权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反腐力度,实现权力为人民所用,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经济违法和腐败带来的高收入现象,加强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建设,使公务员工作体现透明性、程序性和公开性;同时严格管理垄断行业企业税收执法情况,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调整垄断利润分配,打击违法经营现象,抑制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现象。
(四)完善税收制度的调节功能
税收具有调节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应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企业所得税、消费税、遗产税、赠与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税收调节体系。一是深化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对高收入群体适度提高税金扣除率,减少实际收入,对中低收入群体税金扣除时应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二是健全企业所得税税法。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企业应实行形式多样的税收政策,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偏远的企业应实行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于垄断性企业,应征收企业资源税,对高额利润部分进行征税,逐步降低垄断收入比重,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三是完善消费税。对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奢侈品消费作为消费税征收的重点,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或者高税率等方式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对生活必需品采取免税或者低税率手段,目的是减轻低收入者生活压力,维护他们的生活水平。四是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是调节收入分配起点和结果公平的重要税种,对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富二代”“富三代”群体站在更高的分配起点上,应加快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立法程序,缩小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五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应与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税率统一确定,可设医疗、失业、养老三个税目。
(五)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公民在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给予保障的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水平标准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保障统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与抗御风险能力成正比,目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社会保障能力弱化,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协调,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内,提高保障的统筹层次。二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要求建立城乡统筹的多元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展特点,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建设,在政策上对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给予优惠,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积极性。三是建立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社会分配公正实现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应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基本生活保障,在政策上对孤寡老人、残疾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低收入者等给予倾斜,作为重点关照对象,并提供相关免费服务。在住房方面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在就业方面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注: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2015JD07;安徽建筑大学2014-2015学年学生工作项目: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项目编号:2014xg01)
(下转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