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三化”课题的提出原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由毛泽东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并作出回答的,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已经内在包含了时代性和大众性的某些元素,但主要强调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维度即本国化、民族化。时代总是不断的向前发展,世情、国情和党情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论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实际上李大钊等人曾经提出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以往表述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论题,全会从空间、时间以及受众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中国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既具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三化”这一重大论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就是要让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更为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1](P17)防止重蹈党在革命和执政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伤害和损失。今天我们强调要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也不等于一厢情愿,自信应该是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信,而要做到这三个自信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更高程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细分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涵及其本质要求作出清晰的界定,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意义,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涵及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三化’构成“一体两翼”关系,中国化是‘一体’,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两翼’。‘一体两翼’能够简约、清晰地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精粹。” [2]“三化”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动力,大众化是目的。
细分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着眼于民族性,即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3](P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原理与中国这个空间维度的“具体环境”(就是指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特殊条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也就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状况和民族性问题的特殊性)相结合,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并根据中国实际做出转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然进入了深水区,处于攻坚阶段,既要直面多年来积累或搁置的各种繁难棘手问题,又要面对来自世情、国情、党情巨变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党和国家既要继续鼓励群众的实践摸索,更要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攻坚阶段的改革开放能否顺利推进,决定了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顶层设计的现实理论需求,更加迫切的要求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本民族化,不断提出符合当下中国实际的理论创新,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指明前进方向和理论源泉。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对于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举好旗,走对路、坚持好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P1031)科学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努力践行这个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对此,我们应该有理论自信,应该坚持并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好这个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推动理论体系的“三化”,特别是要通过不断的大众化让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对于党和国家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最直接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魅力在于能够对改造世界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群众是践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更要靠人民,如果人民群众对于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和路线不能正确理解、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的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因此,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需要,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实现的大问题。
(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对于国家未来和民族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三十多年以来,尽管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粗放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我们在能源、环境等方面付出极高的代价,为此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和民族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而言,还需要不断的推动“三化”,不断的与变化中的国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提出新的判断和新的观点,并且还要注重在语言风格上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领会,并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根本的理论指导作用。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应提高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的高度来认识,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法论
解决方法论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键,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受众主体来看待,才有贴近人民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人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从具体方法上来讲,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和方式:
(一)建设反映马克思主义“三化”最新成果的高校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高校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个群体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担负着宣传、普及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广大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讨,不断结合社会实际,接地气,不断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搭建形式多样的宣教平台
努力拓宽宣传教育的平台。把传统的平面媒体、影视、展板标语和互联网各大门户网站、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新传媒、新社交平台结合起来,搭建动静结合、形式丰富、活泼新颖的宣传教育平台,使科学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各部门、各单位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精的政工宣传队伍,切实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精神纽带,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防止和克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
(三)积极创新语言风格体系
积极创新语言表达风格,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力求一些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口语化、生活化、生动化,通过《大众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理论热点面对面》等让人民群众能听得懂、看得懂文字的图文并茂的理论刊物的学习,通过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众化中普及科学理论,在普及中提高群众科学理论素养,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JA114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