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文
临近期末,时间紧张,这节课我必须精挑细选,讲评好这份单元练习卷。
课堂上,我很快讲完了第一题,按照预设,直接跳到第三题。
“老师,第二题还没讲呢!”
第二题是一道判断字型结构的选择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知识点,况且也不会考试,所以在备课时我考虑不去讲它。
“第二题有点难度,考试时不会考这个知识点。”
“讲一讲嘛,我们想听。”不料,有很多同学大声地提议。
看来,如果讲讲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肯定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学生也会感兴趣的。其实,我也曾经有过偏离课堂预设大谈迁客骚人、唐诗宋词的经历,当时学生听得两眼发亮、满心欢喜。
“好!那我就充当一回专家教授,开个‘百家讲坛——《聪明的祖先,奇妙的汉字》,如何?”掌声响起,学生们欢呼雀跃。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为了获得食物,往往需要分工协作,经常出现走散的现象。他们既无法飞鸿传书,又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怎么办?后来,他们终于想到了在树上‘写留言条——其实‘写应该是‘画,‘留言条上画的只是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事物的形状。这是最早出现的汉字的雏形,这种字型就叫作象形字,即描摹事物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原始文字。”
“大家想想我们是怎么开始识字的,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日‘月‘山‘水‘火就是这样图文并茂地教我们识字的。”我一边描摹一边解说,“大家再想想你们看过的电视上古代帝王将相坐的车,从正面看是怎样的,尝试着画一画。”学生画完,我写出了“车”字的甲骨文,并板演出它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学生由衷赞叹,连呼“太像了” “太过瘾了”。
学生对这些象征性的符号很感兴趣,但引起他们强烈好奇的是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刀是个象形字吧,在‘刀上加一个点,表示这一点就是刀锋之所在,妙吧?” “太妙了!” “ ‘木是个象形字吧,好,请看我变魔术。”我写出“木”的甲骨文。“‘木的下面加一个点,就是‘本,表示树根之所在,所以有个词叫‘根本;‘木的上面加一个点,就是‘末,表示树梢之所在,所以有个词叫‘末梢;综合‘本‘末二字,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本末倒置!”顿时,掌声如潮水般涌起,连邻班的老师都好奇地往我们的教室伸长了脖颈。
接下来,我先介绍会意字的概念,再以甲骨文“采” “取” “炙”三字为例,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辨认会意字。“‘采,从手从木,意为伸手到树上采摘果实,这正说明原始人的一种寻食方式;‘取是手拿一只耳朵,这来源于古代战争中将敌方的战死者的左耳割下,用以记功。”说到“炙”字的创造,我讲起了自己的一个理解:“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是生吃食物的。有一天,他们来到野外寻找食物,突然发现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着火了,不久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他们看到被烧焦了的动物。原来香味是从它们身上发出来的!于是他们发现烧烤食物更加好吃,后来又懂得了摩擦生热的道理,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术。‘炙字上‘肉下‘火,就是烧烤的意思。”
“太奇妙了!原来很多汉字的创造都有它的充分的依据,或者都有它生动的故事。太有意思了!”
“但是,这些只是汉字的一部分。因为客观事物的纷繁复杂,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信息传递的不断需求,单靠这些造字法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所以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我告诉学生,它们也是帮助我们辨别错别字的途径之一。形旁表意,如“火”作形旁的字,一般与热量多或水分少有关,“足”作形旁的字,一般与脚或行走有关。这样,“急躁”与“干燥”中的两个同音字就不易混淆。声旁表音,了解了形声字后就不会把“抢”写成“抡”等。
准备充分的习题讲评课被意外生成的汉字知识介绍课所取代,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惋惜,反而感到轻松和庆幸。有时偏离预设的课堂反而更精彩,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栏责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