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显标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村级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及需求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供给范围广内容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提高农村文化素质等针对性措施,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15-0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组机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了老百姓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需求,但存在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需求的现象,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之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低水平的需求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精神文化根本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可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资金投入不足
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投入相对较为重视,如建有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但是由于受到乡镇财政和(或)村集体经济水平较为低下,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日常文化活动,忽视了文化建设。
1.2 村级文化设施落后
村级文化设施是老百姓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后,覆盖面越来越广。由于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因素,文化设施有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存在闲置浪费现象;由于保障和运行机制不畅通,造成文化设施存在建而不用、挪作它用等现象,致使农民强烈反映文化阵地不足,意见较大。
1.3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
农民普遍欢迎文化下乡演出等文化活动,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岁末年终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较为局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1.4 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
由于农村文化产品存在供给不足、内容比较单一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农民的需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者更愿意销售急功近利的低级趣味文化产品,热衷开发和利用质量低俗的娱乐消遣特质产品,导致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
1.5 需求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
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需求及其水平。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造成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向往和不懈追求富裕生活,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和活动。有的村镇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仅有少部分人积极参与。
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高度,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2.1 多举措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并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和扶持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三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所以,不许加快实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低收入乡镇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配备村文化活动器材、安排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等方式,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
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各种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和共享文化信息资源。要实施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与农村文化同时快速协调发展。
要加强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的监督,防止挤占挪用。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根据农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2.2 供给范围广内容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要借助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等机会,鼓励中介机构引进、组织和创演各种适合农民观赏需求的大型晚会、娱乐演出和活动项目,适当增加农村公益性演出的补贴。加大创作面向“三农”的尤其是政策法规类、信息知识类和文体娱乐类等精神文化产品,新闻媒体、宣传和文艺单位要开办服务农民的专栏、专版和节目,创作服务农民的文艺作品和宣传材料,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强化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要努力挖掘农村文艺文化人才,提高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构建文化文艺团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利用农闲时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创作和演出积极向上的适合农民观赏的文艺和文化作品,给予适当补贴。
2.3 提高农村文化素质
要强化乡镇文化站和人员素质建设,挖掘和培养农村文艺文化人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高农村文化员的综合素质。要传承和发扬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引导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把文化活动开展好。要把加强辅导培训作为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层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化需求水平,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汪青松.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化解[J].理论导刊,2013(10):89-91.
[2] 孟芳.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3(6):90-92.
[3] 谭志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35-22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