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赞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治疗中应用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行胆囊切除治疗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以术中未接受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者为对照组,以术中接受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者为观察组,每组33例。分析观察组中胆囊管胆道造影对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同时对比两组手术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者为21例,占患胆总管结石患者的95.45%,而术前彩超检查仅发现16例,占72.73%,胆囊管胆道造影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P<0.05)。且经胆囊管胆道造影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可有效地提高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可有效地善患者术后情况。
[关键词] 经胆囊管胆道造影;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83-03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的极易复发的疾病,且其常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常可造成严重的影响[1-2]。而胆囊切除术已经证实为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的主要手段[3-5]。但是在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胆总管结石如不能得到完全的清除,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为完全清除胆总管结石,该院将于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行胆囊切除治疗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的在此类手术的治疗中将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应用于其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6例胆源性胰腺炎且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腹部彩超检查,并明确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3]。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以术中未接受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者为对照组,以术中接受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者为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3-51岁,平均年龄(42.17±7.83)岁;病程6-18个月,平均病程(12.33±5.13)个月。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2.25±7.14)岁;病程6~17个月,平均病程(12.12±5.51)个月。
1.2 手术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于全麻及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以三孔法进行。患者取平卧位,气腹孔建立于于脐下1 cm处,操作孔分别建立于剑突下方及右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处。逐步探查至胆囊部位,明确观察手术部位,行胆囊切除治疗。对照组术中不应用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而采用术中探查的方式以确认胆总管结石,发现胆总管结石后立即给予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而观察组术中接受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检查方法:在腹腔镜明确观察腹腔环境后,将膀胱镜导尿管插入胆总管,随后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无泄漏后,再给予复发泛影葡胺行造影检查,明确存在结石后行胆总管结石手术。如造影检查未发现结石则进行胆囊管探查以明确有无结石存在。
1.3 观察指标
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对患者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别统计两组术前彩超检查及术中经胆囊管造影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阳性率,对比两组患者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同时在患者接受手术时开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间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为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分析;检出率为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及ROC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胆总管结石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术中共分析胆总管结石者22例,占所有患者的66.67%。而胆总管胆道造影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P<0.05)。见表1。
表1 胆总管结石检出率比较[n(%)]
注:*两组检查结石检出阳性率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
2.2 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分析
经ROC检验分析显示,术前彩超检查及术中经胆总管胆道造影均对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有着明确的诊断价值(P<0.05),但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见表2。
表2 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分析
注:*P<0.05,具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注:*P<0.05,具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注:*P>0.05,无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胆总管结石检出率比较[n(%)]
注:*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endprint
3 讨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有着对患者创伤小及易于患者恢复的特点,所以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7-8]。但是在长期手术应用中发现,因操作窗小,术中对胆总管进行探查较为困难,故易漏诊胆总管结石,影响患者的预后[3]。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胆源性胆囊切除术在术中应用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该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患者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者为21例,占患胆总管结石患者的95.45%,而术前彩超检查仅发现16例,占72.73%,胆囊管胆道造影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χ2=4.247,P=0.039);术中应用经胆囊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术前彩超检查。这与临床其他检查所得结果相一致[9]。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对经胆总管胆道造影对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同时又对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6.36±11.71) min及(106.22±21.71)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34±12.16) min及(126.17±32.26) mL(P<0.05),但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6±1.36) d、(617.27±66.21) mL、(2.89±1.16) h及(14.02±3.61) d与对照组的(3.36±1.26) d、(616.16±71.23) mL、(3.17±1.26) h及(13.26±3.78)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虽然在术中应用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对于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影响,但是却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这个与患者在术中所应用的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应用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后,方便术中的诊断率,减少了在术中探查时所应用的时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可有效地提高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术中情况。
[参考文献]
[1] 彭侠彪,全华斌,阮魏山,等.早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185-2186.
[2] 任恒宽,李建忠,谢满平,等.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6):524-525.
[3] 吴永丰,季勇,吴长春,等.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120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1):71-72,75.
[4] 毕维民,刘冠策,孙士海.腹腔镜胆囊切除和传统开腹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15-16.
[5] 孙凯,龚自启.急性胆囊炎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014-5017.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10):9-13.
[7] 吕富欣,邰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外科治疗与预防的新发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3):294-296.
[8] 韦德才,蒋邦好,胡耀锋,等.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33-34.
[9] 侯保国,艾则孜,买买提,等.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的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3,10(21):116-117.
(收稿日期:2014-1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