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党史教育创新论
高静毅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党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沐浴着中国共产党雨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应该对党史熟知、真知,一直以来,学术理论界针对大学生党史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围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笔者立足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学生接受模式的转变,借鉴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着重分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尝试探寻新时期高校党史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微时代党史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5-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研究”(2014-MGH-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静毅(1990—),女,河南嵩县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微时代之“微”与“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模式的转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的大范围出现,昭示着当今社会已然步入微时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对高校党史教育的一系列影响,包括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方式等方面,准确定位微时代之“微”与“著”,才能在党史教育中见“微”知“著”,实现微赢。
微时代之“微”,指的是传播载体、单次传播信息容量等的短小精悍。获取信息用时短、成本小、信息更新周期短、二次传播成本小等等,都是微博、微信成功打入青年学生之中的“微”优势。学习、生活的压力,使得青年学生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时,没有太多时间来选择、获取其感兴趣的信息,但强烈的求知欲并没有被快节奏的生活泯灭,于是快餐文化便“乘微传播之势”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
微时代之“著”,指的是传播的影响之大,具体说来,包括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效率之高、传播渗透性之强。微博、微信传播信息虽然内容短小,但是文字表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分散度高,更新周期短,自然就容易拥有庞大的接收群体,这正是微时代能够引领新的文化潮流、迅速渗透至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优势所在。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刷微博”“玩微信”几乎成为时尚,给传统传播媒介带来猛烈冲击。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之“挑战”与“机遇”
现实世界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往往给人以创新的勇气,机遇则给人带来创新的条件与可能,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亦是如此,要和西方打赢青年学生意识形态之战,必须认清微时代给高校党史教育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条件和影响,从青年学生接受模式的转变和新时期信息传播特征入手,为高校党史教育创新发掘切入点和突破口。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地位、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力、大学生接受模式以及教材课件等方面。
第一,教育环境复杂化,给高校党史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其中必然夹杂着很多不良思潮,这些客观存在势必阻碍我国青年学生正常的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党史教育方面,影响更为恶劣。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一些反党、反国家的组织或个人,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扭曲、编造、炒作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或事件,站在人民和国家的对立面,披着“人民”的外衣,制造社会混乱,这些负面信息往往无孔不入,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基本成型,但极不稳定,可塑性很强,加之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费了很大力才讲清楚的道理,一遇到社会现实的负面问题,教学效果立马打折扣,使高校党史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减弱。[1]大学生对党史等政治理论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对党史的学习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在就业时,其有用性还不如一个专业技能资格证,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中共党史,仅有的党史教育课程也往往变成了“走形式”,成为学生口中的“枯井”课程。
第二,学校、教师的权威地位遭到质疑。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止课堂学习、阅读教材等,更多的是依靠无纸媒介,如电视、电脑、手机等自媒体,其自主性、决策性、参与性都得以充分发挥,相对于传统党史教育的方式而言,他们更乐于接受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另一方面,教师获取新知识、新讯息的速度、广度、能力或许还不如学生,一旦学生通过“更加自主的方式”(如微博、微信等)获取的知识与学校宣传、教育的信息不符,或者学校、教师的宣传、讲授出现滞后时,往往是权威教科书、教师让位于学生拼凑的碎片化信息。长此以往,学校、教师的权威地位遭到质疑,消极影响势必扩散到高校党史教育中,消减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第三,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力弱化。高校党史教育主要依托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进行。党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不佳,就必定影响党史教育的效果。当前,我们一直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创新,但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据高校课堂,教师是主导者,按照事前备好的教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积极性、投入度低,基本上没有参与。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难以体现党史教育的独特性,无法还原党史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更不用说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大学生接受模式多样化、碎片化,接受心理复杂化。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大环境更加复杂,加之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大学生接受心理更加复杂,对高校党史教育也有更高的要求。陕西理工学院王玉珠曾对大学生使用数字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接受表现出新的特点:接受意识自主化、理性化增强;接受信息更加强调以符合主体渴望为目的;信息接受的途径上,则呈现出碎片化、定制化、移动化的倾向;信息接受的形式上,也更注重视觉化、隐喻化和人性化。[2]从接受角度看,高校党史教育只有使大学生真正接受,其教育目的才算实现,因此,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把握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和党史教育规律。
第五,教材、课件被边缘化。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质、多样、多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给高校党史教育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如果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及台下的学生,当然不能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渴望,党史教育也更容易在诸多知识中成为“被抛弃”的那部分。另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目前主要依托教材进行,然而教材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很难根据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现实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课堂上得不到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中就成了不结合实际的枯燥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
微时代在给高校党史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机遇。首先,“微课”的引入与发展。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微课”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高度呈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优质资源共享和学生自学的灵活性上,相对于高成本投入的择校而言,“微课”更为便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第二课堂的开辟和丰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辟和丰富,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内容丰富、案例真实、人物形象生动、教育情境震撼等优势,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制作、编导、出演“微电影”、“微话剧”,创作“微小说”等,使其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党史知识、体悟党的伟大,拥护党的领导。最后,微博、微信的大范围传播。社会信息借助微博、微信的高效率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国家的程度,且这份热情将随着微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保持下去,从事高校党史教育的教师,要充分整合资源,顺势而为,无论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要积极融入微博、微信等相关因素,将学生的“微热情”成功的转移至主体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党史教育创新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已然明了,总体看来,高校党史教育必须适应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微时代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二是新时期大学生接受模式和接受心理的变化。具体来说,要在优化教育环境、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话合作平台、开辟教育基地、创新教育手段等方面,充分融入微时代的活力因素,使高校党史教育以年轻的姿态呈现,从而使大学生想学、能学、会学、真学、真知、真信、真用党史知识。
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微博、微信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教育创新的前提。东华大学刘春雁曾对上海市四所高校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微博兴起较晚,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注册使用速度和频率都保持着高度增长,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级的增高,高校学生注册微博的可能性逐步增加。他在研究中指出“有28%的学生至少每天上一次微博,平均每天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72%”[3]这些数据反映的是2011年的基本情况,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推广,近几年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虽然他的调查仅针对上海高校,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在全国范围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学生已然成为我国微博用户的最大群体。众所周知,学生群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认知不成熟,很容易在浩渺的信息烟海中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转而成为微博谣言的转发者,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地使用微博、微信。
在影响高校党史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学校中环境”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党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而从事高校党史教育的教师能做的,只是尽力维护好“课堂小环境”。首先,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党武装人民。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一元化主导的要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理论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党史教育贯穿于思想理论课课程之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备一般课程的科学性和授知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本位,兼顾政治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人本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价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真正成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知识等的沃土。其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积极构建党史知识学习长效机制,自觉开展党史教育普及活动,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党史认知,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理论教育大环境。
微时代背景下,从事高校党史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求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外,必须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际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教风。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保持党史教育教学的连续性。教师应是大学生的“精神导师”,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对于党史教育来说,课下解决问题特别是解答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中发现的问题,有时比课堂上更管用。其次,高校党史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竭力构建新型合作关系,构建对话式教学话语体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给师生沟通带来的便利,实现课上课下全方位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的同时,给学生“师属感”,这同时也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接受心理的一种配合,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避免出现各说各话或教学“两张皮”。
实践教学指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做”。高校党史教育,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党的历史中不乏先进的人物和动人心弦的实例,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将这些史实编制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音乐剧、小品、微电影等,可以成功地将艺术元素、时代因素融入党史教育中,让党史教育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并确实受益的教育活动。
凡教育活动一定有其载体。目前,高校党史教育已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载体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理论社团、党团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等,而微博、微信的大范围普及,也给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了载体创新的良好契机。据观察,大部分高校已启动微博、微信“两微工程”,但几乎都是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因此,要着力开发纯教学性质的、由学校或教师端开通的微博、微信作为高校党史教育的创新载体。发挥“两微工程”在高校党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确保高校党史教育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实现课下“微赢”。
参考文献:
[1]张凤华,梅萍,万美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及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王玉珠.微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偏向及思想引导策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2).
[3]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03).
责任编辑:李卓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