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群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承袭,既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演进,也隐含着传统文化糟粕的传递,所以传承一定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即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些内容和形式亦需要进行现代转化,使之适应新的社会需要。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念,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我们需要重新甄别、整合、重铸、创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当前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背景下,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尤其是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其中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价值观念,能够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海纳百川的气魄、百家争鸣的精神,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模式等,汇聚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历时千年而不竭,成为引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主导,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气质、气节和气魄,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近代以来,我们未能正确看待、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传统文化,以至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今,传统文化得到重新审视和认识,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和创新是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要想焕发巨大的生命力,不仅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要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相结合,汲取其精华,切实地实现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中,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就是制胜的两大法宝。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路线和政策,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继承和创新。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精神旗帜,在世界性文化融合加速、意识形态对抗激烈的今天,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文化阵地、主导意识形态领域已是当务之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发挥着巨大的凝聚激励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升华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深入人民内心,从而把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道德理想等内容融入和渗透到社会各群体之中,提高人民群众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和诉求一致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切,也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在全世界大肆鼓吹和兜售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对这些国家实行西化、演变。如果对所谓的西方式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亦步亦趋,终将被其所同化,进而导致政权丧失、国家动乱。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却相对薄弱,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攻击和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并鼓吹西方的“普世价值”、鼓吹西方的政治模式。一时之间,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沉渣泛起,这些社会思潮丝毫不考虑中国的国情,极具迷惑性,极易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学习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价值观念,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声音,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统一共识、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抵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有力武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习近平在2014年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1]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同当代的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蕴含于其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能够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凝聚人心、统一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和强大的价值支撑;有助于塑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抵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和进攻;有助于向世界人民传递和彰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价值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进而赢取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渊源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推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光大,使之在当代中国能够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需要在文化上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固本培植,用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之泉滋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诚然,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洗礼、自然经济的熏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内容,也有不少消极内容。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良莠并生、瑕瑜互见。要用现代的眼光对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考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2]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的,至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有积极影响的思想文化。那么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也应该以此为标准从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的价值观中,筛选出能够塑造民众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地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3]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考察山东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4]这种辩证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科学合理的扬弃,就是要理性地分析、有选择地传承和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实现其现代转化。比如:“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所在,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是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扬弃,但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至今仍有合理价值,应予以继承和发扬。如戴木才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他认为,“仁”,可以表述为对人类的内在关怀、尊重与热爱,是万物共生的根基;“义”可以表述为超越自我,面向现实世界的正义,是人间正道的准则;“礼”是处理人伦关系与现实秩序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智”,是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矛盾的理性原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信”,是保证人类自由交往活动的道德责任和精神纽带,是立身兴国的根本。[5]郭齐勇认为,“五常”是中华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另有学者认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汲取的思想道德营养。[7]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价值观念值得弘扬,筛选出那些具有现实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资源。虽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可能轻易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但我们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不要简单地回归,而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去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支撑。这不是一种机械地照搬,而是与时俱进地重新铸造。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精华,一方面要立足时代条件和当前实践,赋予其具有时代性的新内涵和新表达形式,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要加以补充、完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做到推陈出新。重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财富,而以往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甚至对传统文化持着全盘否定、全盘抛弃的态度,这无疑是错误的。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重新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而且宝贵的思想精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诸如“仁者爱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仁爱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等爱国情怀;“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文化等,归结起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六个方面,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价值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的文化根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重新收集、筛选、整合、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新的时代特征,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升华和超越,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在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社会安定和谐的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构建上,无一例外地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找到其思想渊源;另一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现代与时俱进、不断转化的结果,呈现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状态,应该倡导全社会努力去践行。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只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礼记》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的落脚点在于行。应基于时代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鉴别和取舍,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和途径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公众传播和弘扬再创造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加强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前,西方国家比较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一方面大肆鼓吹西方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这些情况是我们应该警醒和抵制的,但是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如:将价值观融入到文化建设和发展之中,通过文化的对外宣传去阐释和倡导自己的价值观,采用比较隐性与柔和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等等。
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涵养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类型群体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人民大众、党员干部、青年大学生三种不同类型的群体,通过侧重不同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来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人民大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通过培养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形成复兴中华的使命意识。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化人民大众,增进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自觉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和渗透,可以打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中起着示范表率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教育党员干部,使他们时刻牢记宗旨意识,不断加强官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可以构建起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框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长远,管住了未来。将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8]只有科学合理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才能构筑起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
[1]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4]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5]戴木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上)[J].唯实,2014,(4).
[6]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
[7]文丰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营养[N].光明日报,2014-11-16.
[8]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N].人民日报,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