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2015-03-26 12:17赵红花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办学职业高职

赵红花

(河套大学,内蒙古 巴彦淖尔015000)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先进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手段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将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实施高职高专教育中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主管,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其特点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二)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

1990年,美国政府针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全球化经济竞争的加剧,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这是美国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其办学主体包括地方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社区学院、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等,也称为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政府、企业、学校都提出了要求,目标融合就业、升学、终身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方面。

(三)英国的“工读交替”形式

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普遍都采取了“工读交替”的形式。这种“三明治”的课程形式,加强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主导地位,整个培训计划主要由教育部门制定。

(四)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是:整个体系由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已形成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是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教育,在能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可进入大学,其余的进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特点:

1.上下贯通。既招收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其毕业生可进入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又接受普通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2.面向实际。提供灵活的多级证书,以利于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及分段提高。

3.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大体相当,学院均建有实力雄厚的校内实训基地,非常重视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逐步规范,办学规模迅速扩展,但从目前整体情况看,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特色还不甚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不少矛盾和问题困扰着高职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发展基本上是原有结构模式的扩张,在发展中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要求未能落实。因此,在新情况下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2.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这既反映了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滞后和人才高消费思想,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改革进程不快,并由此又带来高等职业院校生源方面的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不足或报到率下降。

3.高等职业学院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课程教材建设落伍,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许多高职教育师资是普通高等教育背景,欠缺业界实务经验,且高职教育设备投入不足。

三、借鉴与启示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许多有益经验给了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其模式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将对集团化办学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使集团化办学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运行的主体是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打破原有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各成员校长负责制。政府应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决策,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咨询机构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政府应通过投资、评估、指导等方法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教育行政部门特别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多策并举,推进中职、高职衔接,职前、职后贯通,职教、成教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与业界合作,由业界负责学校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教师负责教授课程内容,不但可增进业界与学校两方面的合作,更可以促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特别鼓励学校类培训系统与企业类培训系统接轨,或者直接与企业接轨,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学校和企业双方实行优势互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能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二)突出培养目标的技艺性,注重教学内容超前实用性

比较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可以发现德国在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实用性,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超前性,注意研究国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地给高职教育提供新信息,使高职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的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实用性,而且也必须确立超前意识,让高职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即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能力本位下的职业教育,应实行“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这一教育的核心是由现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所体现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重点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教学过程必须面对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面向生产建设实际,促进生产发展。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提高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三)向上延伸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

积极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教类型,它本身就应是多层次的。国家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将其定位在二、三年制的专科层次上是必要的、正确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多样化,包括对更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仅仅培养二、三年制的职业性人才,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的。正如同济大学吴启迪校长在一次会议上所说的,发展四年制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为此,要在大力办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积极提倡并鼓励现有本科院校举办四年制高职教育。一般来说,本科院校有较好的学科、专业基础,有长期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只要观念创新,目标明确,他们不仅能够办好四年制高职教育,而且会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强大生力军和骨干力量。目前,承担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也面临着如何面向市场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举办高职教育可为解决上述问题创造一定条件和积累经验。上海同济大学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强调专业设置按市场需求与传统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坚持向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等实践证明,本科院校内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乃一举两得之事。

(四)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特色品牌意识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观,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公平与效益协调发展,调整学校类培训系统、特别技工学校的专业结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对现行专业结构做出适应形势的调整;特别是适度压缩已处长线的第二产业的部分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进一步提高学校类系统的适应性和覆盖面。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品牌,要有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要加强教材、师资队伍和专业现代化建设,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提高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

(五)尽快建立完善的、全面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合理的使用,避免人才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以及学生在择业上的盲目性也有重要作用。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凡可颁发证书的领域,一定要使80%以上的毕业生拿到“双证”。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以劳动预备制度的建设和为再就业服务的要求为契机,逐步实现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其他服务于再就业的培训机构的组织统一。全面改革招生制度,实行宽进严出;全面改革教学管理,实行模块化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开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促进各类机构办学的规范化;在时机成熟时,甚至可以建议使用统一的新名称。

(六)建构学校及教师评鉴的准则

教育工作的成败关键角色在于第一线教师,以教师评鉴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更明确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建立教师评鉴的准则,不但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素质,在处理不适任教师方面也有所依据。另外,在少子化的浪潮来临之时,提早建立技职学校特色,以吸引性向明确的学生来就读,并以市场机制为原则,让一些质量较差的学校退场,建立退场机制,提升技职学校质量。未来应该透过修法的程序,鼓励教师到业界进修,或是聘任业界专家到校园来教授实务课程。让学生能够学到业界最新技术,有赖学生毕业能够就业的能力。未来应该透过修法的程序,鼓励教师到业界进修,或是聘任业界专家到校园来教授实务课程。让学生能够学到业界最新技术,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能力。

〔1〕赵爱梅,马绪耘.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的主要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陈建国.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关于高职双证书教育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7(6).

〔3〕吴国章,李琴.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马进.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学生就业状况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1(5).

〔5〕燕晓燕,赵哲,曹永庆.高职教育双证书实行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猜你喜欢
办学职业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