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书 昭1,2
(1.华北理工大学社科部,河北唐山063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我国当前流行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以解放思想、全面反思历史为幌子,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观点,极具迷惑性、蛊惑性和欺骗性[1]。其目的是,“通过嘲弄和诋毁党领导革命的历史,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2]。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显著特征的微时代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解读和发声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存在及传播的条件和土壤。在高校领域,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主要消费群体,微博、微信等工具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信息,微信用户从年龄分布上看,20~30岁的青年占了74%,从职业分布来看,大学生占了64%[3]。微时代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而对青年大学生干扰较强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在借助微时代的到来,继续向高校及广大师生渗透并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和传播一般表现为学术报告、出版物、影视或文学作品等形式。而在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用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如下新特征:
过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学术形态、文艺形态和政治形态存在。在微时代,其表现形态倾向于去政治化,去严肃化,而代之生活化、随意化、情绪化、碎片化、无厘头化等特点,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一些信息,以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快速传播,以嬉笑怒骂、调侃奚落、夸张恶搞赢得大众的心理偏好,常常被微粉们围观、点赞、转发和链接分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借助这种全民狂欢、全民围观、全民发声的模式将自己的观点叠加和放大,形成一定的民间舆论场,甚至构成潜在的舆情风险。
在微时代,人们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人人皆可发声,人人可建立信息舆论场,不断聚攒人气,甚至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以微博发表的信息可以引起网络围观,以微信传播的信息可通过朋友圈分享,这两种方式均可形成影响范围不等的民间舆论场。一些承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视频或文本信息通过这些途径大肆传播,无疑自媒体绕开了传统媒体信息“把关人”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成为了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新途径。
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短平快”特点以及海量性特点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精读深思模式,而代之以对各种信息生吞活剥式的快速浏览。人们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表达也习惯于寥寥数语、发感概、晒心情,体现出情绪化和无厘头的特点[4]。这种表达上的信息碎片化、非理性化和随意化无疑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囫囵吞枣式的信息占有模式使人们更加依赖于视听感受,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象上,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这种“入眼”、“入耳”难“入脑”的信息占有模式,使人们常被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东西所迷惑并放松判断和警惕,甚至为其吸引并进行传播。比如胡平的《犬儒病: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一文就通过微博、微信在广大“微粉”和网民中间不断转发和传播,其影响力和破坏力不可小觑。
自国家对微博管控工作加强之后,其使用率直线下降,而微信的使用率大大上升,2014年我国微信用户轻松突破6个亿。如今,微信已经超越微博成为网络人际沟通的主导方式。由于微信主要以手机这种“口袋终端”作为平台进行人际沟通,而手机又具有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微信传播的内容并不像微博那样公之于网络并引发网络围观,而是在微信朋友圈或微信团中通过保存、分享链接等实现连锁传递,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监测性。因此,相关部门很难像运用治理微博的方式来管理微信,这无疑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更具隐蔽性,也更加难以监测。
如前所述,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主要消费群体,使用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借助微时代的来临向高校强势渗透,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由于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呆板,课程吸引力不足,已经不适应微时代大学生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心理需求。相反,大学生往往愿意从网络、微博、微信中去获得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加忽视课堂的正规性教育。二是微时代的信息呈现海量性、复杂性和碎片化等特点,客观上干扰和影响了大学生对有用有益信息的辨别和筛选,一些经过包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力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偏好,常常以针砭时弊、愤世嫉俗、反思历史为外衣,将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价值信条渗透给大学生,对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消极作用,削弱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的德育工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活等课外实践活动上。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意志情操接受磨炼和陶冶,有助于塑造健康型人格,有助于形成团结、友爱的校园人际关系。然而,微时代的大学生开始习惯于网络社交,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网络社交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甚至可以在点击和触碰中轻松进行,因此大学生开始成为“手机控”并倾向于“宅”的生活方式,将自己蜷缩在宿舍或教室中,从而疏离了传统的校园人际关系,降低了其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对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的追求,降低了课外实践作为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的作用。
微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其深化发展的结果。高校网络教育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产物,其发展仅十年有余,但在微时代,高校网络教育面临着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由于传统校内网站实行实名制,学生必须通过输入学号、姓名来登录,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疑惑和问题有所顾虑,不便直言,最终转向其他校外网站,致使校内网和论坛人气下降,网络德育功能大打折扣。二是校内网一般为局域网,承载的信息资源和网络功能极为有限,吸引力较差,导致大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热情不高。三是大学生自发建立各种微信群或团,客观上虚置了高校网络平台。由于微信以手机作为终端,其使用的便捷性、信息的海量性和成本的低廉性深受大学生青睐,因此大学生习惯运用微信进行网络社交,而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则备受冷遇。
如今,在社会群体中微信用户大大超过了微博用户,而且微信已经成为了社会群体的主要社交方式,并以其个性化、私密化和低成本的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如今,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抒发情感、畅谈思想的主要媒介,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最佳窗口。但微信不同于微博那样公开和透明,其内容传播仅限于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当中,如果不进入朋友圈或群是不易知晓其思想动态和传播内容的。因此,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走近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一是育人先育师,德育工作要先从教师抓起,只有具有一流德育素养的教师才能造就一流德育素养的学生。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同样深受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甚至在自觉不自觉中将其渗透给学生,结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可见,提高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并提高其责任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对于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正风气、正视听是至关重要的。二是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科学地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增强对其研判的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其精神内核夹杂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承载着负能量;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即具有部分的合理性。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一棒打死,而是要深入分析,对其中反动的方面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斗争,讲清楚其危害性。对其合理性的方面,要深刻反思,实事求是,不增恶,不溢美,警钟长鸣,警醒自身。运用这样坦诚而科学的态度来解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既可缓冲和矫正大学生的认识偏见,也可端正视听,弘扬正能量。因此,高校教师群体作为实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正人先正己,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和责任意识,构筑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入侵的安全防火墙。
一是要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政策、财力和物力上向思政课教学倾斜,帮助思政课教师树立职业自觉和自信,形成对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管理体制,保障教学不流于形式,切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开展专题点评课,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小组协作形成统一观点并在课堂进行阐述和辨析,让大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三是依靠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开展课外讲座以及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从而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微博、微信说到底就是工具,人人皆可用,只要摸清其规律,掌握其特点,同样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服务。具体来讲,一是要以微制微。即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点,扬长避短,为我所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微能力,融入微环境,通过微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即时交流。正确引导,缓冲偏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二是见微知著。即通过发布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青年大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其思想生活之中。以微博、微信为突破口,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研判问题,特别关注某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问题。三是防微杜渐。微时代具有双面特征,即微博、微信等平台构成了热点舆情快速传播甚至爆发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造谣”、“传谣”等方面具有迅速传播并不断叠加放大的效果。因此,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监测热点舆情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是稳定高校师生思想、保障高校正常运转,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一道屏障。四是微言大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并善用微语言,以最真诚热烈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最时尚亲近的交谈说服学生,以关爱包容的态度爱护学生,不断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高校德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高校是国家各类人才的重要孕育场所,高校德育工作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色,事关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可见,高校德育工作之重要性早已超出了高校本身的范围,故而高校德育工作不应是也不能是孤立的,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特别是在微时代背景下,上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要与高校形成联动机制,协同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各级部门与高校在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和物质资源方面的共享,实现职能和功能上的分工和互补,开拓校外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集聚各种社会资源为高校德育建设服务,共创高校德育工作的大格局。如此,才能构筑高校德育建设的铜墙铁壁,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育各类优秀人才。
[1]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
[3]李华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4]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