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东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学校体育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健康的新世纪人才。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思想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为达到体育工作中的目的和任务,必须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等4个方面着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成学校体育培养健康人才的任务。
学校体育改革随着教育体制变化而逐步深化,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是根据政府教育部门指定的教学计划开设,是学校正常教学中的必修课,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法定性,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锻炼、班级锻炼、业余竞赛等,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随着国家教育投资的不断加大,学校体育配套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学生的体育活动面积也逐步加大。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有了场地设施和经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学校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和专门的学生体育自治组织,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身体教育,学校体育在软件和硬件水平的提高是学校体育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长久以来,教育导向和相关教育政策过分强调学生的全面成才,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相关规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实现过程中就体现国家意志,均是按照国家统一化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把学校体育视为实现学生达到社会性、国家性的标准。在宏观政策的控制和影响下,学校体育往往安排一种固定化、遵守行政部门和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的、约定俗成的培养模式,以国家标准为考量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扭曲了学校体育在发展学生心理、生理和成长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挖掘,对学生总体运动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终降低了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运动爱好的作用,体育个性化发展的取向被扼杀。
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体育工作也应该和社会结合,实现有机统一,学校体育应该与社区体育形成互动机制。但是,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脱离于社区体育的社会需求,学校体育所灌输的各种国家或行政部门的主流思想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变化,一些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也同时表明,通过学校体育获取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难以在复杂的社会中发挥作用,造成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水平的严重下降。由此不难看出,在学校体育培养过程中应该利用社区体育所具有的活动设施的公共性、活动组织的民间性等优势,及时解决学校体育脱离于社会的现实,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随着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社区体育发展以终身体育为目标逐步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支持。但从体育发展的角度讲,社区体育所追求的众生体育一方面要求社区居民能够一生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另一方面还要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上实现统一,最终达到二者的共生共荣。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所禀赋的任务各不相同,学校体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专业知识,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走入复杂的社会生活培养独特的体育生存能力,实现自我能力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离不开体育,社会各种人群对健康的需要保证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文化保障,对于社区体育应该强化学校体育的基础水平,拓宽学校体育培养人才的全面化和多样化,实现社区体育拓宽学校体育的趋势。
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等社会综合发展而得到提高,在实际存在中以教育的产生而存在。现有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就得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和终身教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在学校体育中按照国家办体育的意志将竞技运动项目当作实现体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再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或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在学校体育实然的目标中,注重与身体综合水平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对增强身体运动水平实用价值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在学生体质水平提高上,应该探索真正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的方法,真正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使学校体育在体育体制改革中永葆动力。
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得传统的学校体育的教学体制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长久以来,学校的体育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以至于,学校的各项奖励评优办法都与学生的体育成绩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把体育视为“地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郎克朗认为:学校体育要更好的为社区体育服务,要重视学校体育的作用。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成为一段插曲,而应让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依然能受益于学校的体育教育。21世纪的素质教育必须摒弃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社区体育过渡的桥梁。学生需在这个阶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及其态度,在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一两种健身方法,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进一步的体育运动做铺垫,真正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一直受以奥运会主导的竞技体育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影响着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奥运会所包含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造成了学校体育发展背离于社区体育的需要,产生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人员的断层。在国家提倡竞技体育向社区体育转型的重要战略转型阶段,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社区居民需要做出适当改变或调整,如在体育课程大纲设计上应该开设一些群众体育项目或符合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等,降低竞技体育项目的难度、强度,对现行体育规则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创新原有的具体标准,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和社区居民,贴近于群众的爱好和学生体质的双重发展。不应该让学生封闭于学校,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实践型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校外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得到成长,直接参社区体育活动来为贫瘠的社区体育服务,让学生和群众能够体会到体育健身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邀请附近社区代表队参加比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社区体育组织应该和学校一起举办各种体育文化节,让学生和社区居民都能够投身全民健身的事业中。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国家体育发展的转型要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应该考虑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服务于群众体育发展。具体能够达到以下的作用:1)统一化作用,通过有效的组织机构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各种机制的运行,组织内部各部门或者个体均能按照规章制度,各种事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促进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2)规范化作用,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组织的活动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和整体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利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适当的宣传,使得成员和组织能够发挥到最大化的作用。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必定带动体育组织机构快速发展,学区体育作为整和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坚力量,在事实上要采取专职和兼职人员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开发体育指导员,培养体育管理人才。因此,学校体育相关领导应该积极和社区体育组织负责人相互沟通,简历互信的合作机制,共同构建有利于学区体育健康发展的管理机构,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决策进行科学评估。在学校正常教学中,专任代课老师、辅导员也应该在领导沟通机制下与社区体育工作者加强实践合作,对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起辅导作用。学校和社区在发展体育组织上应该吸收社区体育精英及热衷于体育工作的志愿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些社区体育精英往往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对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投身于体育活动产生重要的作用,对学区体育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和社区领导、学校体育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体育精英应该投身于组织机构的管理中,各个成员员各司其职,层层负责,对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实现富强而伟大的体育强国梦有积极推动作用。
[1] 宋 强.新课改背景下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构成与评价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时晚霞.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3] 张玉秀.《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