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5-03-26 04:37张连春付秀芬
关键词:国际化多元化法国

张连春,付秀芬

(1.河北北方学院 党委,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享有盛誉。笔者曾到法国多所高校考察走访,感受颇深,虽然法国和中国的国情不同,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不同,但法国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和优势很值得中国高校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法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培养模式、学科门类、文化氛围、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的多元化

首先,体现在教育机构的多元化。法国有3 0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3大类:一类是普通综合性大学,为公立大学,主要开展大学普通教育;一类是高等专业学校,又称为“大学校”,类似中国的重点大学,主要进行高等专业教育,入学考试极严,招生人数有限,属于“精英教育”;另一类是短期高教机构,分为两部分,即高等工程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主要进行短期工科专业培养和特殊职业教育,这类机构多达3 000个左右[1]。法国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多元化、颁发文凭类型的多元化、师资结构的多元化、教师资格评聘的多元化、招生与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缴费方式和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等。这种多元化为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量机会,使青年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出多种选择。同时,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教育的国际化

法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国际化问题,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意识。积极推动并促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的建立与建设,建立与全面实施了欧洲一体化所必需的欧洲教育模式,尤其是《波伦尼亚宣言》为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进程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为推进国际化进程,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机构,对外推广法国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跨国发展;在外国大学开展“法语系列教学”、在国外设立大学分校及合资设立法国大学等。法国高校在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许多方面的国际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2]。

(三)教育的职业化

法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福利,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重点在于塑造个人优秀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在这种理念下忽视了职业化教育,导致学生就业率低,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法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加强了高等教育机构与经济部门的联系,强化了职业化发展方向。目前法国高等教育中,职业化教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化特色。国家立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密切的校企联合与融合。大量的企业和私立机构进入高教领域,开展职业化教育,形成了复杂多样且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赋予职业教育机构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教师的职称评聘、课程设置、文凭颁发等方面均可自主决定。并且,在国家层面通过设立职业学位等措施,积极营造对职业人才认可和尊重的社会氛围。

(四)教育的分流化

为适应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法国实施了学分转换系统。学生在一所高校获得的学分,在其他高校甚至在欧洲其他国家的高校中均被承认,只要积累够了一定学分,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法国高教极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分流模式,改变了一次分流定终身的弊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在不同学习阶段及不同高校之间做出多种分流选择[3]。这既增加了教育的公平性,又增加了教育的竞争性与淘汰性,对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教育的精英化

法国高等教育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统一的特点。高中会考后,学生几乎都可以进入综合大学,无需参加高考,注册即可。但要想进入大学校,则需优秀学生上两年预科班后参加严格的考试,合格者才能录取,且录取率很低。进入大学校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学生,接受的也是精英化教育。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精英选拔和培训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精英人才。法国高校的淘汰率很高,在综合大学,一、二年级的淘汰率就达到50%,且每年都有淘汰,最后能够毕业的是少数,而经过严格筛选的大学校里同样也有淘汰。这种淘汰机制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有学习压力,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促进了精英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六)教育的集群化

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在法国上下引起了极大震动。2004年的排名中,法国最好的一所大学才排在第41位,在2006年的排名中,法国大学都在40名以后[4]。震惊之后痛而思变,法国高等教育在总体改革中推行了一项重大举措,即高等教育机构的集群化。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众多,但综合大学、大学校、科研机构等各成体系,彼此割裂,规模较小,这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制约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排名的规模优势。为此,从2006年开始,法国启动了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重组的新合作机制,决定创建多所“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集群具有高校联合体的性质,由多所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而成,对外统称为一所大学,但它不是成员之间的合并,而是通过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集群的创建有力地推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七)教育的社会化

法国的高校除公办之外,大部分是由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创办,且层次高,质量好,广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即使是公立大学,因与企业与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充分体现出社会力量的参与。与中国高校承载了过多的社会职能不同,法国高校尤其是公立综合大学,不提供学生住宿等生活设施,而是学生自主到校外租住。甚至学校不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而是由社会提供,学生可无偿使用。这样可减轻学校诸多负担,把人财物更多地集中到教学与科研之中。

二、法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知识经济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等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国际化程度低、产教结合薄弱、办学观念滞后、开放意识不强、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及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比法国高等教育,有许多东西值得国人借鉴。

(一)打破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转变

法国只有6 400多万人口,却有着3 0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层次多样,类型各异,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特点,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多样灵活的受教育机会,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的高等教育则过分单一化,中专要升专科,专科要生本科,本科要升大学,几乎所有教育机构都在努力升格,纷纷向着综合化、大型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从教育机构的设立、学科专业的建设及文凭的颁发,越来越走向整齐划一的单一化,这导致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对教育多样化的渴望,以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脱节。这种单一化的模式势必导致大量学生学非所用、学非所愿,导致社会无法获得所需的多样化人才,使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和用人单位结构性人才荒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应借鉴法国经验,除公办高校之外,积极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机构设立、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学制时间、学生分流、文凭颁发等方面均体现出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在复杂多样中保持规范有序性,以满足广大学子的不同渴望,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打破趋同化定位,向特色定位转变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定位,找准位置,办出特色。事实上,中国各类高校普遍都在追求上层次、上规模,为此宁可放弃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许多高校纷纷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一流大学”,即使不能国际一流,也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或“国内知名,省内先进”,而不是扎扎实实地立足于现有层次和类型,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赢得声誉。这种办学目标定位的趋同化,不利于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化特色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借鉴法国高等教育经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根据其层次、类别和自身的各种具体条件,瞄准社会需求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三)打破象牙塔式办学习惯,向“接地气”转变

高校不能在象牙塔中自成一体,它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以为经济社会服务为目的的。因此,要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学校培养的学生社会用不上,而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又培养不出来的局面,真正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量体裁衣,产教结合,使高等教育切实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地气”。为此,首先要加大对经济社会的调研力度,强化校企联合,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及时对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其次,要完善师资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法国高校中自有教师并不多,大多数是来自企业、社会的兼职教师,他们直接把企业的信息与理念带给学生。即便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必须经常深入企业。而中国高校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一线实践经验,而企业人士也很少被聘为学校教师登台授课,这必然形成校企两张皮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聘请大量优秀的企业和社会人员兼任教师,使之即是工程师又是登台授课的高校教师;同时,高校专职教师也应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这样,整个师资队伍是双师型结构,每位教师也是双师型教师。第三,增强实践实习环节。法国高校尤其是大学校极为重视学生的实践实习,学生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企业,这构成了学校与企业育人的联合体。中国高校应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考查等环节深入改革,确保实践实习的力度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第四,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打造双赢局面。法国在科研方面校企合作非常紧密,高校的课题大多来自企业,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80%来自高校,正是这样紧密的校企对接,使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成果的转化有了充分的保障。而中国高校由于校企脱节,学校的课题得不到企业资金支持,成果转化也往往难以实现,而企业急需突破的难题又不容易找到承接人员。加强科研领域的校企合作,将会在经费、人才、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第五,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校企融合的文化环境。法国高校的学生有大量时间在企业实习,可以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即使在学校中,由于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大量的企业人士到学校任教、讲学,直接把企业文化带到了学校,这样学校自身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一进大学,就能在校企无缝对接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目前,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过于校园化,缺乏企业的文化气息,导致学生走上社会后有很长的一段不适应期和过渡期。

(四)打破封闭式办学模式,向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转变

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反观中国,许多高校国际化意识不强,国际化举措欠缺,这势必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无法游离于国际化这一潮流之外,必须主动去适应它、迎接它、融入它、利用它,在这一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与高水平交流,向高标准对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办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教育。为此,要进一步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打破封闭式模式,强化改革开放,建立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一系列举措,切实推进国际化、开放式办学。如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既强化现有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又积极聘请国外优秀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建立起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招生就业角度推进国际化;通过合作办学、到国外办学等方式推进教学与文凭的国际化;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提升自身实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等。

(五)打破自身拘囿,向协作集群化转变

目前,中国各类高校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互相割裂的局面,缺乏相互协作和资源的整合共享,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全省有100多所高等院校,高校不少,但力量和影响力均不强,不要说在世界,就是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无法令人满意,属于教育大省,却称不上教育强省。各个高校之间缺乏协作,本来各自力量均不强,却又各自为政,自我拘囿,固守自己的“小而全”,单打独斗,缺乏高校之间的有效整合、深度协作和资源共享,这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借鉴法国建立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的作法,以区域相近为原则,整合高校设置,建立若干个高校联合体。这不同于高校之间的简单合并,而是对外称一所大学,对内原有高校之间可保留各自相对的自主权,保留各自的办学特色。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力量整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基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从政府层面整合全省科研力量,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由政府主导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全面接轨和深度合作,瞄准科技前沿和社会需求,制定联合计划,整合研究资源,畅通成果转化,打造高端科研品牌。

(六)打破学校办社会模式,向社会化办学模式转变

在法国,社会力量办学体现得十分充分,全国3 0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属于公办的综合性大学只有80多所,其它的大部分是由社会力量承办,而广受推崇的大学校也多是私立学校,这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办学压力。即使在公立的综合性大学,后勤服务、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等也多由社会提供,学校办学相对简单,一心用在教学科研上。而中国高校却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小而全”的模式使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堪重负。吃、住、行、医等都要管,安全、稳定等都要抓,以有限的权力和能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所以,要打破这种模式,把应由社会力量也能承担的大量教学科研之外的事务交由社会力量承担,省出人、财、物,集中用于教学与科研。同时,从政府层面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放开高等教育办学的诸多限制,吸引大量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灵活多样、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七)破除行政化等诸多弊端,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着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创新性不足,人事制度和职称评聘机制等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要求相脱节等诸多弊端,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早在1998年中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深化高教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民主管理。从宏观层面说,就是规范并理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微观层面即从学校内部来说,就是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其目标是构建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办学自主权缺失、政府定位不准、社会参与不足的弊端。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面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大的改革压力,应积极借鉴他人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思考,勇于探索,逐步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推上一个新高度。

[1]许涛.法国高等教育概述[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3):133-134.

[2]赵翠侠.提升国家软实力: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经验及启示[J].理论月刊,2009,(11):143-146.

[3]张惠,董泽芳.法国高等教育分流模式发展的特点、成效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3,(4):47-51.

[4]高迎爽.从集中到卓越:法国高等教育集群组织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59.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多元化法国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法国(三)
法国(一)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