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类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引用特征

2015-03-26 02:27徐书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学术

■徐书荣 潘 静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岩矿测试》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100037

1 引言

研究成果具有继承性,是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参考文献作为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依据,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是对前人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是编辑审稿、文献检索和论文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参考文献的引用情况统计获得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引文率等文献指标在评价论文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中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是高论文量和低引文量,近年来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篇均引文数)虽有所上升,但与国外科技期刊相比显著偏低。2013年191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数是15.9篇,低于世界篇均引文数,更与SCI期刊篇均引文数差距显著。全面、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对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提高论文的有效信息量及保护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1-2]。地学是中国发展的优势学科,在2009年产出基金论文较多的前10个学科中,地学排名第5,基金论文数占中国全部基金论文比例的5.1%[3]。我国地质学类期刊35种,在234种地学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处于领先水平。本文基于31种地质学类期刊2009-2013年文后参考文献引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地质学类期刊引文的主要特征,可为相关期刊加强引文的内容质量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4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31种地质学类期刊,以2009-2013年的篇均引文数和自引率为依据,结合一些代表性期刊如《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矿床地质》,总结出文后参考文献的现状及其主要特征。这31种期刊2013年的影响因子在0.458-2.012之间,总被引频次为451-6876次,学术质量代表中国地质学类期刊的较高水平。

2009-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篇均引文数平均值见表1,31种地质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篇均引文数、自引率统计见表 2[4-8]。以 2013年为例,191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523,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仅154种,平均总被引频次1180次。中国地学领域的期刊共有234种(包括地理科学类、地质科学类35种和海洋科学类期刊)。31种地质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29,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有13种,平均总被引频次1984次,显示中国地学类期刊具有突出的行业表现和学术地位。

表1 2009-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篇均引文数平均值

3 地质学类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现状和引用特征

3.1 地质学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显著高于中国期刊整体水平

表2数据显示,31种地质学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分布在9.87~71.88篇之间,五年中各期刊的篇均引文数平均值为11.8~64.1篇,总体平均值为32.4篇。

五年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数为12.64~15.9,平均影响因子在0.452~0.523之间徘徊,平均总被引频次为913~1180,这些学术评价指标表明整体学术影响力的增长幅度甚微,2013年与2009年相比,篇均引文数仅仅增加3.26篇。相比之下,地质学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显著高于中国期刊整体水平。

3.2 地质学类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内容质量和引用特征

3.2.1 参考文献的内容质量是地质学类期刊关注的核心

地学属于前沿性基础学科。中国地学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的基础地质及应用基础地质等重大问题,拥有引领世界前沿的重点学科,如勘查地球化学、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深部探测与深部地质、矿床学与成矿体系、同位素地质、地层古生物、地质灾害等[9]。史静等[10]指出在地球科学领域,2007-2011年中国论文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美国、英国、中国和德国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论文质量较高;中国的研究实力和论文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学者在国内发表的地学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表2所统计的31种地质学类期刊,近年来更加注重围绕地学重点学科,学术影响力增长态势明显,这些期刊大多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参考文献质量。参考文献的质量在内容上反映于引用的合理性,格式上反映于著录的规范性。1995年郭爱缨[11]指出大多数地学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信息量齐全,依据国家标准著录规范。显然,文献的标注问题早已不是中国地质学期刊编辑的关注点,而是特别重视参考文献的实质性内容。即在保证文献合理数量的同时,着重提高文献“含金量”:针对具体的研究领域,精确把握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自身开展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佐证获得的结论和个人观点,阐明自身研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总体上这些文献归纳得法,视角独到,增强了论文的可靠性、说服力和权威性。

很多学者已经明确认为,科技期刊不能为减轻编辑审稿工作量、节省论文篇幅而人为限制参考文献的数量,编辑和作者都须增强引文意识,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期刊篇均引文数低的现实问题[1,12]。2013年地质学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高至71.9(见表2《岩石学报》篇均引文数据71.88),平均值为36.0,反映地质学类期刊的编辑和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认识度高。

3.2.2 地质学类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引用特征

评价一篇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准确引用了国内外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强的文献。利用参考文献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判别论文的创新性和理论深度。当前大多数期刊编辑和作者,应该能深刻认识到参考文献质量反映着论文整体学术质量,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引用不当、引用不足、模糊著引、过度他引、不当自引等学术道德缺失的问题[13]。这些虚假的、不真实的引用实际反映在:大量引用与本文研究关系并不密切的文献,引用不必要的或陈旧的文献,仅引用国外文献不引用国内文献,不恰当地引用自己发表的文献,刻意大量引用投稿期刊发表的文献[14]。本文所统计的地质学类期刊,论文同行评议和审核质量比较可靠,引文行为基本上摒弃了各类学术道德缺失的问题,以下总结出文献的来源期刊具有的引用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地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作者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办刊理念的创新。

(1)注重直接引用国内外权威性的核心期刊

某一学科的权威性专家及其科研成果,往往选择在权威性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折射了该学科的

发展层次。作者应善于直接引用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最具代表性的权威性核心期刊[15],阐述的观点、获得的数据、提出的结论才能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信息。直接引用是衡量产出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多数地质学类期刊提出须直接引用国外、国内核心期刊,如《岩矿测试》要求占比达到95%;非核心期刊的比例日趋缩小,偶有非公开发表的资料则以脚注标识。而且对核心期刊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有要求,某些编辑部提出须引用影响因子大于0.6的核心期刊。在文献语种方面,外文文献逐年增长,五年来影响力都处于高位的《岩石学报》、《矿床地质》、《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篇均引文数分别达到64.1、44.6、44.0、40.1(见表2),其中外文文献比例较高。

表2 2009-2013年31种中国主要地质学类期刊篇均引文数和自引率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献标注形式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矿床地质》等期刊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具体说来,《岩石学报》自1985年创刊就开始采用,《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自2000年第1期开始采用,《矿床地质》自2001年开始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标注方法受到了作者的青睐,尤其是对于文献量大的文章修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标注方式的背景下,在引文后面提供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代的信息,方便了读者快速了解同行工作的进展情况。另外,这些代表性的期刊还要求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译成英文,这一步骤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但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被国际数据库收录。例如,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就明确要求,加入该数据的期刊,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求文后的参考文献须采用英文语种,如中文文献必须翻译成英文。无疑,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中国地质》为代表的地质学类期刊的以上做法是与国际期刊接轨的,值得相关期刊采纳,早日作出改变有利于提高国际显示度,只是30余年来在中国期刊界的推广效应仍然很小。

(2)以时效性强的期刊类文献为主

地质学类期刊的引文以期刊类文献为主;专著中众所周知的理论、方法、公式、数据等信息不再作为文献引用。

专著和相关标准规范类文献,其中的概念、定义、原理等已趋成熟,此类常识性内容不宜在论文中照搬,一方面会降低研究工作创新性的显示度,另一方面减损论文新颖性。学术成果发表的真实表现应该是积极促进学术信息和观点的流动,随着时间推移反映相关结论的变化,从而揭示学者间研究模式的变换和学科的发展与消亡。毋庸置疑,期刊文献信息对激发学术研究的活跃性至关重要,因而,引文也应该积极引用时效性强的期刊文献,加快学术成果的流动。

(3)鼓励引用近3-5年的现时文献

地质学类期刊更加鼓励作者引用近3-5年的现时文献;早期文献的比例缩小,其引用原则上是基于学术经典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为支持、佐证或否定某一重要观点不可或缺。《岩石学报》的征稿简则明确说明“作者应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国内同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

随着现代技术的更迭,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此消彼长,尤其是一些前沿性学科,某一学者的结论有可能很快被另一学者颠覆,这就要求作者密切追踪学科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有意识地通过多渠道掌握近几年的文献。

(4)来源期刊的专业性相对集中

本专业文献和交叉学科文献占80%以上,非专业和跨行业文献已经受到限制。编辑和作者很容易判别是否是地学期刊还是非地学期刊。国内外地学期刊名称通常带有地球(earth)、地质(geology)、岩石(rock)、矿物(mineral)等地质体一类的特征词。

以前一些专业的理工科文献有50%不是在本专业期刊,而是分散在相关专业期刊中,如1/3分布在刊名和学科名称相同的期刊,1/3分布在刊名和学科名称有关的期刊,其余1/3则刊载在刊名与学科无关的期刊,这是作者投稿行为的一种自然走向。当然,值得引用的文献并非都是来源于专业和交叉学科期刊。但随着办刊理念的改变,更多期刊的编辑正在积极引导作者引用本领域或相关领域期刊的文献,对于提高论文的关注度、被引证率和扩大学术价值都是有益的。

(5)自引率平均值为0.15,五年降低幅度达到30%

地质学类期刊的他引文献比例提高,自引文献逐年减少。2009、2010、2011、2012、2013年 31种期刊自引率各年度平均值分别为0.19、0.16、0.15、0.14、0.13,五年总平均值为 0.15,2013年比 2009年降幅30%。曾经自引率最高值为0.51(2009年的《岩石学报》),最低值为0.04(2009年和2013年的《高校地质学报》)。部分已经转化为地质学类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这种特征在影响力高的期刊中表现更为明显。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少数主流期刊[16],学者比以往更懂得引证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倾向于引用影响因子高的几种或十几种期刊的文献,以功能来论,确实发挥了学术论证作用,这种“群聚效应”唤起了一种趋同思维。另外,期刊编辑也在主动控制自引率,有效提高了他引率。

自引行为过度,就会冲击学术成果的辐射作用。SCI将自引率大于0.2的期刊划分为“高自引期刊”,近年来针对自引或期刊之间互引过多问题作了严肃处理,在2010、2011、2012年删除了34种、51种和66种期刊。2009年以前,中国科技期刊自引率普遍较高,尽管高被引频次期刊的自引率稍低于中国期刊平均值,但仍然高于国际同类期刊,如果排除期刊自引来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则大多数学科的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排位均会发生显著改变[11,17]。2009年之后,特别是中国重点期刊都清晰地认识到高自引率在文献计量学上并没表现出任何优势,对自引进行了有效控制[18-20]。地质学类期刊在此方面的表现无疑是积极的。

3.3 正确引导作者合理引用文献是学术期刊的责任

居于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参考文献的引用隐含了作者心理、期刊要求等多种复杂行为。朱大明[21]精辟、尖锐地指出文献的引用动机包括学术性动机和非学术性动机,学术性动机与研究课题本身的内容相关,非学术性动机则受作者和期刊的利益驱动。只有强化学术性动机,抑制或杜绝非学术性诱导因素,这种引文才能发挥真正的学术论证作用。

至今某一些期刊仍然在人为地限制参考文献数量,或忽视过多的不合理的引用,这些做法都是不现实的。中国地质学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有目共睹,办刊思想和行为规范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与国外期刊接轨,尤其是近年来坚持引导作者直接引用与研究课题联系密切的文献作为评估论文水平首要的衡量标准,同时考察来源期刊的影响力,这种良性的学术性引用动因彰显了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期刊先进的办刊理念,极大地丰富了论文的学术内容。

4 结语

学者阅读文献已经转变为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取,人年均阅读论文数量已超过270篇,真正所需文献的检索、识别、甄选和确立取决于论文内容,参考文献的质量则决定了论文的有效信息量和学术借鉴作用。科技期刊在不人为约束文献数量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引用的内容质量,是科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是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可信度和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学者在地球科学领域发文前10位期刊的影响因子低于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文前10位期刊的影响因子[10],提高我国地质学类论文的学术质量仍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反映出作者学术研究的层次和期刊办刊水平,中国地质学类期刊倡导作者重视引用真正具有学术引证作用的文献,对于提高论文的内容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性,选择我国31种地质学类期刊引文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启发同行期刊以参考文献为突破点,加强引文的内容质量,提高刊物的先进性;也为作者提示了一种写作思路,有意识地抓住参考文献的着力点和前沿性,提高学术创新水平。

致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床地质》编辑部张琦玲研究员提供了部分数据,并对本文给予了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1]王平.国内外部分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数量的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2):165-168.

[2]国内外部分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数量的对比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5):406-407.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9]徐书荣,潘静.地学科技期刊策划的专题出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46-650.

[10]史静,肖仙桃,王鑫,等.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分析[J].地质学报,2013,87(12):1932-1939.

[11]郭爱缨.地学期刊实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现状与分析[J].编辑学报,1995,7(4):230-233.

[12]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等.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1,13(5):261-263.

[13]郭玲,陈燕.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及其防范[J].编辑学报,2007,19(1):8-10.

[14]朱久法,郑钧正.参考文献引用错误是科技论文的严重缺陷[J].编辑之友,2014(6):79-81.

[15]徐鸿飞,王海燕,缪宏建,等.科技论文中十对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70-272.

[16]任胜利,柴育成,姚玉鹏.地球科学国际主流期刊的引文分析[J].科学通报,2002,47(1):74-79.

[17]张玉华,潘云涛,马峥.科技期刊自引情况的国际对比研究[J].编辑学报,2005,17(1):74-78.

[18]方红玲.2007~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中、日、印、韩四国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60-362.

[19]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我国自引率不同的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学特征的对照研究[J].编辑学报,2011,23(1):8-11.

[20]Campanario JM.Self-cita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An Investment-Benefit-Yield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12):2381-2594.

[21]朱大明.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J].科技导报,2013,31(22):84.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学术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