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梁 策 ◇ 图/城口县巴山镇政府提供
黄溪索桥
午后,陈方燕一家坐在自家门前坝子,和邻居们晒着太阳,聊着家长里短。
7年前,他们无法想象日子会是这样。
那时,这一家人还在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迫于生计,陈方燕走上打工之路,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看看老人和孩子。
好消息在2008年传来。那一年,响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号召,陈方燕带着家人从高山上搬到山脚的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搬进了公路通到家门口的新房里。
“现在好得很哟,公路修到家门口啦。以前想到镇上赶个场,我们老了动作慢,起码要走3个多小时。”家里老人感叹。
政府要打造巴山湖景区,还有一系列鼓励打造农家乐的政策。
陈方燕心动了。拿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款和打工积蓄,一家人在黄溪索桥桥头开起了餐馆,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创业之初,一家人都是忐忑的。
几年下来,生意还算不错,一家人尝到了甜头。“现在收入也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还没得在外打工辛苦,生活开销也小,还能好好照顾家里的老小。”陈方燕感到很满足。
2012年,巴山镇政府启动“大巴山森林人家”旅游项目,陈方燕再次抓住时机。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她成功将自家的餐馆升级为有20个床位的“三星级”农家乐,盖起了四层小洋楼。“六十块钱一晚,包吃住。”当了老板娘的陈方燕,本子里密密麻麻都是游客留下的预订电话号码,“开始热起来了,咨询预订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了。”
旅游旺季,陈方燕的农家乐每天要接待200多名游客,除城口本地和邻县,游客还来自重庆主城甚至西安等地。“一家人种田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毛利有3万元左右。”陈方燕脸上挂着满足。
陈方燕不是个案。在城口,像她一样靠农家乐发家致富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家庭还有很多。巴山湖周边,已发展44家“大巴山森林人家”,今年政府还将继续鼓励农家乐提档升级,争取在年底能够增加到80家。
巴山镇副镇长龚清德说,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一星级和二星级“大巴山森林人家”经营户,申报升级为微型企业,然后按重庆市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给予支持。评定为三星级以上的大巴山森林人家,还将获得财政一次性奖励补助,其中三星级10万元,四星级15万元,五星级20万元。卫生条件、服务态度、基础设施等也量化考评,对达标的农家乐进行资金补助。
或许很多人对巴山湖还比较陌生。巴山湖处于西安-长江三峡-张家界“金三角”旅游线连接点上,是巴山腹地首个原生态湖泊度假区。城口县政府不仅大力鼓励当地居民开办农家乐,更是以打造中国大巴山“心灵牧场·养生天堂”旅游主题形象为主线,大力推进巴山湖旅游开发,将其打造成集游船观光、水上娱乐、生态体验、湿地保护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陈方燕整理农家乐床铺 摄影/梁策
2014年,巴山湖生态景区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
为让更多人知道大巴山,了解巴山湖,城口县政府还专门建立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门户网站,也将这里的32家农家乐信息挂在重庆市各大旅游预订网站,让游客通过网络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地农家资讯。
陈方燕已开始农家乐的下一步打算:向四星级目标迈进。四层小楼对面已堆起了建筑材料,扩建正在进行。“争取把农家乐扩大到40个床位,再升一星,还要增加娱乐活动。”
现在的大巴山,不再是只有三三两两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稀疏村户景象,不再是所谓的“深山老林”。巴山湖景区的建设,让外出打工的人们,有了心灵的落脚处。
留住了青山绿水,也留住了袅袅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