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卿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9)
浅析从全科医师入手破解医联体模式下的社区首诊难题
陈雅卿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9)
社区首诊成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难题,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合格的全科医师的紧缺。解决当前全科医师紧缺的对策在于对当前在岗医师的培训,及通过医生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并带动病人向基层医疗转移,形成社区首诊制度,保障医联体模式的长足发展。
医联体;全科医师;社区首诊
由综合性的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合作,形成功能明确、层级分明、资源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被称作医疗联合体模式。医联体的初衷是通过"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分流病人,引导慢性病、常见病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缓解长期以来三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1]。但是各试点地区实施医联体以来,三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而投入巨额财力的基层医疗机构却门诊稀少,大量医疗资源空置浪费。
医联体之所以被架空,除大众对医联体不够了解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认可。医联体是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两种医疗实体结合形成的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是医联体金字塔底端的重要支撑,失去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是没有意义的,"社区首诊"便成为一句空谈。
基层医疗机构是目前医联体的短板。由于历史积累三级医院的现已形成强大的医疗能力。但对于刚刚起步的基层医疗组织,不论是从人员配备上还是从硬件配套上都还没有准备好。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疗保健的主要执行者。在现阶段,合格的全科医生的是基层医疗机构最紧缺的资源。只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的配备,才能发挥医联体分级诊疗机制中"社区首诊"的重要功能。
与三级医院应对疑难急症不同,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是消化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常见病、慢性病。因此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广泛,业务领域包括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等各个方面。基于社区诊疗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必需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技术技能[3]。但就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状况而言,全科医生数量少、业务水平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科医生的紧缺源于我国全科教育理念的落后。长久以来医学教育体系偏爱对专科医生的培养,认为全科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专业范畴,教育偏见导致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远远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随着医改的深入,我国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短时间内输出的全科医师毕业生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澳大利亚、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水平离国际标准还有一大段差距。合格全科医生的紧缺导致现阶段的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的重任。随着医联机制的推广,大批基层医疗机构网点正在兴建和扩大,对一大波合格的全科医师的渴求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网点发展的燃眉之急。全科医学人才的供不应求成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面临的最窘困的问题。
3.1 在岗培训
为解决现有全科医师的严重短缺问题,对原有的一大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成为当前全科医师培养工作的重点。但原有的基层医务人员又存在着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在一哄而上的在岗教育培训下,若不能在培训质量上严格把关,短期的在岗培训和有限的临床实践将不能达到圆满的全科培养效果。医学工作的性质和责任,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医疗硬件资源的空缺可以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填补,但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充足的资本,还需要充足的时间。就此而言,我国全科医生空白的填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2 医生的合理流动
现阶段,基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之间的悬殊实力,二者之间不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更是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的帮带关系。医联体的合作模式要求三级医院从管理、技术到服务等各个维度对基层医疗给予帮助和支持,将优质医疗资源适度下沉到基层医疗,使基层医疗的整体业务和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医生的流动∶通过下派三级医院的专家主任为基层带来先进的专科技术,可以补充基层医学人才的空缺;基层医疗人员到三级医院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可以强化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培养。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医疗卫生人才的上下流动,为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结构的优化,为基层医疗机构发挥社会效应,提供了充份的保障。医生的合理流动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基层的医疗业务能力,也可以带动病人从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医生是医疗服务的主体与核心,病人总有趋医的心理,患者就医首选技术精湛的医生,医生从三级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流动,可以影响部分患者的就医选择,可以引导患者来基层看病,实现为三级医院分流的目的。
不过,目前医生流动仍然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例如,三级医院医生认为,到基层的流动坐诊只能接触常见病和慢性病,无助于科研的发展与深入,因此对小病门诊的热情明显不足。例如,扶持基层医疗工作的无偿性和政治性让三级医院对推动医联体发展缺乏动力。甚至存在,全科医生所在的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之间存在着利益竞争关系,两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可见,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的合作应遵循市场规律,防止拉郎配,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医联体。
在岗培训只能解决基层医疗人员空缺的燃眉之急,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毕竟不能取代基层全科医生,基层医疗的人才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靠全科医师的引入和培养来解决,只有合格的全科医师的到位才能最终解决"社区首诊"的破局问题,才能使医联体模式有效发挥分级诊疗功用。
[1]蔡江南.医联体缘何不叫座[J].中国社会保障,2011,(9):82-83.
[2]侯建林,柯杨,王维民.我国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1(12):8-10.
[3]高和荣.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在中国为何难以实施[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4,(1):81-89.
R197.323
B
1009-6019(2015)10-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