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森, 孙 凯, 邓汉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技术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电 镀·
低温镀铁层显微组织的分析
杨 森, 孙 凯, 邓汉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技术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为了优化低温镀铁工艺并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镀铁层的表面形貌、断面形貌和微裂纹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 H值较低时,析氢导致镀铁层内产生微裂纹或腐蚀坑;p H值较高时,形成Fe(OH)3并夹杂在镀铁层中,造成镀铁层表面疏松、粗糙。析氢是导致镀铁层表面产生微裂纹的根本原因,镀铁层表面应力加速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当p H值为1.0时,微裂纹较少,镀铁层组织致密,与基体结合较好。
低温镀铁层;表面形貌;断面形貌;微裂纹形貌
无刻蚀低温镀铁工艺被广泛用于机械零部件修复和表面处理[1]。该工艺省略了传统的刻蚀工艺[2],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符合环保要求。若采用不对称交直流电镀工艺[3],可有效增强镀铁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改善镀铁层的质量。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低温镀铁工艺的应用[4-5]和镀铁层的性能[6],对显微组织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分析了低温镀铁层的表面形貌、断面形貌和微裂纹形貌的形态和产生原因。这为今后的镀铁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优化低温镀铁工艺,并能扩大该工艺的工业应用范围。
1.1 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的试样和阳极板材质均为45#钢。镀件为长80 mm、直径10 mm的圆柱试样。两个对称阳极板长100 mm,宽25 mm,厚1 mm。阴阳极面积比约为1∶2。
1.2 镀铁工艺过程及参数
1.2.1 镀件前处理
用0#、2#、4#、6#砂纸依次磨光后,再用抛光机抛光至光亮;用1%的HCl溶液清洗5 min;用80%的Na2CO3溶液碱洗5 min;用蒸馏水清洗。
1.2.2 工艺过程
镀液制备 →镀 前处理 →利用自制不对称交-直流电源进行不对称交直流电镀(对称交流活化10 →min交流过20渡 min镀 →初转直流镀10 m→in全直流镀4 h→)镀后处理(20%的Na2 CO3溶5液浸 泡m →蒸i馏水n清洗 →吹风机干燥 →) 制样、检测
1.2.3 工艺参数
FeCl2·4 H2O 400 g/L,p H值0.5~1.5,温度50℃,电流密度14 A/dm2。
1.3 性能检测
将试样截取10 mm小段后,用0#、2#、4#、6#砂纸将断面打磨平整,并在抛光机上抛光至光亮。用XJL-02型立式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断面无划痕后,用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采用SSX-550型扫描电镜观察并分析镀铁层的表面形貌、断面形貌和微裂纹形貌。
2.1 镀铁层的表面形貌
图1为p H=0.5时所得低温镀铁层的表面形貌。由图1可知:镀铁层表面平整,其上分布着大块平滑、不规则的网状微裂纹,并且存在一些大小不等的腐蚀坑。
图2为优劣镀铁层的表面形貌对比。图2(a)为光滑镀件的表面形貌(p H=1.0)。镀铁层表面存在网状微裂纹,平整、光滑、致密,不存在明显的孔洞、粗糙等现象,无杂质吸附。图2(b)为粗糙镀件的表面形貌(p H=1.5)。镀铁层发黑且极其粗糙,表面凹凸不平,可认为产生桔皮现象,所以几乎看不见网状微裂纹。
镀铁电极反应过程为:
阳极
阴极
在电极反应过程中,阴极镀件表面铁的不断沉积,会使阴极界面附近铁离子的浓度瞬时下降;而阳极板上的铁不断氧化溶解,会使阳极界面附近铁离子的浓度瞬时升高,从而造成两极间的浓度差。因此,溶液中的铁离子除了具有电迁移作用外,还有因离子浓度差所造成的扩散运动,致使电极反应加剧,并不断地进行下去。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阴极除了沉积大量的铁离子外,还产生大量的氢气。大部分氢通过镀液逸出,但有部分氢进入镀层。这些氢在整个析氢量中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对于铁而言却是相当大的。氢以过饱和方式渗入镀层,除了一部分氢溶于铁原子晶格位置外,相当一部分氢则处于微观结构缺陷处,从而导致了图1、2中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图1中存在的腐蚀坑,是由于镀铁过程中伴有氢气析出,部分氢气被金属表面吸附,从而阻碍了铁离子的沉积。当氢气泡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迅速脱离金属表面,而一些小的气泡则有可能被封闭在镀层中,形成小气孔。此外,镀液中的杂质元素也会汇聚在气孔内,产生腐蚀坑。图2中,p H=1.0时所得镀铁层的质量较好。分析图2(b)所示镀铁层产生粗糙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 H值过高,镀液酸度低,造成镀液中存在过量的Fe3+,在施镀过程中形成Fe(OH)3并夹杂在镀铁层中,造成镀铁层质量下降。
由上述分析可知,析氢是镀铁层产生微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适量Fe3+的存在能减少析氢,提高镀铁层的质量。电镀中为了减少析氢,除了适当控制阴极放电电位外,还要控制镀液中Fe3+的质量浓度及析氢量。
2.2 镀铁层的断面形貌
图3为低温镀铁层的断面形貌(p H=1.0)。图3中,镀件右侧为低碳钢基体,左侧为镀铁层。镀铁层厚度均匀、边缘平整光滑,且与基体结合良好。图3(a)为正常腐蚀状态下的断面形貌,基体组织清晰可见。图3(b)经深度腐蚀,基体与镀层分界线不明显,可认为基体与镀层组织连成一片。
镀层厚度均匀、边缘平整光滑、结合强度高,与不对称交流活化工艺有关。低碳钢在室温条件下的相组成是大量的铁素体和少量的渗碳体。在不对称交流活化作用下,由于铁的阳极效率高于阴极效率,导致低碳钢表面Fe2+的离解量略大于沉积量,同时使微观杂质在沉积的瞬间离开表面,即表面处于微融活化状态。由于铁素体的电位较渗碳体的负,因此,铁素体将优先溶解。同时Fe3C也会有少许溶解,因而在此微区内碳的浓度显著下降。当降至α-Fe的平衡浓度时,就会通过晶格的重组形成α-Fe,表现为部分Fe3C片变得不连续。这就为镀层原子延续基体的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适宜的起镀电流作用下,将有大量的电子在瞬间被压入阴极,Fe2+迅速到达基体表面点阵附近,在原子的距离之内放电沉积,与基体形成了结合牢固的金属键,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镀层就覆盖了整个基体[7]。由上述分析可知,通过正确选用镀铁工艺规范,使镀铁层与基体金属有更多机会形成金属键,可提高镀铁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
图4为不同倍数下观察到的镀铁层的断面形貌(p H=1.0)。
由图4(a)可知:镀铁层分为形貌不同的两层,靠近基体的那层为较细小的柱状晶区(即所谓的软镀层),对基体和坚硬镀铁层的连接起到过渡作用,避免镀铁层和基体直接连接产生过大的应力。随着向外表面延伸,柱状晶区消失,过渡到晶粒非常细小的细晶区,两者的分界线明显。图4(b)显示的镀铁层显微组织的重要特征是晶粒极为细小。由于金属镀层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外加电场作用下的结晶过程,镀层组织形貌主要取决于电结晶过程中的生长方式。由于不对称交流镀时采用的电流密度低,外加电场的影响较弱,离子迁移速率也较小,形核驱动力不足以独立成核,镀层结晶时主要依附于基体表面晶粒,沿着电场的方向生长,发生所谓的“垂直长大”[8],从而形成柱状晶粒组织。而在正常直流镀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离子迁移速率和镀铁层的结晶驱动力均增大,这些因素都将使镀铁层晶粒变细。当电流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晶粒由于晶核的迅速形成和长大而相互接触,无法再保持原先的柱状形态,而是形成晶粒非常细小的细晶区[9]。
2.3 镀铁层的微裂纹形貌
图5为不同倍数下观察到的镀铁层内的微裂纹形貌。在低温镀铁层的断面中,存在垂直于基体的线条状微裂纹,这些微裂纹一般长约10μm。析氢和镀层内存在内应力导致微裂纹的产生。
金属内部存在缺陷,提供了潜在的微裂纹源。在应力作用下,这些微观缺陷的前沿形成了三向应力区,诱使氢向该处扩散并聚集。这种现象可用氢的应力扩散理论来解释,如图6所示。镀层在内应力的作用下,在微裂纹敏感部位形成应力集中的三向应力区,氢就极力向这个区域扩散,应力也随之提高。当此部位氢的浓度达到临界值时,就会发生开裂和相应的扩展,氢又不断向新的三向应力区扩散,达到临界浓度时又发生了新的微裂纹扩展。这种过程可周而复始地进行,直至成为宏观裂纹。该过程的进展由氢的含量、逸出速率和内部的能量状态等而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析氢是镀层内产生微裂纹的根本原因,而镀层表面应力又加速了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所以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析氢量可明显改善镀铁层的质量。
控制析氢量就是控制p H值。图7为不同p H值下所得镀铁层内的微裂纹比较。当p H值为0.5时,微裂纹细而密,基体、软镀层和镀铁层之间衔接紧密,结合较好。但当p H值低于0.5时,镀液中游离酸的含量过高,析氢量大,微裂纹过多。严重析氢还将导致镀铁层早期粗糙、镀厚能力下降,在镀铁层与基体交界处能看到分层现象。当p H值为1.0时,镀铁层本身非常致密,微裂纹明显变得粗大,且分布稀疏,镀铁层与基体的界面处无任何孔洞及明显的分界线,证明镀铁层与基体结合牢固。当p H值为1.5时,微裂纹粗大,且分布更加稀疏,甚至有粗大微裂纹延伸至镀层表面,但镀铁层与基体依然结合紧密。这是由于在阴极附近区域H+缺乏,导致生成Fe(OH)3并夹杂在镀铁层中,造成镀铁层脆性增大,微裂纹粗大且相对稀疏。若p H值继续升高,将会造成镀铁层结合强度降低,严重时能在镀铁层与基体交界处看到分层现象。通过图7(a)、7(c)、7(e)可以看出,当p H值为1.0时,镀铁层的组织结构较致密。
(1)p H值较低时,析氢导致镀铁层内产生微裂纹或腐蚀坑;p H值较高时,形成Fe(OH)3并夹杂在镀铁层中,造成镀铁层表面疏松、粗糙。离子浓度差使反应不断进行下去,氢以过饱和方式渗入镀铁层,导致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2)无刻蚀镀铁的不对称交流活化,使基体表面处于微融活化状态,镀铁层与基体形成金属键,使两者间的结合强度增大;离子迁移速率增大和镀铁层结晶驱动力增大,使晶粒变细。
(3)析氢是导致镀铁层表面产生微裂纹的根本原因,而镀铁层表面应力又加速了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当p H值为1.0时,微裂纹较少,镀铁层组织致密,与基体结合较好。
[1] 孙凯,杨森,安宁.低温镀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镀与环保,2011,31(5):1-3.
[2] 姚能富.镀铁的研究[J].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4,14(4):125-127.
[3] 杨森,刘吉,李艳丽,等.稀土铈对低温镀铁层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3,46(3):25-26.
[4] 张亚萍.低温镀铁工艺在大型设备修复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1):30-31.
[5] HU X.Crankshaft restoration by iron plating[J].Metal Finishing,1997(7):98-100.
[6] 杨森.低温镀铁液中Al2O3含量对镀层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0,43(8):63-64.
[7] 扈心坦,李希贺.无刻蚀镀铁层结合强度的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6,32(4):17-19.
[8] 石德珂.材料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 刘洪涛,顾卡丽,李健,等.低温镀铁层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J].材料保护,2004,37(6):7-8.
Analysis on Micro-structure of Low-temperature Iron Plating Coatings
YANG Sen, SUN Kai, DENG Han-zhong
(Mining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Liaon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uludao 125105,China)
In order to optimize low-temperature iron plating technology and then carry out indepth theoretical study,the surface morphology,fra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micro-crack morphology of iron plating coating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gen evolution lead to the appearance of micro-cracks or corrosion pits at lower p H value,while Fe(OH)3formation and mingled in iron plating coatings at higher p H value resulting in loose and rough surface morphology.Hydrogen evolution is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appearance of micro-cracks in iron plating coatings.Moreover,surface stress accelerated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micro-cracks.When p H value is 1.0,the obtained iron plating coatings featuring less micro-cracks and compact structure,and was combined closely with the substrate.
low-temperature iron plating coating;surface morphology;fracture surface morphology;micro-crack morphology
TQ 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742(2015)06-0001-04
201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