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妇产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痛经指在经期及经行前后出现下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冰冷,甚至昏厥,而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1]。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女性。西医止痛、解痉、镇静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应用激素制剂虽能完全止痛,但不易被患者接受,且有一定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历史悠久且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
祖国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之说。清·傅青主认为"经水出诸肾",认为肾阴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肾阳则有舒发肝气、温煦胞宫的功能,是月经正常排泄的功能支持者,而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与月经直接有关,它促使冲任血海的旺盛与通达,在月经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李光荣主任医师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肾虚气滞血瘀型痛经痛经颇见成效。李光荣主任医师认为女子体阴,以肝为先天,易于怫郁,再者现代女性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压力颇大,更易致肝气郁结,气郁不舒,枢机不利,血行失畅,以致气滞血瘀,瘀阻胞宫冲任,经行不利而致痛经。而不当的情感冲突亦可使子宫峡部张力增加,而引起痛经[2]。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故补肾益精与调肝养血要同时并举。病案举例
张某,女,22 岁,无生育要求,于2014 年5 月8 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8 + 年,婚育史:14 岁初潮,5 -6/28 -30 天,量中,色黯红,夹血块,伴下腹胀痛伴隐痛,喜按,腰酸,乳胀,偶有恶心、呕吐。LMP:2014 年4 月16日,5 天干净,现周期23 天,诉近两日乳房胀痛,性情急躁易怒,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舌下静脉瘀紫,脉弦涩。中医诊断:痛经(肾虚气滞血瘀)。治以补肾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方用六味合金铃四逆失笑散加减:熟地黄15g,淮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0g,牡丹皮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炒枳壳10g,蒲黄10g,五灵脂10g,甘草6g。5 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约100ml。并嘱患者下次经前一周复诊。二诊:2014 年6 月7 日,病史同前,诉服药后无不适,疼痛较前有所缓解,LMP:2014/05/14,量色质同前,仍乳胀,易怒,纳眠可,二便调,舌稍红,苔薄黄,脉弦。诊治同前,继服上方加制香附10g,广木香10g。5 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约100ml。并嘱下次经前一周复诊。三诊:2014 年7 月4 号,病史同前,诉服药后无不适,疼痛较前有明显缓解,可忍受,LMP:2014 年6 月13 日,量中,色暗红,少血块,无乳胀、腰酸,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治同期,继服上方加益母草15g。5 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约100ml。嘱患者如服药后经期无腹痛,乳胀,腰酸等不适则无需复诊,如有不适即诊。讨论
本病属于属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古代医家对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张氏医通》所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通则重"。《傅青主女科》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疏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妇人有少腹痛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夫经水者,乃天一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指出肝郁、肾虚是痛经的病因。如《沈氏女科辑笺正》:"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经脉不疏。"认为痛经是气滞,经络不通为由。故治疗原则以补肾疏肝为主,方用六味地黄滋阴补肾,合金铃四逆失笑疏肝理气共同治疗肾虚气滞血瘀型痛经。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348.
[2] 吴燕.痛经[A].见: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17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