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
“孝”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孝道在以传统家族和家庭为核心的社会中,千百年来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塑造功能。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开始衰微,再加上西方伦理观的渗入,使得孝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入手来弘扬孝道文化,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长辈的意识和品行,这是值得倡导的。
然而,时移世易,特别是在当前传统伦理观衰微、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不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化总是跟不上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也就是说,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很多时候是滞后的。这就是虽然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明显落后甚至让人可笑,可依然被采用,或者还大行其道的原因。
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一起跪拜父母长辈,以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孝心的教育方式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之一。这种讲排场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是形式主义,但实质上它是教育管理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反映,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达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然而,最为重要的还不仅如此,由于时代的不同,关于孝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培养孝心的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而且,在信息社会,在国际国内人员交往和流通日益频繁的今天,教育更应是开放性的、有针对性和富有个性的,不能再用过去工厂生产产品那种流水线的形式来进行,工厂流水线的教育形式在工业化时代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高效、经济的显著特征,然而,在今天信息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时代,在人的意识、价值观等精神观念的培养上,一切试图高效、规模化的教育方式是无用的、徒劳的,甚至是可笑的。
总之,集体跪拜等讲排场、求高效的教育方式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这种追求轰动效应、具宣传倾向的教育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务实求真,紧跟时代步伐,研究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用更加有针对性、更易让教育对象接受、更加有效果的方式进行包括孝心教育等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值得教育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