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教研是教师生存常态的一种展示,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在现实中,备课、听课、评课、示范课,沙龙、会诊、座谈、评比,各种教研样式琳琅满目,但常常是热热闹闹开展,教师收获到的却十分稀少。
如何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是教研部门一直探索的问题。近来,南丰县在中小学开展“聚焦课堂,有效教研”专题活动,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把教研活动指向课堂教学。为此,本刊围绕“有效教研”在南丰县教育局举办一次小型沙龙活动,编者择取了部分研讨内容刊发,以期对广大教研工作者和教师有所裨益。
一条指向鲜明的行为教研之路
过福堂
教研是否有效,检验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研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标。如果让课堂教学收获甚微,即使教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研究。因此,近年来,笔者尝试建立一种“聚焦课堂,有效教研”的教研机制,其教研指向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
学校和教师是教研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教研的关键所在。抓住了学校、教师和课堂,就抓住了问题的重点。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研究,这样的教研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情境,解决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显然是教研的功能狭隘化了。因此,只有把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所处地域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作为教研背景,要在系列问题中寻找到教学规律,或在解决教学问题中提炼共性内容。这就是说,要从课堂教学问题出发,总结、提炼,然后推广,又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样的教研才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样的教研才能推动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正是基于向教研活动要效果、效率和效益,“聚焦课堂,有效教研”如果落脚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为课堂教学而研究,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研究。那么,“聚焦课堂,有效教研”有什么实现途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种方式入手。
1.以同课异构和同课重构为重点的集体备课。具体说就是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倡导区域内、学校间、教研组(备课组)里多层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要实现集体备课的有效,必须注重集体备课的操作过程。提倡以同课异构和同课重构为重点开展集体备课,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对教师同课重构提出具体要求,例如,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有个人独特见解,符合自己教学实际,形成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性整合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伴互助下的共同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以改进教学实践为指向的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聚焦课堂的教研方式之一,是了解教学情境,促进听、评课者与授课者有效互动的一种形式。这种听课、评课要以公开课教研活动为主体,应做到常态化。根据新课程特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听课、评课,这就要求公开课贴近日常教学,而不是掩饰瑕疵的表演课。与此同时,要求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观察课堂,收集信息,与授课者及听课群体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增强评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听课、评课的过程,也是听课者与授课者互动的过程,通过交流研讨,甚至课例比照,互补相长,实现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整体目标的达成。必要的时候,可就某个周期教学进行听课、评课,这样可以涵盖教学的各环节,比如训练等环节。有的时候,教学的整体效果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显现的。
3.以课堂教学叙事为导向的个体反思研究。这种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或叙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教学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记叙教学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故事。其实质是反思、提炼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剖析、反思、借鉴、启迪和提升的效果。学校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经常反思,想方设法把脉教学症结,创设反思的平台,以随笔、手记、案例、实录等方式表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事件,常年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札记、课堂教学随笔等案例征集评选和展示活动。这种集体的分享,不仅让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更是一种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4.以互动交流为特征的教学沙龙。紧张繁忙的课堂教学之余,分门别类组织一些教师,围坐一圈,确定一个话题,促膝交谈。自由自在地谈论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观点、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以上四种教研方式当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交叉、配套、系统地开展,教研活动才能收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此外,教研活动作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通常希望教研机制能够长效化。那么,“聚焦课堂,有效教研”如何实现长效化?笔者认为,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培育与其相适应的教研文化。“聚焦课堂,有效教研”的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形成于机制,又需要机制做保障。要不断拓展行政保障、名师保障、资源保障和激励保障的空间。积极培育和发现经验、典型,及时表彰先进,大力总结、推广先进学科教研和学校教科研工作,不断激发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断强化“聚焦课堂,有效教研”的理念和制度保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研室)
上次经历何尝不是下次的财富
南丰县教研室
近年来,南丰县中小学聚焦课堂,探索教研工作的有效方式,开展了多项活动。其中,以教学叙事为主要形式的同课重构活动,成为该县教研工作的一大特色。
教学叙事形式的同课重构,实际上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反思相结合的综合性教研活动。具体步骤为:组织听课教师观摩,先由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教学能手同时上一节观摩课;再分别以观摩课的授课教师为导引,由听课教师进行60分钟左右的同课重构的个人教学叙事,谈经历,谈启示;最后由主持人(教学骨干代表)在过程性点评的基础上,作教学叙事专题活动总结性发言。这类教学叙事形式的同课重构,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反复经历、现象反复呈现、问题反复思考的过程,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同课重构以课例和专题为研究载体,以集体交流和研讨为平台,以实践、反思和重构为形式,以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目的。同课重构在教师集体研修的基础上,对已上过的同一篇课文进行再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其流程为:个体备课、上课——集体研修、探讨——个体反思、备课——二次上课——再次集体研修、总结。
在一次抚州市教研工作会上,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现场展示了一次教学叙事形式的同课重构教研活动,引起很大反响。其具体做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指定一个教学内容,用彰显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然后进行备课组内讨论,强调“理性分析、个性加减”。第二,在组内讨论通过后,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听课教师找执教者的“发展点”,要求做到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建议点;同时,还要求听课教师带着目的、问题研讨: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何演绎?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落实?相同的教学环节如何处理更合理?第三,教学展示结束后,备课组集体反思。先由执教者说课,再指定教师做中心发言,其他备课组成为围绕同一内容不同构建并交流;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措施,由专家点评;然后由执教者写出课例反思,要求做到结合实际、有思考价值。最后,执教者根据讨论的建议,对教学内容重新构思,再进行一次教学实践。截止到目前,该校的同课重构集体备课活动已发展成了多种类型:按内容主题分,有新课导入设计、教学片断(教学重点 难点的突破)、教学流程设计、课堂板书、课后作业的同课重构;按人员组合分,有过关课同课重构、师徒同课重构、备课组同课重构、教研组同课重构。
动态教研,生成性听课
王治华 刘 勇
传统的听课活动往往是静态化、程式化的,基本上在评完课就结束了,评课内容仅停留在理论、理念上。基于“聚焦课堂,有效教研”的思路,笔者所在学校推出了“动态教研,生成性听课”的教研模式,重在“动态”和“生成”,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问题。
首先,在备课环节,要求备课组进行教研活动时,先确立一名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并为其配备一名中心指导教师(多为学校骨干教师、名师)。授课教师将要上的内容先备课,并把教案分发备课组每位教师进行讨论,指导教师整合备课组成员意见,提出教案修改方案,或者针对授课内容另行设计新的备课方案供授课教师参考。授课教师吸收教案修改方案后再对自己所备课进行思考、修改,并将修改后教案上报指导教师认可。
其次,在评课环节,要求指导教师作为中心发言人,整合全体备课组教师的意见,对授课教师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等方面的设计做一次解读,分析其中问题的原因。与此同时,归纳出授课教师的教学个性,挖掘其闪光点,对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到之处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在评完课后,针对授课教师上课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指导教师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课时示范教学,让授课教师在对比中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课。指导教师的示范课主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还未突破的重难点进行示范、讲解和总结;授课教师则着重领略指导教师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教学思想,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学会如何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就是要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功效。
以史铁生《我与地坛》为例。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动态教研,生成性听课”活动。A老师为授课教师,B老师为指导教师。A老师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讲授“我”与“地坛”的关联,从“我”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地坛的过去与现状、地坛所蕴含的生命特质及对我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讲解;第二课时重点讲授“我”与“母亲”的关系,从残疾后“我”给母亲带来的伤害及母亲如何理解、疼爱“我”,“我”从母亲身上感悟到什么等方面进行讲述。指导教师肯定了A老师对课文的理解,鉴于该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建议用一个课时完成,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起来处理,使整个文章更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将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引导为主。在授课过程中,A老师采纳了指导教师的建议,但在授课节奏上掌握不稳,在引导学生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既定方案告诉学生。指导教师在评课后为A老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让A老师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这堂示范课,A老师体会到要如何处理课文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说,“动态教研,生成性听课”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听评课,而是将备课、授课(听课)、评课、示范课融为一体。(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第一中学)
观摩课的可行性导向
张 华
每所学校都会进行观摩课的教研活动,通常学校都会把观摩课作为全校新课改教学的范本,作为新课改理念的解析和传播。然而在现实中,观摩课往往被认为是做秀课和表演课,给人虚假的感觉。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学校许多听评课常态教研活动,并就怎样增强观摩课功效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是观摩课的选择。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听课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平时的推门听课,二是每周一次的青年教师试航课,三是每学期一个月的名师示范课,四是学校间的交流课。除推门听课带有随机性外,其他几种课均有一定的预设性,属于观摩活动的公开课,特别是名师示范课,观摩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是选择解决教学中突出问题、对听课教师有启发的课。这需要学校在开学初收集相关信息,梳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交执教教师作选课参考。二是选择尽管是预设性的却又是常态性的课。这类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要有真实的缺陷感,这样才会让听课教师感觉贴近实际。三是选择有效果的课。这个效果是指对大多数学生有明显效果,而不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课堂。
其次是听课中关注的重点。一是渗透与强化结合。过去的教学,只重灌输,不重渗透显然是不对的,但忽略强化教学也是有问题的。渗透式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而轻松,理解通透而持久,但这也存在学习周期较长,学生领悟差异大。有了学习体验和领悟做基础,及时进行强化巩固,其效果才更佳。因此,渗透与强化的结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把握两者结合的“度”,这个值得听课者重点关注。
二是课堂提问与师生交流。这可以看出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有些观摩课总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乍看起来,教学很顺利,其实是让小部分学生牵着大部分学生的鼻子走,总体上还是被动学习。其实,有时在课堂交流中,不妨让学生答不出来,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学习难点,不失为一种教学机智。比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答问之前,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再派代表回答。这是合作学习的运用。又如,在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学生点评,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
三是反馈矫正。观摩课的预设性太强,反馈矫正成了一个薄弱环节。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经历实践——反馈——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因此,听课时,要多关注到以下几点:关注教学过程中反馈的设计,看其是否选准反馈的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关注教师是否指导学生参与反馈矫正,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质疑,勇于暴露自己学习理解不透或没理解的问题;关注教师是否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掌控理想的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最后是课后的交流、反思和推介。观摩教学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其过程涉及选课、听课、评课三个阶段。评课首先是交流的过程,把握的是零距离和生成性的原则。就是说不是单向的评课,要有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是所有教师对照自己教学实际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交流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过程,比如就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比照和分析,看看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能相互学习、借鉴和改进。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课,再派出去进行校际交流展示,或以微课的形式在网络名师工作室推介。(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桔都小学)
给力的课堂观察
吴美华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教研组必须根据教研主题,在开课前确定课堂观察点,建立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分六个年级六个维度派任务。每次开课前,听课教师除对教材要有所了解和研究,知道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选择好观察点。
表中的“视角”“观察点”是对课堂观察的二级和三级结构指标。“视角”呈现了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 “观察点”,并以列举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在听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带着任务听课,耳听双方,眼观全班,仔细地观察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课堂发生的一切,积极地思考每一个观察点的相关问题。教研组在课中观察后立即举行研讨活动:首先,授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围绕课堂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策略有效性、是否偏离自己的教案等问题进行回顾;其次,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最后,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此外,教研组还要商讨跟进观察的方案。
基于课堂观察基础上的合作教研活动,形成了三步走:课前定主题→课堂细观察→课后常反思。开课前就确定教研主题,做到有的放矢。围绕主题选择教材,协作备课,同伴互助,系统反思,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诊断课堂,为执教者开出处方以改进今后的教学,教师们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桔都小学)
责任编辑 刘 林
E-mail:2860292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