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创新因素,多角度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学生读书,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借助教材内容,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促使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具体做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抓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课题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是思维的窗口。因此,在教学时要适时抓住每一篇课文的题眼质疑,因为题眼往往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时,笔者问学生:“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有的学生说:“壮士是什么意思?”有的说;“为什么把五位战士称作五壮士呢?”这样不仅调动起学生的探求欲,而且很快进入文章的重点部分,寻求答案。
2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质疑
抓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重点词句往往体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有一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句子。笔者配上自己
的神情、动作,诱导启发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特点,体会到了的老舍先生准确、贴切的用词功力。
3从文章的结构上引导学生质疑
文章的结构安排往往是为主题服务的,对课文结构进行质疑、解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之门。在教完《争吵》这一课后,笔者问学生:“如果这篇课文让你写,你会怎么写?”学生纷纷说:“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先写争吵的原因,再写怎样争吵,最后写争吵的结果—和好。”笔者接着问:“把你的文章与课文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课文多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必要写,简直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喝彩的同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为了突出课文主题,使读者深受教育,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上述几点外教师还可从课文语句的表达方式上,从课文的前后联系上,从人物描写的细节上,从文章的空白处,从插图中,引导学生质疑,使课堂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阵地,让课堂充斥着主动探索知识的活力。
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多写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处处隐含着想象的因素,只要每个教师做个有心人,多创设机会,学生就能通过想象给文章注入鲜活的灵魂。
1抒情性的写景文章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展现文章的写景画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而且培养了想象能力。比如《刘家峡水电站》第三自然段描写人工湖的美,教学时可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2根据插图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引导学生想象
比如,《丰碑》这一课,在教学时,先出示插图,然后引学生根据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想象他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3改编故事或续编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启发鼓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或把文章的故事情节加以改编,或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进行续编故事,所有这些,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表达情意的言语艺术,不同的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不同,会读出不同的感情效果。老师在指导课文朗读时,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感情,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笔者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应重读,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说:“‘大和‘全应重读,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而伽利略敢于怀疑他,就很了不起。”这个环节的练习,不仅激起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探索的兴趣,而且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课文的深义。
此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今后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中学(73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