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来运(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为民社区服务中心(原修武县公费医院)河南 修武 454350)
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赵来运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为民社区服务中心(原修武县公费医院)河南修武454350)
摘要目的:探究研讨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办法。方法:选择自2009年~2014年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38例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其中2例采取了手术治疗办法,另外36例选取了非手术疗法,对所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分析。结果:38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通过小肠减压及其稳定内环境等一些治疗手段之后,全部患儿均得以康复。结论: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出现在术后4~7d,临床表现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有其独特性。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多为小肠无菌性炎症造成普遍或局部肠粘连而形成的,大部分选取保守疗法而最终治愈。
关键词术后;小儿;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诊治
婴幼儿通常在实施手术后不久极易出现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其表现出典型肠梗阻特征,却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婴幼儿术后会出现该情况多是由于其腹部或者腹腔内实施手术以后导致肠壁水肿或渗出,进而促使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生。尽管该类情况在临床中并非少见,但若是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便极易造成肠瘘等一些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故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2014年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38例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对其全部临床资料实施回顾分析,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措施。现把情况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9年1月~2014年9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38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包括男20例,女18例;年龄0. 5~9岁,平均年龄( 4. 9±0. 8)岁。全部患者通过检查均存在明显的腹胀与无法排气排便情况。38例患者中,26例表现出腹部疼痛,9例阵发性腹部疼痛,21例存在呕吐情况,32例表现为腹部压痛。给予患者腹部X线检查,所有患儿均存在小肠肠腔扩张及其肠内积气积液现象。其中21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肠壁增厚及成团,37例经B超检查发现积气情况显著,此外5例患者腹部还伴有些许积液。通过诊断,本院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分别选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2例实施了手术疗法,36例选取了保守治疗办法。
1.2方法
38例患者中,2例实施了手术治疗,36例实施了保守治疗办法。其中实施手术治疗的具体内容如下: ( 1)给予患者肠胃减压,以减轻其腹胀情况,同时可降低肠腔内内毒素吸入与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故其需严禁饮水或进食。( 2)采取一定的措施,用来保持酸碱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3)尽量缓解或避免发生肠壁水肿情况,进而实现对消化液分泌的抑制效果。( 4)给予患者生长激素,可以有效显著的减少胰液、胆肠里面的炎性渗出情况,同时可以有效明显的吸收水和电解质,从而确保肠管内的血液循环得到维持,进一步减轻或缓解炎症状况,以促使患者腹痛腹胀现象出现一定的好转。( 5)为患者注射地塞米松,每次0. 25mg,每隔10h左右实施一次注射,为期7d。( 6)除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外,还要给予其些许的红霉素,这样既可以达到抗炎的效果,又有助于肠胃的蠕动。( 7)给予患者静脉注入普鲁卡因,以促使患者肠道中的血液循环处于正常状态,确保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其还有镇痛的效果,以减轻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8)兼用中药疗法,即给予复发大承气汤至其胃管,用来促使肠道功能的恢复。( 9)选取辅助疗法,如理疗、灌肠等一些列治疗方法[1]。
通过观察发现,38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于术后4~7d之内发生了炎症性肠梗阻;全部患者通过小肠减压和稳定内环境等一些保守治疗办法后,均收到了较佳的临床疗效,其中25例患者于2~6d之内得以康复,10例患者于7~10d之内得到康复,其余3例患者于10d以后得以康复痊愈; 36例选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腹腔内出现了严重粘连,甚至小肠的水肿粘连成团,进而导致分离困难,因此应用保守疗法实施治疗,最后也得以康复。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属于十分常见的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2]。有研究表明,在全部术后肠梗阻患者里面,早期肠梗阻约占到其中的20%[3]。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小肠无菌性炎症导致普遍或局部肠粘连而形成的等等。除此之外,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创伤过度或肠壁暴露时间过长等情况也可能造成肠壁发生炎性渗出,其中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有手术过程较长的肠道手术和腹部急诊手术,尤其是阑尾穿孔手术。这一系列的手术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均可能造成病患腹腔之内被污染,创伤面较大,炎性渗出,进而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不过也有可能和手术时实施麻醉的效果欠佳存在关联。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8例患者中36例选取了保守疗法,效果良好,安全隐患少。因此,对于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而言,应用的治疗方法多偏向于保守疗法,其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患儿的腹腔内存在较多炎症情况而造成肠梗阻,且出现绞窄的情况偏少,通过手术疗法则难以把粘连分离,若非要强硬分离极易损伤肠壁,甚至引发多发性肠瘘现象。其实临床中仅有极少的小儿患者因为肠套叠等一些机械性的因素引发疾病而不得不实施手术来治疗的。总而言之,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出现在术后4~7d,临床表现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有其独特性,其多为小肠无菌性炎症造成普遍或局部肠粘连而形成,大部分选取保守疗法而最终治愈,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孔白泉,张勇.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8( 2) :46-47.
[2]纪建松,邵初晓,王祖飞,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 45) :3214-3216.
[3]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8( 7) :387-388.
【中图分类号】R726.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07-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