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亭(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教师要做什么
郑翠亭
(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 张掖734000)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如何应对,是当前热议的话题。只有应时而上,做理念上的“转变者”、学习上的“引领者”、行动上的“研究者”、教学上的“设计者”、实践上的“反思者”,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发展教育现代化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高度重视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学更个性化、教育更均衡化、管理更精细化、决策更科学化。具体到学校课堂教学,“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促进教学活动更具有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的特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如何才能不被互联网技术淘汰,如何才能使传统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既是重大机遇更是重大挑战。
“互联网+教育”为高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遇和新挑战: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教师备课完全可以扔掉纸质教案,完全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积累一些纸质素材,备课所需的材料通过网络查找,既方便又快捷。譬如“百度文库”、“学科网”就是教师备课的宝藏,利用网络强大的积聚效应,下载分享优秀的教案、课件及备课心得,相当于和全国的优秀教师坐在一起备课,效率自然是以前传统备课方式难以企及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如最简单的PPT技术,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可以师生互动,比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效率提高好几倍,现在又有一些最新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等,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方式的根本性的变革,甚至有人预言互联网必将带来教育的根本性革命。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建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推进高中教育教学。
“互联网+教育”使教师将面对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时时充电,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求。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因为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的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现实,同时为教师开启终身学习的大门。
“互联网+”被很多人称为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因为它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可谓是“革命性”的。所以“互联网+”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肯定会造成冲击,教师怎样接受、消化“互联网+教育”,是每一个教育人值得思考问题。过去的教育是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群学生,“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客户端+一张网+很多学生+无限学校+“任你挑”,这样的冲击极大地释放着生产力,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传统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从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需要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许多教师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甚至是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这就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互联网+教育”的舞台上。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互动对话的观念、反思探究的观念,要把课堂上出现的与教学设计不一致的情况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随时准备根据“互联网+教育”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既做实践者,又做设计者和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015年5月,在青岛举行的2015年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都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开始变得复杂。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呢?“互联网+教育”需要资源足、带宽够,而当这些物质条件具备之后,还需要一批会用的人。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和节奏。而“互联网+教育”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使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视频传至网上,学习者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由学习者自己掌控,他们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按自己的步骤学习”。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发生了。从教师角度出发,谁都希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具体的教学或者活动中,顺带“搞定”知识点,那当然是最理想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郭文革说:“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而教学活动的设计依赖于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教师不单是讲课,要变身设计师。”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形成规律性认识。当前“互联网+教育”给传统课堂带来很大冲击,甚至颠覆很多传统教学理念,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反思。而“互联网+”充其量是一种教育技术手段,技术永远都是人操作的,但反思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既有数理化等实际方法的教学,又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换句话说,既有“术”的教育又有“道”的教育。“术”的教育,如数理化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解决,通过微课堂的形式,就能够把该知识点讲解得很清楚,但是“道”的教育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呢?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如果仅仅通过互联网,如何解决?而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术”上,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孩子,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必须进行“道”的教育,上升到思想、理念、文化层面,特别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操守,这样才能实现“教人之术”与“育人之道”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要立足实践,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一定要“做”起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积极面对,进一步认识互联网信息技术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虽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是在实践中,“互联网+课堂”已经显示出来极大的优越性,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在学习上、在教育上真正引起根本性变革。只要教师审时度势,积极学习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积极和聪慧的态度应对新时代,教师就可以应时而上,发展自我,成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马晓龙.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
[2]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3]王晓波.创新时代——面向“互联网+”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4]丁丽.“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发展的行与思[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