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3 22:28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核心

路 强

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征服力与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亦当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思想与理论论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之中,并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肩负起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体系反映的实乃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宗旨,将之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域之下,其必然对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亦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任何时代与任何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天然具有着内在的价值论承诺,而此价值论承诺未必直接表达为显在的价值诉求,可能以间接的方式隐藏在其直接表达的某种教育目的之下。也就是说,在理论表达的直接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只是表达为某种属人的具体目的,而不是直接表达为某种价值诉求,但在这种具体的目的表达背后,在问题的本质层面上,这种目的表达实内含着某种具体的价值诉求,而这种价值诉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生命诉求,而人最根本的生命诉求就是实现生命的安顿,即如何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必须从“以人为本”的维度出发,从人性的根本需求去理解,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诉求与表象层面上。

在我国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之下,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直接表达的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个体之人思想品德的要求,而其内含的价值论承诺则是个体之人只有使自己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才能使自己在此社会生活或阶级群体中生存,才能实现个体生命之安顿,实现个体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这是从人的社会存在性角度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但仍可从中解读出属于人的生命安顿层面的根本价值诉求。故无论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定义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否定其中内含着某种价值论承诺,都代言着主体之人的某种价值诉求。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亦无法真正获得教育的成功。但这种隐含的价值诉求因其缺少明晰性而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普世性理解与传播,故受教育者更多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想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如此思想道德要求的内在依据何在,从而陷入盲从与被迫的被动性之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缺失,信服力降低等问题。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将隐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在价值诉求明示出来,直接告诉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而这些核心价值观无不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真正为实现生命的安顿,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给出的价值诉求,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宗旨彰显出来,获得思想的征服力,亦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论合法性。因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内含着自己的价值论承诺,那么其承诺什么样的价值,给出什么样的价值诉求就成为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与是非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明确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思想特质与精神高度,标示出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价值定位,从而给中国人以明确的人生价值坐标与生命指引,指导当代中国人如何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实现自我的生命安顿。

故社会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生命意义与文化意义更加超越于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之上。因为不同的价值诉求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性质与宗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所承诺的价值追求本质不同,社会主义的价值宗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价值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因为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的人,现实的生命存在构成的综合体,故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故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价值宗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故马克思追求共产主义的目的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81。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以“资本”为本的社会,其价值核心是物,而不是人。故资本主义的价值宗旨是为了对以金钱为代表的物的占有,人只是实现物的生产与资本增殖的工具,故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并因此才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物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会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最终依赖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觉与自我教育,而这种自觉只能来自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反思,来自于对自我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反思性追问。而在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先行引导的情况下,人就会受感官欲望、外在世界的迷惑等盲目性因素的驱使而错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而产生价值迷失与混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一个明晰而准确的目的指向,从而不会迷失方向。且此价值指向完全以人为本,以生命安顿为旨归,自然能够激发起受教育者的追求渴望,从而具有一种始动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征服力与实效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就要深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亦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与理论意蕴。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存在层面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5]。富强是国家的物质基础,民主、文明、和谐则是国家的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强是一个国家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亦是一个国家文化与文明昌盛的前提,这是为近代中国历史所证明的真理。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诉求亦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与物质基础为前提,所以我国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而经济基础亦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以为保证,社会的民主、文明、和谐是保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基础与物质财富已经得到了极大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全民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文明而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物质前提。但经济基础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民主、文明、和谐的到来,因为民主、文明与和谐都依赖于人为的建构,而不是一个绝对客观必然的过程,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文化进行思想引导,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提升,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显然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与现实任务,也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故在经济基础已经夯实,物质财富已经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国家更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重要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识,积极有效地参加社会管理,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而才会使全体公民更加爱国、爱党、爱社会。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从而创造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二)社会存在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存在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亦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永恒价值追求。马克思就是从人的自由本性出发才提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共产主义的魅力就在于其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曾深刻地解释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81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本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反映的是人性深处的生命本质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已。而当代中国对自由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西方文化的民主自由观的视阈局限之中,根本就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人性高度与理论深度,从而无法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自由原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价值进行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深度理解,真正从人性角度彻悟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引导整个社会树立属于社会主义的自由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本性。

自由是平等的前提,平等则是自由的结果与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平等并不是人人同样或等同,而是在保证自由的前提下所实现的每个个体之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会因个体自在的不同特质而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特性,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这种万物“各正性命”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生命平等与社会平等。而为了确保公民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就必须在制度层面确保社会的公正。而平等亦是公正的直接表现,只是平等是就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而言,公正则是就由个体合成的社会而言,实乃一体二面。为了确保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就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故法治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元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共同构建一个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价值体系,从而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体系与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系相互包容,融为一体。

(三)个体存在层面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公民,即社会个体存在层面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就个体与国家关系给出的价值诉求,其价值根源在于公民个人对于归属于其中的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感过程就是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爱国主义教育亦从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个体之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体相关,个体之人只有在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交融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命安顿。故传统中国人的生命价值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方式来实现的,身是家的构成,家是国的构成,国是天下的构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体贯通。敬业是就个体与事业的关系给出的价值诉求,亦是爱国的应有内涵,敬业亦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对国家之爱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生命实践,其具体表现就是将现实的生命奉献于对国家与社会有益的事业之中。而事业更是实现个体安身立命的直接支撑,只有在敬业奉献的过程中才能挺立起个体生命的现实存在价值。诚信是就个体生命的内在道德品质而言,无论是爱国还是敬业,都根源于个体生命的内在道德品质。《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道通天道的结点,“至诚如神”,故诚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从而诚信决定着个体生命的存在境界与生命品质,是达于敬业、爱国的本质要求。友善则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诉求,而内在的诚信必然外显为对他人的友善,因生命的本质在诚的维度上通而为一,从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自然使与人为善成为自我的价值诉求。从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为一体,共同挺立起个体生命的完美人格。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社会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亦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与文化使命。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思想与理论论证,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崇高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民众的心里,成为安顿身心性命的精神信念。理论的魅力在于其论证过程合于理性的逻辑,其内涵符合人性的本质,从而可以真正打动人心而走入人的心灵,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才可能最终外化为主体自觉的生命实践行动。故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使之不仅仅成为一种理论与口号,而且真正成为指导人们现实生命与生活的信仰与准则,就要从人性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性本质连接起来,从而使受教育者发于人性本质的崇与自觉,主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切入人性意识的观念深处,使个体与社会自觉而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直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而且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基本原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传播过程。具体说来,教育主体首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蕴与精神实质,在自己的理论传播与教育实践及社会生活实践中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与整顿,使民众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维度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在觉与不觉之中都能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对于受教育者,要尊重其作为人的主体性,从人性本质出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理念,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肩负起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使命。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已经无所不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自然无法逃避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如此境遇下,如何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与文化使命。故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明辨事非,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具有清楚的分辨能力,不迷惑于其理论表象中的合理性,而是要透过其理论表象揭示出其内在的问题所在,从而在中西对比与对话的过程中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优越性。当代西方文化伴随着“上帝死了”与“哲学的终结”的声音已经处于一个文化终结与价值迷失的时代,而正是这种价值迷失的西方文化仍然在向全球输出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已经违背了人类历史与文化进步的应然逻辑。故当代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混乱与迷失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指点迷津,这不仅是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引导西方文化的未来,使人类走向更为光明前景的必须。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既是为了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为了引导西方文化走出其现代性困境与价值迷失的历史文化误区。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5] 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探索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1.

2014-09-18

吉林省教育科学项目(GH11319)。

D610.3

A

1001-6201(2015)01-0229-04

吉林工商学院)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43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