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及对小说思想、人物性格的肯定和赞扬

2015-03-23 02:49李云涛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李贽水浒传

李云涛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昆明 650091)

论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及对小说思想、人物性格的肯定和赞扬

李云涛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昆明650091)

[摘要]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态度是认真和严肃的,此种评点不只是一种寻常鉴赏,更多的是通过对小说思想、人物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赞扬,来发抒其内心之感慨与愤懑,目的是想借小说评点来表现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同时,小说评点其实只是李贽“童心说”之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在小说领域的展开和运用。

[关键词]李贽;水浒传;小说评点

[DOI]10. 3969 / j. issn. 1672-2345. 2015. 11. 006

由于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之双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态度是认真和严肃的,同时,李贽认为《水浒传》乃“发愤”之作等观点,和他的“童心说”理论也是相一致的,可以说小说评点其实只是其“童心说”之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在小说领域的展开和运用。此外,李贽孤傲的性格、叛逆的思想以及泰州学派的侠义精神,都对其小说评点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即是由此来探讨并论述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态度,及其对小说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形象所给予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一、李贽评点《水浒传》的原因和态度

李贽是一定评点过《水浒传》的,根据他的著作《焚书》卷一之《与焦弱侯》信中的话以及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所记,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李贽又曾向其好友焦竑索求《水浒传》之真本,对《水浒传》的版本要求很是讲究,从他对当时流传的《水浒传》本子的选择的这种慎重与严谨的态度上来看,李贽之评点《水浒传》中,态度应该是很真实和严肃的。可以说李贽正是借小说评点来表现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理论乃至哲学思想〔1〕。正因如此,李贽对其《水浒传》等小说评点十分看重,很是珍爱并自视甚高,故对身后其书如何托付之事,亦深表忧虑:“古今至人遗书抄写批点得甚多,……又恐弟死,书无处交阁出,千难万难舍不肯遽死者,亦衹为不忍次数种书耳。有可交付处,即死自瞑目,不必待得奇士然后瞑目也”〔2〕。

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时间是在其66岁的时候,因为与耿定向的论争,受到了反对派的攻击,李贽又开始了像早年仕宦时南北奔波一样的生活。此时的李贽,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思想越加激愤与叛逆。此时又当国家多事之秋,其年正值宁夏副总兵哱拜叛乱,又值日本攻朝鲜的时刻,明朝廷派出军队以救朝鲜。个人际遇与社会历史时代之双重因素,决定了李贽此时评点《水浒传》,不会只是寻常的鉴赏与评点,更多的是通过对小说思想、人物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赞扬,来借以发抒其内心之感慨与愤懑,寄托着其满腔热情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卓越的思想学问〔1〕。

正如在容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首署名怀林作的“李卓吾批评《水浒传》述语”中所指出的一样,李贽评点《水浒传》乃是出于其“发抒愤懑”及“持世”之态度精神:

和尚自入龙湖以来,口不停诵手不停批者三十年,而《水浒传》、《西厢曲》尤其所不释手者也。盖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尤详……据和尚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语十三,然玩世处亦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3〕161。

这些话虽无法确定是否真为李贽之侍者兼挚友怀林小和尚所述,但其中所说评书之“发抒愤懑”及“持世”之精神态度,却很符合李贽的生平思想和性格。

除上述李贽之个人遭遇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之外,性格方面的原因,也对李贽的《水浒传》评点有很大的影响。李贽一生性格孤傲褊激,在与假道学的社会风气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尤使他养成了崇尚忠义、正直的精神性格,此种性格,我们从李贽的《题关公小像》(《焚书》卷三)、《关王告文》(《焚书》卷四)等文对关羽“正直”“忠义”性格的热烈赞颂中,亦可见出。在其《藏书》《续藏书》中,在对历史人物所作的评价上,亦处处体现出此种思想性格。

李贽一生之相交,亦多为慷慨正气之士,他自称“生平师友散在四方,不下十百,尽是仕宦忠烈丈夫”〔4〕74。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亦说他“受朋友的影响(如杨希淳、李逢阳等死得有气节或为友情而死)使得他更爱直率、义气的汉子”〔5〕13。孤傲褊激,崇尚忠义、正直的性格,或许也正是李贽酷爱水浒英雄人物的一个原因。

此外,我们认为泰州学派之侠义精神与行为,对李贽之评点《水浒传》亦有重要影响。《明儒学案》中《泰州学案》所记载的心斋先生与颜山农生平和思想中的“侠”的因素:

山农游侠,好急人之难。赵大洲赴贬所,山农偕之行,大洲感之次骨。波石战没沅江府,山农寻其骸骨归葬。颇欲有为于世,以寄民胞物与之志……心隐在京师,辟各门会馆,招来四方之士,方技杂流,无不从之〔6〕。

李贽对泰学人士之此种侠义精神非常推崇,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称泰学人物为“英灵汉子”“真英雄”“龙虎之类”:

因叹古人称学道全要英灵汉子,如上人非真英灵汉子乎?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为最英灵。心斋本为一灶丁也,目不识一丁,闻人读书,便自悟性,径往江西见王都堂,欲与之辩质所悟。此尚以朋友往也,后自知不如,乃从而卒业焉。故心斋亦得闻圣人之道,此其气骨为何如者!心斋直后为徐波石,为严山农。山农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波石以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云龙风虎,个从其类,然哉!盖心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谿,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似一代。所为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心隐以布衣出头倡道而遭横死;近谿虽得免于难,然亦幸耳,卒以一官不见容于张太岳。盖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4〕74。

李贽作为泰州学派后学,其对传统思想之反叛与颠覆,及其被世人目为异端的行径,亦都深受泰州学派思想与精神的影响。李贽生平对泰学人士之侠义精神非常推崇,上述颜山农、何心隐生平和思想中的此种“侠”的因素,在李贽身上同样可以见出。可以说泰州学派人士之侠义形象与精神,对李贽的社会政治思想、小说批评理论以及成圣、圣人意识等哲学思想,都有着很大的潜在性的影响作用。李贽对《水浒传》之忠义精神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对水浒英雄人物性格与行径的热爱,及对水浒英雄人物的悲惨命运所怀有的满腔义愤,都可以说是深藏在其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泰州学派人士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的热爱与推崇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外射。

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以渐进的形式展开。2013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批9项优惠政策,打造健康旅游发展样本。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19年,在全国建成10 个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和1000 个示范项目。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启动首批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经过一年的创新实践,各个基地的示范作用已初步显现(见下表)。安徽、云南等省份陆续启动了省级示范基地和项目建设。

二、对小说思想、人物形象性格的肯定和赞扬

李贽认为《水浒传》乃“发愤”之作,他曾说:“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4〕101。

此种“发愤”的文学理论思想,亦即是李贽在《杂说》中所提倡的作文须有感而发,抒发作者内心之愤懑的文学理论观点: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4〕90。

李贽又曾称《水浒传》等作品乃天下之至文,因为在李贽看来,文学创作只要是出自“童心”,抒发情性,自然真实,不无病呻吟,则不论其为诗、文、院本、杂剧、小说等何种体裁,皆可成为天下之至文,这在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明代社会,可以说是一种独特和新颖的文学理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予童心焉者也。苟童心长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水浒传》〔4〕92。

李贽还曾提出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常云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5〕81。把《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摆在同等地位上,给予了流传于社会底层的通俗小说以极高的赞誉,这对当时文坛主张文学创作须“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的摹拟复古之风气是一种大胆的否定和有力的回击。

在上述《水浒传》乃“发愤”之作,乃天下之至文,与《史记》、杜诗等同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的理论观点之上,李贽进一步指出《水浒传》小说主题具有忠义的思想特征: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雀,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泻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已泻其愤。敢问泻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4〕101。

不仅对小说主题,李贽还对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也给予了忠义的评价,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身在水浒之中而心在朝廷之上,都是一些有才有德之士,大大小小各类人物都是有忠有义之士: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知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服役而不耻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4〕101。

对于李贽的这种赞誉“强盗”为忠义的思想,我们可以对照他在《焚书》卷四《因记往事》一文中所表露出来的社会政治批评思想来加以理解和分析。林道乾是当时横行海上的强盗,李贽却十分赞赏他的才能,认为他才识过人,气压群雄,有二十分胆、二十分才、二十分识,并认为“设国家能用之为虎臣武将,则阃外之事可得专之,朝廷自然无四顾之忧矣。”只可惜“举世颠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措之戚,直趋之使为盗也。”对此中社会现实,李贽深感痛恨并表示强烈反对:“余方以为痛恨,而大头巾乃以为戏;余方以为惭愧,而大头巾乃以为讥。天下何时太平乎?”〔4〕147

关于巨盗林道乾一事的论述,体现出李贽对于有才能有胆识之士的赞赏,和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假道学者的批判。这是他一贯的思想,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李贽亦尤其强调这一点,认为这乃是朝廷治国之重点所在: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丞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心腹,乌乎在?在水浒。此传之所以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4〕101

李贽的此种给予“强盗”以“忠义”的看法,与当时人的观念之间有着很激烈的冲突,一般的士大夫都不能理解他的这种思想,就是后来清代的金圣叹也还对此种忠义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因为在金圣叹眼里,宋江等梁山之人就是一群豺狼虎豹、犯罪囚徒,其所作所为都是杀人夺货的勾当,诛杀他们,是千人亦快,万人亦快的事。由于存在着此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所以金圣叹对李贽给予《水浒传》的“忠义观”是非常憎恶的,他对李贽的批判甚至是达到了痛骂的地步:

施耐庵传宋江,而题其书曰:《水浒传》,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徒,乃缪加以“忠义”之目。……呜呼!忠义而在水浒乎哉!忠者,事上之盛节也;义者,使下之大经也。忠以事其上,义以事其下,斯宰相之材也。忠者,与人之大道也;义者,处己之善物也。忠以与乎人,义以处乎己,则圣贤之徒也。……夫施耐庵所云“水浒”也者,王土之滨,王土之滨,则一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且水浒有忠义,国家无忠义耶?〔3〕178-179

同时,和李贽所认为的《水浒传》乃“发愤”之作的观点相反,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的创作动机,乃是著者闲来无事的结果,作者并非为了状胸中之物,而“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其间也并没有寄托着什么特别的情感和寓意:

《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愿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秀口,故其是非皆不妄谬于圣人。后来人不知,却于水浒上加忠义字,遂并比于史公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3〕180。

可见,在对待《水浒传》小说的创作动机、思想主题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评价上,金圣叹都作出了与李贽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这也正说明了李贽的“异端”思想与正统思想之间的差异之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双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李贽评点《水浒传》不会是寻常的鉴赏与评点,而更多的是想通过对小说思想、人物性格的积极肯定和赞扬,来发抒其内心之感慨与愤懑,可以说李贽其实是在借小说评点来表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与思想学问。同时,李贽认为《水浒传》乃“发愤”之作等小说评点思想,和其“童心说”之“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予童心焉者也”的理论也是一致的,小说评点只是其“童心说”理论在小说领域的展开和运用。当然,李贽褊激孤傲、崇尚忠义正直的性格以及泰州学派人物的侠义精神,对李贽的小说评点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李贽才给予《水浒传》思想和人物性格以“忠义”的评价与赞誉。

[参考文献]

〔1〕李云涛.署名李贽批评的几种《忠义水浒传》刊本之真伪略述〔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11):69-73.

〔2〕张建业.李贽文集:续焚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

〔3〕厦门大学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

〔4〕张建业.李贽文集:焚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703.

On Reasons of the Comments on Water Margin by LI Zhi and His Affirmation and Praise on the Thinking and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Li Yuntao
(Chinese Depart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LI Zhi's attitude to the comments about Water Margin is serious and solemn. It is not just a common appreciation, the more is to express his inner impression and anger through the affirmation and praise on the thinking and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for showing his ow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based on the comments on the novel. Meanwhile, the comments are just the expa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philosophy which are from LI Zhi's "Childlike Innocence Theory".

〔Key words〕LI Zhi; Water Margin; literary criticism

(责任编辑党红梅)

[作者简介]李云涛,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与文艺美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08[修回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5)11-0027-04

猜你喜欢
李贽水浒传
李贽的自由
李贽的自由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