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5-03-23 07:47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建信仰院校

侯平安1,侯 磊2

(1. 运城学院 思政部;2. 运城学院 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侯平安1,侯 磊2

(1. 运城学院 思政部;2. 运城学院 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下,人生追求和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有些学生信奉权利至上;有些学生信奉金钱万能;有些学生怀揣“现实主义倾向”考研、入党;还有些学生感到郁闷和困惑,整日以“恋爱”来消磨时光。部分学生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信仰来追求,应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要通过多种渠道尤其要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优势,及时给予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引导和修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新常态下成为合格大学生。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信仰;引导

大学生信仰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直至今日,数量有限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是探讨和研究老牌本科院校大学生信仰的,而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研究的文章凤毛麟角。尤其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院校的趋势下,此类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现状研究,尚无人问津。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国家为了满足我国各领域的各项改革纵深延伸、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调整各地区本科教育发展布局,在2000年以后应运而生的本科高校。此类高校基本是多所以师范类为主的单科性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或一所多科性专科院校独立升格,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省属高校。由于受主、客观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与老牌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存在明显差异。现实影响未来、存在决定意识。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现状如何?是本研究的意图。

为了详细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校转型过程中的现实思想动态,提高此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思政部课题组对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人生追求及其信仰”的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单独访谈为辅,并开展了多次的小规模互动交流,以使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而设计,旨在了解学校转型对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影响,目的是以真实可靠的材料,向学校提供决策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调查学生2100人次(问卷调查1400人,收回有效问卷1231份,各种形式座谈300人次,随访调查400人次);有效人次中,一年级490人、二年级583人、三年级559人、四年级299人,其中女生1181人、男生750人。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和随访等形式,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值得各级领导,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反思。(为了直观清晰,我们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结果中略去学校、专业类型和性别)。

(一)人生追求倾向于社会现实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有80-90%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而单纯的人生追求——考大学!这一人生追求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榜之后,进入985或211大学的学生,心理有种成功的喜悦感;进入普通大学的学生,内心往往感到理想与现实有些反差;但凡进入校名都不以“XX大学”、而是以“XX(地方名)学院”称谓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看到校园里的硬件、软件等设施,往往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他们的人生追求随之会被“蒙上阴影”,对现实的无奈使一些人沮丧。但不管好赖,它仍属普通高校,使学生心理少许有些安慰。可如今,新建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院校,在校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学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普遍感到困惑和郁闷,导致其人生追求明显地倾向于社会现实。(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在人生追求方面是不容乐观的。

人生追求“高尚的人格和为祖国做贡献”的学生在被调查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仅为26.41%。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一、二年级中此类学生在被调查学生总数中占比为23.87%,在一、二年级被调查的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为42.96%;三年级和四年级中此类学生在被调查学生总数中占比仅为8.75%,在三、四年级被调查学生总数中占比为19.70%。就这一点来说,一方面说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受社会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而人生“追求较高的职位和地位”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三、四年级中此类学生在被调查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为11.96%,在三、四年级被调查学生总数中占比为26.92%。此外,人生追求“可观的收入”的学生比例与人生追求“较高的职位和地位”的学生数相当,依然是三、四年级学生占比较大。这一方面说明专业课教育代替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说明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社会大课堂“熏陶”。他们以社会见闻“涤荡着”课堂“理论”。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思想处于极度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为就业难而发愁,认为只要能就业,先解决生计问题即可。另一方面,他们从学校和社会中深深感到较高的职位和地位在人生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生追求的依然是较高的职位和地位。随机访谈中就有大四的学生说:“不能以眼前的顺境或逆境搞混了永恒的追求。”还有大四的学生说:“尽管我们的‘习大大’惩治腐败决心很大,但在我们中国,‘官大一级压死人’永远颠扑不破。”在与学生座谈中,有部分学生说:任何人与金钱都没有仇,没有钱我连学校的大门都进不了,甭说学习和生活了。在“追求可观的收入”方面,座谈中男生比女生发言的人次多,男生普遍认为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养活不了家人,不但自己受难,也会连累老人和未来的孩子。女生相对平静一些。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迷茫,不知道自己一生应该追求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二年级中不知道人生应该追求什么的学生占比高于一年级。随访中一位大二的男学生说:在大一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听到老师讲解“理想”和“人生价值”,随着老师富有哲理性的讲解,心中泛起涟漪,颇有一些想法。一年过去了,越来越感到原来所追求的有些不切实际。后面的路怎么走,看看再说吧。这句话应引起学校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如何改?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更应该深思熟虑,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抉择。

(二)人生信仰多元化

信仰(belief)是贯穿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当然,If we don’t believe,belief isn’t the belief。 有人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我们课题组的实际调查结果,反映出新建本科院校有部分学生,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反而没有了(或丢失了原有的)“信仰”;多数人的“信仰”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详见表2)

表2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信仰调查统计表

从表2中看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在被调查学生中的占比为34.18%,“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科学信仰来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显现不够,也说明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一年级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占比最高。通过座谈和随访得知,大一学生接触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数较少,他们基本上以接受课堂教育为主。虽说所有教师基本上都能够在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但大一学生对教师的言论基本能够信服且接受,而别的年级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影响,往往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打了折扣。此外还有一个现实情况是,大一学生一般不与高校教师交流社会敏感问题,使得大一学生只能听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带着许许多多的、在社会上看到和听到的有关经济的、政治的等等东西来与教师交流,在交流中不免会有个别教师讲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不相符的话语来,这直接会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还有些学生的信仰呈现着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信仰“金钱和权力”,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钱和权是万能的。座谈中有学生反问我们:“如果不给你们发工资和实物,你们还愿意长期坚持给我们上课吗?”有一个大四学生说:“在大二时有个老师给我们讲:学校屡次评模中,模范基本上都是有行政职务的。这能说权不重要吗?”还有极少数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是耶稣教),他们认为宗教是教人向善的,不存在人间的勾心斗角和邪恶(对宗教认识很肤浅)。

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为数不少(15.54%)的学生没有信仰,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所有这些学生中,没有大四的学生。这说明大四学生思想已经成熟,都有自己基本定型的人生信仰。

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所在。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政党,如果失去具有正确的理想和信仰的青年,必将失去活力、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无法真正实现繁荣、富强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呈现出信仰多样化倾向,应引起每个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入党意愿强烈的背后动因复杂

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15年1至5月,在京、津、沪、浙、赣、鄂、粤、滇、陕、豫、鲁、黑、宁、川、新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工作,共有154所高校的2.54万余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部分学生还参加了座谈、访谈。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有近八成的高校学生有意加入中国共产党。[2]

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与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基本吻合(见表3)。申请入党的学生占比78.25%。一年级占比66.12%,二年级占比79.07%,三年级占比84.23%,四年级占比85.28%。座谈和随访中,我们得知: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中,入党动因是多元化的。其中男女生之间入党意愿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自己的入党动因,多数学生表示: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是最近一年来的群众路线活动,以及最近对周永康等高层腐败分子的公开处理,学生看到党内整治腐败的决心,由衷感到党更加英明伟大(6月12日下午座谈时学生说)。他们对党崇敬,积极加入党组织。也有少数学生表示:现在好多单位招聘人,党员是其中一个硬性条件,入党是为了“好找工作”。也有少数学生表示:入党是为自己获得一些政治资本,将来好有机会做官。也有少数学生表示:别人都写入党申请书,我不写的话会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

在随访中我们还了解一个情况是,大三、大四学生中写过入党申请书的,主要还是在一、二年级时写的,进入大三以后就很少有人写了。究其原因,学生普遍认为:进入大三以后,自己两年来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表现,基本已经给自己定型,入不了党也已成定局。上学期间也就无须再努力了,等工作了再说吧。

没有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有些认为在校期间加入党组织的比例太小,往往都是班、团干部才有机会。也有些是已经有打算,但还没有行动。不想加入党组织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认为贪污腐败的都是党员干部,最终身败名裂、毁了自己和家人,还是别入党、保持自己的一生清白好。在随访中有个别学生认为,不入党也就少开多少会,且不受约束、不用缴纳党费。其他类型中的学生,有少数学生是倾向于加入宗教(主要是耶稣教)。在随访中还有学生说到有意愿加入民主党派,认为加入民主党派更容易被重视(受个别教师影响)。

表3 某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态度统计表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因素厘定与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得知,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是多方面因素影响所致。

(一)学校转型发展影响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中有72.55%的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直接受学校转型发展的影响(见表4)。有大一学生说,如果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知道此类院校要这样转型的话,就不会填写此类院校的;也有学生说,当初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话,就不来报到了。有大二学生说,我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自从得知学校要转型后,发生了改变。也有部分学生对学校转型发展持观望态度。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说,支持学校内涵式发展,不要改换校名,校名中最好不要出现“职业、技术”等字。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平静,他们认为赶他们毕业前,学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应用型”大学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没有被学生们所青睐。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转向应用型院校)之所以会影响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是由于社会舆论以及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滞后所致。长期以来,各地的技术院校最后一批招生,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报考“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技术院校,他们普遍认为“技术院校培养的就是技术工人,进入此类院校就低人一等”。在现实中,也确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一味讲求985、211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社会现实确实存在技术院校毕业生社会地位偏低,提干和评职称时学历受阻等。面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院校”,为数不少的学生家长带有抵触的情绪,学生也有着一种难以诉说的心理压力。面对自己的前途和出路,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和无奈,他们希望学校“提质”发展,唯恐“转型”发展。

表4 某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转型”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影响

(二)社会舆论以及家长、老师言行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除过学校转型发展影响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之外,还有来自于家长、老师以及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当问及“你是否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有50%学生回答的是“有一定联系”,说到从上中学到大学,从老师那里我们懂得:国家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理想确立、还直接决定着个体人生追求的实现程度;有41%的学生回答是“不好说、不清楚”;只有7%的学生回答的是“没有联系”,认为个人的追求与国家发展关系不大,国家富不等于人人富,国家穷不等于人人穷。当问及“你崇拜什么样的人物”时,有39%的学生回答的是“比尔·盖茨、马云、田家炳、邵逸夫……”等,认为他们有钱,就能为社会做好事,就能名扬天下;有28%的学生回答的是“最崇拜的是领袖,其次是各级领导”,认为他们都能操控别人的命运;也有5%的学生崇拜有威望的老师,认为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讲台上发挥渊博知识,吸引学生眼球、改变学生思维;只有1%的学生说到崇拜科学家,认为科学家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同时认为我们这类学校培养不出科学家。

在调查中有学生转述个别老师的错误言论:权力决定一切;金钱就是实力;惩治腐败不等于杜绝腐败,有权就必然任性;打了大老虎,必会疏忽(或者原谅)小老虎,老虎终归是老虎等等。某些老师的言论致使学生产生“权力至上”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多数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是理论真理,增长我的学识;老师在课下说的话,是人生真言,利于我的人生。”还有学生转述家长的嘱咐:好好学习,有本事就能挣大钱;你将来做了官,我们就享福了等等。尽管对于大学生来讲,家长的影响不是主要方面,但学生还是认为,家长比我们有社会经验,家长从内心对我们亲。家长的言论必会在学生心理上留下烙印。

此外,现代社会就是有钱人的社会,随着社会的改革,愈发凸显货币的功能等言论充斥社会角落,好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是否中共党员”作为一个硬性条件。这些社会现实,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个群体,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实现着从“被动的‘校园自我’到主动的‘社会自我’”的心理转型。在“学校”和“个体心理”这两个转型过程中,他们有自觉审视现实社会的强烈意愿,却没有辩证洞察社会的基本能力。面对社会的深层次改革和学校的转型发展,茫茫然不知所措,以至于“郁闷”“无聊”成了多数学生的心态。“不在无聊中变态就在无聊中恋爱”。校园恋爱已蔚然成风,几欲强夺学习而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活的主流。致使中学时期建立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发生改变者居多,只有少数人进一步强化。针对这种大学校园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自然生灭。而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从学校各级领导到辅导员、任课教师群策群力,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落到实处。

(一)积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全面认识学校转型发展

十几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相对于老牌大学来说,无论是硬件设施、软件开发,还是国家(省财政)资金的投入都是相对较弱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学生就业率极低,多数学生是完成学业便失业。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成为困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此类院校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1. 新建本科院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是国家的统筹安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为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勾勒了基本的框架,也就为新建本科院校指明了转向应用型院校发展的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解决国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应用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之一。

2. 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突破瓶颈的最佳抉择。就我国社会现实来说,经济建设步入新常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能力,是提升国家整体能力建设、发展的两条核心。高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建设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所有领域都要系统培养掌握先进产业技术技能的人才。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据了解,我国目前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但我国大学生中70%左右是学术类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紧俏。到2020年,我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3]

应用型院校目标是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多数是由高专、高职合并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人才培养基础。在培养科研学术型拔尖人才方面不是强项,而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却是最佳的抉择。

(二)积极推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就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恰当性。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采用,不是依据任课教师的特长和偏好,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实效来进行。由此而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应当做到:

1. 重点夯实“理想”和“三观”教育。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笔者深深感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对大学生的期待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此类院校的大学生往往有一种自卑感,时时备受“不如人”、“被边缘化”之煎熬。他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十分敏感,普遍认为社会越发展变化,对自己越不利。这种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转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现实和学校(或学生)实际,少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式话(空话)”,而将“理想”和“三观”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并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增强时代感和说服力,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教育的人本性,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人都能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体系和多种信仰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中,增强价值判断能力,及时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

2. 发挥师生主体性,开展问题探究式互动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模式。发挥师生主体性,“在激发大学生的质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基础上,师生双向互动,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4]。在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质疑,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道出自己心声。课上研讨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课下探究具有特殊性的个性问题。就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师生互动,在相互探讨中得出共同认可的结论。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校级领导层之外,还有各系书记、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学生会干部、团委干部、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多年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并不理想,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结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等现实问题关注不够,与大学生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缺乏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为新时期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畅”。[5]85此外,笔者还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这一项工作。甚至有极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不强,热衷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不甚了解,也就做不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每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静下心来,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工作,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尽量找准与学生之间的共鸣点。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225少搞一些表面(看起来颇有意义)的活动,多做一些实实在在“以学生为本”的事情,帮助学生建树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人生历程中的引路人。

(四)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社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中学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对大学校园社团感到新奇,并积极参与各类社团。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眼里,校园社团(包括系学生会、团委等)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多数学生想通过社团活动进行人际沟通、结识新友,展示自己、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平台。课外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社团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7]71校园社团的这种优势,应引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都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社团建设的新模式,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校园社团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引导,不断地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考核、培养,给他们留足发挥其才华、才能的空间和机会,并通过他们感染其他学生。由于他们“来源于广大同学,成长于广大同学中间,在年龄、生活经历、成长条件等方面与广大同学比较接近,相互间联系点和共鸣点比较多,他们成长、成才的经验与教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让他们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8]45使他们与其他大学生一起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强化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彰显大学正能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经费缺乏,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比较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应群策群力,甚至可以采取募捐、集资的方式,用较少的钱,搞一些能影响学生励志的宣传墙。例如科学家、教育家等人物宣传;校史介绍等。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以及信仰教育活动。将学生从“形形色色恋爱场”吸引到“有型又无形”的文化教育之中。进而使学生产生科学的人生追求和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与精神活动,但它本身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性内涵。”[9]86使学生在“大学校园正能量”氛围中陶冶自己的情操。“高校信仰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既要尊重青年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又要坚持多元价值选择中的主流价值,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10]

所有教职员工协调配合,合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基点设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最切实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脱离了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难以避免落入狭隘与孤独、虚幻和空洞,其人生发展也难以避免南辕北辙的结局和命运”[11]。将关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化到具体事,落实到具体人,就必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顺利实现自己从“被动的‘校园自我’到主动的‘社会自我’”的心理转型,且能强化自己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1] 崔耀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 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31/content_2870961.html,2015-06-12/2015-07-13.

[3] 程明辉.杨雪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用工两难问题[DB/OL].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npc/n/2014/0307/c376088-24568122.html.2015-06-19/2015-07-20.

[4] 侯平安.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5] 张向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

[6] 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 徐玉明.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8] 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9] 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 李志军,邓鹏.从文化冲突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看信仰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

[11] 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 杨 强】

2015-05-06

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ZSSZ010);运城学院教改项目(SZ-2014001)

侯平安(1959-),男,山西平陆人,运城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伦理。

G641

A

1008-8008(2015)04-0081-07

猜你喜欢
新建信仰院校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