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引《尔雅》说略

2015-03-23 07:41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训诂尔雅王氏

何 和 平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读书杂志》引《尔雅》说略

何 和 平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古籍征引文献的研究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角度之一,然而关于《读书杂志》所引《尔雅》246条的研究却暂时还未发现。以其引用目的、引用特点和引用意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补阙、考异、考辨和纠谬等目的,尤其是考辨中的“因声求义”等,将有益于把握《尔雅》的治学地位,了解当时的语言面貌,亦将有益于归纳王氏的引证规律和校勘方法,并使其运用于现代古籍整理。

《尔雅》;引用目的;引用特点;引用意义;因声求义

《尔雅》作为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古代学者的案头必备,宋代时已位列“十三经”之一,与其相关的雅学著作层出不穷,最终构成了雅学系列,加之《尔雅》还曾与《说文》等一起被广泛地征引过,至今仍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今人探讨古人读书治学,离不开征引《说文》《尔雅》等经典的研究视角,正所谓因书究学,知人论事者也。

《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小学家和校勘家王念孙的代表作之一,近120万字中引《尔雅》达246条之多。就已有资料来看,虽然《读书杂志》和《尔雅》的专门研究较多,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暂时还未发现。另外,虽然古籍征引文献的研究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角度之一,但是征引《说文》和征引《尔雅》的研究现状是不同的。目前学界对《说文》的征引研究不少,2013年杨瑞芳先生的《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评》,涉及论文45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16篇。然而,对《尔雅》的征引研究却不多见,目前只检索到论文8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4篇和博士学位论文1篇,并且其研究趋势已渐从中古时期向清代前期转移,故而《读书杂志》引《尔雅》的研究呼之欲出。本文通过穷尽性的统计和比较,发现《读书杂志》引《尔雅》是王氏父子训诂、校勘的重要手段,以其为研究对象,可略窥王氏客观、实证的治学方法,具体如下(括号内是王氏双行小注,【按】后是本文现代阐释)。

一、引《尔雅》的目的

(一)补阙

所谓“补阙”,就是指王氏引《尔雅》疏证未释或补证已释。例如《读书杂志·〈战国策〉》“马服之子:赵以亡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条: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下文“赵以亡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

【念孙案】此本作“赵以七败之余,收破军之敝”。敝,亦余也。《齐语》:“戎车待游车之裂,戎士待陈妾之余。”(《尔雅》:“烈,余也。”“烈”与“裂”通。)“守”字因下文数“守”字而衍,后人因于上句加“众”字,以成对文耳。[1]56

【按】他释未标,王念孙引《尔雅》疏证未释:从《齐语》中“裂”之假借字“烈”的字义与“余”相对(即假借字义符合上下文),类比出《战国策》“赵以亡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中,“余”与“弊”亦相对为文,再推出后人因下文而衍“守”字,故而又在“余”字后加“众”字以成对文,实乃衍上加衍。

(二)考异

所谓“考异”,就是指王氏引《尔雅》判定众家之争论。例如《读书杂志·〈汉书〉》“皆雠有功”条:皆雠有功。【晋灼曰】雠,等也。【《日知録》曰】晋说,非也。此如《诗》“无言不雠”之“雠”。《诗正义》“相对谓之雠”。《左传·僖公五年》:“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注:“雠,犹对也。”

【念孙案】晋说,是也。《尔雅》曰:“雠,匹也。”《广雅》曰:“等、匹、雠,辈也。”晋灼曰:“雠,等也。”其义一而已矣。《召诰》曰:“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是“雠”为“相等”之义也。[1]339

【按】他释有争,王念孙联引《尔雅》《广雅》等,从字义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晋灼之是,顾炎武之非。

(三)考辨

所谓“考辨”,就是指王氏引《尔雅》考辨“因声求义”,虽然数量不是最多,但其成就却是最大。例如《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姑纯懿之所庐”条:安和静而随时兮,姑纯懿之所庐。旧注曰:“懿,美也。庐,居也。”李善曰:“杜预曰:‘姑,且也。’”《张衡传》注同。

【按】他释有误,王念孙引《尔雅》“因声求义”,从“姑”之假借字“苦”的字义(假借字义)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苦’,声与‘姑’近而义同”之正确。

当然,“因声求义”除涉及单音节的通假字外,还涉及双音节的连绵字,例如《读书杂志·〈管子〉》“仆累”条中念孙所案“仆累”即《尔雅》之“蚹蠃”,声相近[1]495;《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款冬而生兮”条中念孙所案“款冬”,其声因“颗涷”而转[1]1042:俱是引《尔雅》辨证“因声求义”也。

(四)纠谬

所谓“纠谬”,就是指王氏引《尔雅》纠正文字之误或断句之误,与考辨之佐证“因声求义”不同,具体如下。

1. 旁证文字之误

(1)讹文。例如《读书杂志·〈史记〉》“《汲郑列传》·段宏”条【念孙案】凡隶书“厷”字或作“”,形与“各”相似,故从“厷”、从“各”之字,传写往往相乱。(《汉书·成帝纪》“中山宪王孙云客”,《汉纪》作“中山宪王孙宏”。又,《外戚传》“中黄门田客”,《汉纪》作“田闳”。《说文》:“阁,所以止扉也。”今本《尔雅》“阁”作“闳”。《越语》“王孙雒”,今本“雒”作“雄”。《海外西经》“肃慎之国,有树名曰雄常”,“雄”或作“雒”。《吕氏春秋·听言》篇“空洛之遇”,《淫辞》篇作“空雄”。)[1]159

(2)脱文。例如《读书杂志·〈汉书〉》“大岁日”条:算尽之外,则大岁日也。【《汉书考异》曰】“日”字误,当云“大岁所在”。

【念孙案】【引之曰】“日”字不误,“日”下盖脱“辰”字。“日辰”,谓十日十二辰也。《尔雅》曰:“大岁在甲曰阏逢。”此大岁所在之日名也;又曰:“大岁在寅曰摄提格。”此大岁所在之辰名也。

(3)衍文。例如《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以火烧田”条: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高注曰:“不得用烧田也。”道藏本、刘本、朱本竝如是,庄本作“用不得烧田也”,非。

【念孙案】正文“烧”字,因注内“烧田”而衍。“不得以火田”,谓田猎不得用火,《尔雅》曰“火田为狩”,是也。

(4)倒文。例如《读书杂志?〈史记〉》“今单于能即前与汉战”条:今单于能即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

【念孙案】“能即”当为“即能”。“即,犹若也。”《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歫虚比,为邛邛歫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歫虚负而走。”言若有难也。今本作“能即”者,后人不解“即”字之义而颠倒其文耳。

2. 旁证语法之误

(1)“连读”之误,即因不明字义而断句有误的情况,包括该断开的却连读了,或该连读的却断开了两类。例如《读书杂志?〈晏子春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 公狗之猛 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条: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孙曰:“据腹,言据君之腹心也。”

【念孙案】孙以“据腹”连读,非也,此当以“案据”连读。“案据”谓安定之也。《尔雅》曰:“腹,厚也。”毛传与《尔雅》同。“有,相亲有”也,“腹而有之”,谓恩厚而亲有之,即“案据”之意也……[1](534)【按】他释有误,王念孙联引《尔雅》等,从字义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此乃不明“案据”之义而把“据”字断入下文之误,孙氏曲为之说,谬矣。

(2)“分释连语”之误,即因不识双声之整体而误拆成两字来解释的情况。例如《读书杂志?〈汉书〉》“劳倈”条:“劳倈”,则曰“劳者,恤其勤劳。倈者,以恩招倈”。

【念孙案】“劳来”双声字,“来”亦“劳”也,字本作“勑”。《尔雅》曰:“劳来,勤也。”……[1]407

【按】他释有误,王念孙联引《尔雅》等,从字义上佐证双声之字“劳来”不能分释,否则就是望文生义,而且其字形与字义无关,劳来、劳倈、劳勑,三者俱有,写法并不固定。(3)“隔断复语”之误,即因不知同义复合之整体而误拆成两字来解释的情况。例如《读书杂志?〈汉书〉》“言问其臣”条: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臣。”

【念孙案】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言,亦问也。连偁“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尔雅》曰:“讯,言也。”郭注曰:“相问讯。”……[1]303

【按】他释有误,王念孙联引《尔雅》等,从字义符合复语规律和相关旁证,佐证出师古所曰“欲发言则问其臣”,以“言”为“发言”,非也。

二、引《尔雅》的特点

(一)引证主体,父子同列

《读书杂志》引《尔雅》246条分为“念孙案”194条、“引之曰”46条,以及既无“念孙案”也无“引之曰”的6条(虽未明言,但已暗同,且俱是王念孙的观点),交相呼应,相互印证。而且,《尔雅》十九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释诂》102条,其次是《释言》40条,故王氏“上阵父子兵”,引《尔雅》的主要目的是释义,或从字义上加以佐证。

(二)引证方式,不拘一格

以《尔雅》所释之字与正文之字的关系为标准,其引用方式可两分为“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前者是指《尔雅》中有A,直接用A来释正文A。后者,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尔雅》中有A,但A义与上下文不符,或虽相符却不透彻,故借相通的B来释正文A;二是指《尔雅》中无A,故借相通的B来释正文A。在后两种情况中,A与B之间是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

(三)引证内容,体大思精

《读书杂志》引《尔雅》246条,牵涉到释义补阙、因声求义(数量虽少,成就最大)、讹误纠谬和断句辨误等内容,并且存在一条《杂志》一例《尔雅》(数量最多)、一条《杂志》两例《尔雅》,甚至一条《杂志》三例《尔雅》(数量最少)等形式,故其条例数目存在差异。另外,同条《尔雅》还存在被多条《杂志》反复引证的情况,不过,其引用目的和中心论点却未必相同。同时,其文短小精悍,信息量大,逻辑性强,需要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和切己体察。

(四)本证之外,旁征博引

除运用上下文和双行小注等的“本校”、运用语言的规范性和当时的使用习惯以及文化常识等推出矛盾的“理校”外,王氏父子还围绕《尔雅》,以类书古注、版本异文等为手段,旁征博引地进行“他校”。具体说来,联合征引的对象有郭璞、李巡、樊光、孙炎等学者对《尔雅》的注,也有李善、孔颖达、王引之等学者的著作,还有《周官》、秦《诅楚文》石刻、《北堂书钞》《楚辞》等文献,遍及经史子集。换句话来说,王氏父子就是通过《尔雅》从字义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己方论点的正确性。

(五)直证之外,类比演绎

若缺乏文献直接证明A与B的关系,王氏父子则通过逻辑演绎中的类推,引相关文献中类似的C与D的关系加以佐证。例如《读书杂志·〈战国策〉》“轻西周”条:昭翦与东周恶,或谓昭翦曰:“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恶之于王也。”旧本“恶”字,讹作“西周”二字,今从鲍改。昭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

【按】王念孙联引《尔雅》及《释文》,从反切之矛盾,推出“莁”之讹作“茎”,从而类比出“诬”之讹作“轻”。这不属于训诂范围内的因声求义,但却属于校勘领域内的因声纠讹(形讹),考其上下文义,念孙所案,是也。

三、引《尔雅》的意义

《读书杂志》引《尔雅》是王氏父子训诂、校勘的重要手段,以其为研究对象,可略窥王氏客观、实证的治学方法,尤其是引《尔雅》佐证“因声求义”的成就极大。换句话来说,《读书杂志》引《尔雅》的研究意义,就在于通过该视角,探求王氏父子“因声求义”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以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学界的雅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就王氏引《尔雅》“因声求义”的渊源而言,“因声求义”之法可追溯到郑玄,他在《礼记注》中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注释实践中加以运用。然而,其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还得等到清朝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的横空出世。[2]16

具体说来,王念孙师承戴震。在训诂和校勘实践中,戴震曾曰:“凡故训之失传者,于此亦可因声知义矣。”[3]55王念孙的师兄段玉裁继承道:“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王念孙亦曰:“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4]2王引之继承道:“家大人曰,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佶屈为病矣。”[5]2最终,此法在王氏父子手中登峰造极,其不可或缺性和真实可靠性,已成为清代以至现代学者的共识。

(二)就王氏引《尔雅》“因声求义”的假借而言,若用王宁先生的理论,其关系有三:1.同音借用字。汉字同音字多,乙字有意无意之中就写成了与之音同或音近的甲字,训诂之时当注意因声求义,否则就是强为之解。2.连绵字。其义存于声音之中,而非字形之上,书写形式往往不一,而且不可分训,训诂之时当注意因声求义,否则就是望文生义。3.同源通用字。源字与派生字之间在意义上有内在的渊源流别关系,训诂之时当注意因声求义,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三)就王氏引《尔雅》“因声求义”的模式而言,其最典型者有三:1.训诂方面,A或作(读为、之言、又作)B,B与C相通,《尔雅》“C,D也”。辗转相通,从A之假借义D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A或作B之正确。2.校勘方面,A当为B,B与C相通,《尔雅》“C,D也”。从正字B之假借义D符合上下文和相关旁证,佐证出“A当为B”之正确。3.双音节方面,连绵字A即《尔雅》之连绵字B,声相近。

(四)就王氏引《尔雅》“因声求义”的问题而言,其最显著者是“术语不一”。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理论尚不完善,加之又非一人一时之作,难免有所不同。除上文的“声近义同”“读为”和“古字通”外,还有“声转”、“声同字通”、“古同声而通用”、“XX同”、“X通X”、“X作X”、“X即X”七类,并以“XX同”27条最多,“读为”20条次之。虽然术语有异,其假借之实却相同。

(五)就王氏引《尔雅》“因声求义”的应用而言,其启示如下:尊重旧训但不迷信;有语言史的发展观;有上古音韵作基石;有古代文献加以核证。虽然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与义的关系自《说文》以来就一直被重视,但若撇开字音而只是因形求义,那么很多问题将得不到圆满解决。

在晦涩难懂、举步维艰之时,“因声求义”迂回变通地阐明了字形之讹、义不相属(搭配不当)、累于词(衍文)、失其韵(不入韵)等,尤其是被后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的概念、判断、推理价值尤大。故曰王氏父子对《尔雅》的引证,禁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对现代古籍整理工作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 高燕.清代高邮王氏研究《诗经》语言的成就与方法[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戴震.戴震集·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15-02-16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12AWTJ06)

何和平(1989-),男,江西宜春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I207

A

1008-8008(2015)04-0061-04

猜你喜欢
训诂尔雅王氏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梦里梦外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梦里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