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2015-03-23 07:47董洁芳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运城山西省速率

董洁芳,邓 椿

(1.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 山西 运城 044000;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董洁芳1,2,邓 椿1

(1.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 山西 运城 044000;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2002-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地市之间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1)2002-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呈现出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日益减少的特征;(2)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在不同阶段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和变化。文章最后根据这两项指标在2002-2013年的平均值将山西省分为4类区域,并深入讨论了产生这种格局的内在原因。

旅游经济;空间分析;区域发展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一种缩小地方经济差距、拉动经济潜力的低碳产业,已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中国旅游业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因为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1]一定差距的存在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但差距过大则会使旅游业面临区域非均衡的挑战。[2]正确认识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存在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差异调控政策,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经济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其中代表性的有:王凯,李华等(2007)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发现非极化不平衡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的框架。[3]另一类是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其中代表性的如:骆培聪等(2010)运用SPSS软件对福建省9个地市进行研究得出旅游产业经济地位分化明显特征;[4]陈智博,吴小根等(2008)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国际、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从资源禀赋等四方面进行了阐释。[5]文献综述中可以发现,省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把煤炭资源与旅游资源双丰富的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不多。查阅文献发现仅有:苏建军(2009)以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数据为基础,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得出山西省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6]周成等(2014)以2001-2011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呈现缩小态势;[7]李元青,薛东前(2008)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受到资源分布、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显著。[8]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地上文物最多的旅游资源大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的旅游收入由2002年的126.5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05.44亿元,增长了2178.85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1.75%。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亦逐年增多,从2002年的5.1%增加到2013年的18.29%,总体增幅较大。研究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演变趋势对于山西省旅游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揭示旅游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差异及演化,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由于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能较好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程度,故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中。[9]在使用旅游外汇收入这个指标时,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并与每年的国内旅游收入相加,得出每年的旅游总收入。[10]考虑到连续性数据的可得性,选择2002-2013年时间序列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山西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山西省各市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公报。

(二)研究方法

1.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Theil指数

3.Nich指数

Nich指数是衡量在一定时期内,各地市旅游相对于全省的发展速度。[13]其计算公式为Nich=(y2i-y1i)/[(y2-y1)/n],式中,y1i和y2i分别表示各地市i在时间1和时间2的旅游收入,y1和y2分别表示全省在时间2和时间1的旅游收入,n表示地市个数。Nich指数>1,表示该地市在某一时期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全省的平均水平。[14]

二、结果与分析

利用Excel、Eview等相关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结果见表1。

(一)总体差异时间演变态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却在逐渐缩小。反映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从2002年的9.83上升到2013年的59.09,年均增长率为22.1%;而代表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则从0.85下降到0.48,平均每年下降6.6%。在这期间,2003年的标准差较2002年降低,是因为2003年非典,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旅游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2004年起,山西旅游恢复很快,2005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速幅度较大,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0.0%和25.2%。

表1 2002-2013年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

(二)地市间旅游经济差异变化

根据上文所述公式计算得出山西省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CV)和Theil指数(图1)。旅游总收入是将旅游外汇收入通过当年汇率折算并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加求和得出。[15]这样计算避免了单独考虑其中一项所造成结果的片面性。[16]可以看出,自2002到2013年,Theil指数由0.23下降到0.06,和变异系数变动的趋势基本吻合。其中,2004年至2007年,下降的速率较快,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山西提出一系列措施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力推进管涔山、北武当山、庞泉沟、蟒河、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等山林景区建设。 这些山林景区所在地市恰恰是旅游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其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故出现了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逐年减少的现象。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逐年减少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正逐渐趋向于均衡。

图1 2002-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变

(三)山西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

在此采取两个指标进行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速率,即Nich指数。

1.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地级市旅游收入与山西省均值的比率。依据比率0.5和比率1为两个分界点将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梯度。比率≤0.5的为低水平发展区,0.5<比率<1的为中等水平发展区,比率≥1的为高水平发展区。2002年高水平发展区有太原、忻州、大同;中等水平发展区有运城、晋中、临汾、长治、晋城;低水平发展区有阳泉、吕梁、朔州。2013年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长治、晋中和运城由中等水平区域跃升为高水平区域,阳泉和吕梁也由低水平区域发展为中等水平区域。(图2所示)

图2 2002与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图

2. 旅游经济发展速率

据1.2.3处公式对2002年和2013年的各市旅游经济的Nich指数进行计算。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标准一致。可得出,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速率低的地市有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临汾、吕梁;中等发展速率的地市为运城;高发展速率的地市有太原、忻州和大同。2013年,全省旅游经济发展速率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发展速率低的地市仅剩朔州一个;中等发展速率的地方包括大同、阳泉、晋城、晋中、忻州、临汾和运城;高发展速率的地市有太原、吕梁和长治。(图3所示)

图3 2002与2013年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速率对比图

3. 山西各地级市旅游经济整体分异

为更进一步显示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上文两个指标综合考虑,计算2002-2013年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的平均值,做出其空间分异的雷达图(图4)。

图4 2002-2013年山西各地市旅游经济分异雷达图

通过雷达图,根据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山西省划分为:4类区域。

(1)一类区域:太原

太原市因其是省会城市,交通便利,旅游设施较为完善,并且有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如晋祠、天龙山、双塔寺、蒙山等,故其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发展的最前端。虽然整体发展处于第一的水平,但是与其它城市(如大同、忻州)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2)二类区域:大同、忻州

山西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云冈石窟在大同,五台山在忻州。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外汇创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大同和忻州历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位列全省第二和第三。从地理位置上讲,大同和忻州距离北京较近,客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因素亦对大同、忻州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山西旅游经济的前沿。

(3)三类区域:晋中、运城、临汾、晋城、长治

这五个城市在全省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且在观测的十年中发展较为稳定,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其中,晋中和运城发展速度较快,其平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均在1以上。晋中有平遥古城以及乔家大院等知名景区,还有介休绵山自然风光作为互补性旅游资源。运城和临汾的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4A级景区有尧庙、大槐树、关帝庙、永乐宫等。近些年来,生态旅游日益受到重视,晋城和长治拥有一些山体旅游资源,这成为促进这两个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4)四类区域:阳泉、吕梁和朔州

这三个市属于旅游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原因,知名旅游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文化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等。其中朔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属于低水平稳定缓慢发展。阳泉和吕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这十年中有较大改善,其中吕梁旅游经济发展速率在2013年达到1.15,超出全省平均增长速度。这说明,虽然差距存在,但吕梁市的旅游经济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结论与展望

文章基于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经济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指标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2002-2013年期间,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却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2)通过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对比分析,得出山西省11个地市之间旅游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均衡。(3)2002-2013年期间,山西省的11个地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处于不停演变之中。根据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分异,将划分为四类区域:一类区域:太原市;二类区域:大同、忻州;三类区域:运城、晋中、长治、临汾和晋城;四类区域:吕梁、阳泉、朔州。

文章因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缺乏对更长时间段的演化分析。此外,关于山西旅游经济差异形成机理的深入分析以及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空间统计方法在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的应用,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1] 陈晓,王丹,张耀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09(1).

[2]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级差异[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3] 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

[4] 骆培聪,张莹莹,佘赛芬.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世界经济地理,2010(4).

[5] 陈智博,吴小根,汤澎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6).

[6] 苏建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演变的时空差异研究[J].技术经济,2009(7).

[7] 周成,肖燕,毕剑.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

[8] 李元青,薛东前.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3).

[9] 靳瑞景,余斌.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9).

[10]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研究,2013(5).

[1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

[12] 孟爱云.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J].旅游论坛,2010(1).

[13] 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9(1).

[14] 齐邦锋,江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

[15] 程锰,刘霄,任建兰等.济南都市圈变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3(3).

[16] 王听.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

【责任编辑 杨 强】

2015-02-11

运城学院院级科研项目(XK-2014012)

董洁芳(1984-),女,山西夏县人,运城学院讲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能源经济。

F59

A

1008-8008(2015)04-0024-04

猜你喜欢
运城山西省速率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考点分析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