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英 沙建飞 顾永伟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医院内科(启东 226200)
△通讯作者
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2例
陈红英 沙建飞 顾永伟△江苏省启东市中医医院内科(启东 226200)
目的:观察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片,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76.2%,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君枳七汤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简称DGP,50%~7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排空延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由动力异常、自主神经病变、肠神经系统病变、激素分泌的改变、血糖浓度的变化等引起[1],无机械梗阻性梗阻情况下出现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为特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有早饱、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与上腹部疼痛、形体消瘦等。通过胃动力检查包括同位素扫描法、核磁共振(MRI)、小钡条X胃排空检查、胃内压测定可分析胃窦的收缩活动等[2]。治疗上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红霉素等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出现如神经系统副作用,室性心率紊乱等不良反应,用药后只能暂时控制和缓解症状,停药后症状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常常使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加速了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及进程。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自拟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颇为显著,通过整理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84例选择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住院为14例,门诊为70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平均为55.4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1.2年;糖尿病胃轻瘫病程13.5个月。治疗组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平均为53.2岁;糖尿病病程12.3年;糖尿病胃轻瘫病程14.2个月。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 我国糖尿病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诊断标准[3]。糖尿病胃轻瘫诊断依据主要包括:①有明确的糖尿病史,一般大于5年;②有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如餐后早饱、嗳气、腹胀、恶心、呕吐、消瘦等;③胃镜检查排除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其他疾病;④排除其他因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排除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⑤胃动力检查异常。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四君枳七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太子参、云茯苓、麦门冬、淮山药、生麦芽各15 g,生白术、生黄芪各30g,姜半夏、姜竹茹、广陈皮各9g,炒枳实12g,参三七3g,绿萼梅、炙甘草各6g。如阴虚甚者去茯苓、半夏,加北沙参15g或另加西洋参6g(燉浓汁兑服);如阳虚甚者出现泄泻去麦门冬、姜竹茹、炒枳实加补骨脂、肉豆蔻、芡实各15g;如呕吐、噫气频作,加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如呕吐清水,肢凉脘冷,去麦冬、竹茹加肉桂3g、吴茱萸3g;如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各15g,1d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饭前30min口服。如呕吐甚者,改为少量频服。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19990315 ),1d3次,每次5~10mg,餐前服用。2组均为4周1疗程,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需停服影响胃肠蠕动的西药,采取合理的饮食控制以及严格地控制血糖,同时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忌辛辣肥甘、生冷坚硬之品,适当运动锻炼,保持心情舒畅。通过4周(1疗程)治疗后进行胃动力检查,行X线钡餐进行疗效评估。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X线钡餐检查胃位置、张力、蠕动及排空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 X线钡餐检查胃排空时间不超过6h,蠕动较治疗前增强;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X线钡餐检查胃内较多潴留物,胃蠕动缓慢,排空时间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由表1可见,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与肺胃肾有关,日久不愈,可变生百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其主要病机。糖尿病胃轻瘫属“胃缓”、“胃痞”、“胃痛”、“呕吐”等范畴。西医认为本病是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疾病,治疗需用促胃动力的药物治疗。但中医学“胃动力”的内涵较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它并非仅指胃本身的局部功能,还包括脾的运化功能,肝的疏泄功能,胆汁入肠助消化功能,小肠的消化功能,大肠的传导功能,肺的肃降功能,肾的蒸腾作用等[4]。笔者认为本病病机为消渴病阴虚燥热,日久不愈,正如《内经》曰“壮火食气”,势必阴伤及气,以致气阴两伤,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精微不布,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本病病位在胃,以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瘀血、食滞、痰浊为标。临床中既可见因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气血乏源,肌体失养出现的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乏力消瘦等症状;又可见因胃纳失司,滞而不行,不能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的食少、胃脘痞满、胀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故治宜补气健脾、养阴和胃,兼行气活血。选药上遵循清代医家张璐:“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二途,故用四君子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脾胃),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气机运行)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不效哉?”方中选用太子参、炒白术、云茯苓、生黄芪共为君药以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以助胃气推动之力,正如傅山所说“饮食入胃,必须气充足始能消化。”淮山药、麦冬养胃阴,生胃津,山药既能补肺脾肾之气,又能补肺脾肾之阴,在上能补肺生津,与半夏相伍,不虑其燥,在下能补而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金匮要略》使用半夏与茯苓治呕吐,尤在泾认为“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今脾胃虚弱必有水湿内生,故选茯苓、半夏。同时半夏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二药参合,一热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故四药合用,养阴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临证医案》中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叶天士云:“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素问·调经论》谓“病在络,治在血”,“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故佐以陈皮、枳实、三七行气健脾,化瘀生新。陈皮味辛善行,升多降少,理气调中;枳实辛散苦降,降多升少,破气消胀,二药合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同时枳实和君药白术相配,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一补一消,使中土之虚得补,脾胃之积得消。绿萼梅、生麦芽舒肝理气,以防土虚木贼,健脾和胃以助气开胃增食之效,同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既起到补脾益气,又起到调和诸药,令诸药之力尽归脾胃经。纵观本方,诸药相伍,补消兼施,升降相配,寒热并用,气血同调,标本同治。共奏补气健脾,养阴和胃,平冲降逆,行气活血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增强小肠(主要是空肠)平滑肌紧张度的效应,黄芪总甙具有促进胃肠道吸收功能的作用[5],且黄芪中的蔗糖、黄芪多糖等物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6]。枳实具有缓解乙酰胆碱或氯化钡所致的小肠痉挛,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枳实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张力增加的作用[7]。不同阶段GDP均有微循环障碍,运用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提高治疗效果[8]。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2010:488-490.
[2] 张 浩,庞 燕.补脾益肠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78.
[3] 葛均波,徐永键.内科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1.
[4] 沙建飞.胃动力中药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93,8(6):5-6.
[5] 杨德志,毕庆和,丁霭玲,等.黄芪对小肠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0):616-617.
[6] 张 浩,庞 燕.补脾益肠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4,35(7):856.
[7]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1.
[8] 蓝 宇,柯美云,张少华,等,不同阶段糖尿病大鼠的胃排空及对活血化瘀中药的反应[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22(5):414-415.
(收稿2014-08-12;修回2014-09-07)
糖尿病/并发症 胃肌轻瘫/中医药疗法
R587.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