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刘如县,崔 健
(1.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四川 巴中 636600;2.四川省通江县农机技术学校,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县耳林资源与银耳产业生产规模倍增潜力分析
李 明1,刘如县1,崔 健2
(1.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四川 巴中 636600;2.四川省通江县农机技术学校,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县是中国银耳之乡,以段木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银耳产业是通江的农业特色产业,为了快速实现“银耳产业倍增计划”,本文从通江耳林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入手,分析银耳生产规模开发潜力,根据“坐七砍八”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以耳林资源利用不饱和率60%左右进行规划,其生产规模至少可以达到现有规模的2倍以上。因此,通江耳林资源开发空间巨大,能为通江银耳产业生产规模倍增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
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耳林资源
通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幅员面积4125.6km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一府三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银耳之乡、溶洞之乡、红军之乡)”的美誉。通江是中国银耳之乡,是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强县、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科技示范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基地县,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县和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区。以段木银耳为代表的银耳产业是通江的农业特色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通江银耳在国内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但随着以福建古田为代表的代料银耳的异军突起和低端低位冲击,以段木生产为特色的通江银耳市场份额逐步缩小,通江银耳虽是通江的特色产业,却并未成为支柱产业。
为了恢复通江银耳产业的传统统领地位,实现银耳产业的复兴壮大,通江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并提出了打造“银耳百亿产业”目标,以全面实现银耳单产倍增、生产规模倍增、行业产值倍增、农民收入倍增、产业形象倍增。笔者拟对通江耳林资源进行分析,旨在为通江银耳产业生产规模倍增提供科学依据。
据统计,通江全县森林面积24.96万hm2,森林覆盖率60.5%,其中保有耳林资源10.91万hm2,占森林面积的近一半,分布于全县49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乡镇(也即大小通江河流域)。其中:耳林面积超过1.33万hm2的乡镇1个(诺水河镇),占全县耳林资源的12.4%;耳林面积超过0.67万hm2的乡镇共4个,面积达3.53万hm2以上,占全县耳林资源的32.6%;耳林面积0.33万hm2以上的乡镇共8个,面积达5.33万hm2以上,占全县耳林资源的近50%;耳林面积0.33万hm2以上的共30个乡镇及6个国有林场,面积达到10.33万hm2,占全县耳林总面积的95%左右(见表1)。
通江耳林资源以栎木青冈为主,耳林活立木蓄积量530万m3以上,即耳林资源达385万t左右(530万m3×0.725)。根据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按“坐七砍八”循环利用(由于通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肥沃土质,通江境内的青冈树生命力旺盛,再生能力强,一般砍后所发新苗7~8年又可长成直径10cm左右的“边材厚心材少”优质耳林资源了,故有“坐七砍八”的耳林砍伐和培育制度),平均每年有66.25万m3(530万m3×1/8),也即共有耳林原料资源48万t以上(385万t×1/8)可用于发展银耳产业。而现有生产规模的资源利用仅7万t以上,其中:银耳接种2500万kg耳棒,木耳接种3000万kg,香菇生产利用资源1250万kg,灵芝接种1250万kg,耳林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15%,也就是说,通江还有85%的耳林资源处于闲置未利用状态。由此可见,通江耳林资源开发空间巨大,能为银耳生产规模倍增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
2.1 理论生产潜力
针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竞争环境分析,通江银耳产业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了以段木为品牌的发展思路。在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中明确了通江银耳产业“两耳一菇一芝(银耳、木耳、香菇、灵芝)”发展格局,其中银耳、木耳、灵芝生产均定位于段木生产,香菇定位于以层架代料花菇生产为主导,配套发展段木香菇。总体来讲,通江银耳产业以段木产品为特色,以高端高品位保持通江银耳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
表1 通江县耳林资源(栎林)分布统计表
按栎木青冈主干与枝丫1∶1的比例计,每年有效耳林资源48万t中,用于“两耳一芝”段木生产的耳棒可达24万t以上,而栎木枝丫24万t及通江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可用于香菇及其它食用菌代料生产。按“两耳一芝”以55%∶25%∶20%的耳棒资源利用比例进行段木生产规划,从理论上讲,通江耳林资源发展食用菌的潜力是现有生产规模的至少3倍以上(见表2)。
表2 银耳产业理论生产能力分析
2.2 规划发展规模
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以理论生产规模为参考,按不饱和生产进行规划,按生产饱和率60%左右规划,到2020年,以“两耳一菇一芝”为特色的银耳产业总产量(干品)325万kg以上,产值5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150%,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产值的倍增(表3)。其中:银耳总产量将达到50万kg以上、产值3亿元,是2013年基数的5倍。
表3 通江银耳产业生产发展规划表(2020年)
总之,从通江耳林资源现状分析,银耳产业规模扩张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按照坐七砍八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仅以资源利用不饱和率60%左右进行规划,其生产规模至少都可以达到现有规模的2倍以上,通江耳林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015-12-31
李明,男,现年49岁,四川省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农艺师,长期从事银耳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