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昌勇
(天津市海顺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长直线:与其他形状的道路线形相比,直线路面畅通,视野较为开阔,有利于快速直行,当前方有大型车辆行驶时,驾驶员在第一时间便可看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速度调整,从而避开相撞事件;但长距离的直线道路行驶使得驾驶员开车处于放松状态,速度过快,而且常发生飙车现象,同时长时间驾驶容易产生疲劳,当遇到转弯等情况时,无法迅速做出反应,将会出现严重事故。
(2)短直线:一般来讲,短直线容易给驾驶员造成一种假象,例如短直线在连接两个曲线时,驾驶员开车行至第一个曲线阶段时,便会将短直线看作曲线的一部分,然而行至真正的短直线时,便借助自己多年的开车经验,超前采取措施使车辆进入第二个曲线或仍旧遵循之前的行车速度,正是因为短直线距离不长,当车辆开出曲线,驾驶员虽然发现自身所犯的错误,但整个车辆已经不在原来的轨道上,因而极容易引起侧滑等交通事故。
(3)柔缓曲线:这类道路主要连接由直线进入弯道时,其弯度缓和,给予驾驶员足够的时间进行旋转方向盘,并以合适的速度通过此类道路,但若道路过窄,当迎面车型较大时,则容易出现危险。
(4)曲线半径道路:这类道路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交大,一旦出现事故后对驾驶员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其弯度较大,要求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必须保持合理速度,但在道路设计时,若其半径较小,则影响开车视距,使得驾驶员内心紧张度提高,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其应对突发状况得反应则会变慢,从而加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此类道路受离心力的影响比较严重,当车速超过规定值时,则增加了离心力,同时也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尤其在夜间行驶时,由于灯光照射范围有限,更容易出现侧滑等安全事故。
道路坡度的大小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紧密相连,当坡度加大时,驾驶员在上坡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熄火现象,不同车辆速度之间差异较大,在下坡时驾驶员会因顺利通过上坡而放松心情,有的甚至用空档下滑,这加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在横断面道路中,行车视距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此类道路中行车时,驾驶员必须提高自身警惕,在行车开始前,尽量做好路段规划,保证在白天通过横断面道路,以保证获得清晰的视距,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要求道路设计者在设计横断面道路(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时要做好视距考察,做好合理布置,并设置提醒标志,为驾驶员创造一个合理的行车环境。
从我国目前道路形状来看,驾驶员一般行驶在横、纵、平三者相结合的道路中,当驾驶员在坡度过大而且距离过长的道路中行驶后进入小型弯道时,驾驶员同时面临调整行驶速度、换挡等障碍,这类纵横结合的道路加大了驾驶员行车难度,若驾驶员技术不过关,而且前方面临众多车辆时,则容易发生碰撞等交通事故。从行车安全这个角度来讲,在道路转换过程中,尽量留给驾驶员足够的自我调节距离,以单项开车技术操作为主,即每一次道路转换时,驾驶员通过一种操作(换挡或调整速度等)便可安全进入另一形状的道路,例如,在平面曲线道路中行驶时,驾驶员只需适当旋转方向盘便可顺利通过,不需要进行上下坡等控制速度的障碍类道路,这不仅缓解了驾驶员行车的紧张感,而且有利于减少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
基于以上不同道路线形对行车安全影响的探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计建议以完善现阶段道路事故频发的情况:
(1)长直线道路结束进入另一形状道路时,要放置明显的标志以引起驾驶员足够的重视,例如,可种植相应的植物引起视觉上的变化或设置相应的指示牌进行警示。
(2)在曲线道路中,要做好道路两旁防护栏的设置,以引起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注意。
(3)当弯道半径在400 m 以内时,要在进入弯道路口时设置指示牌进行限速警示,防止驾驶员因超速而发生交通事故。
(4)横、纵断面的道路要做好路标指示工作,同时做好交警督察工作,对来往车辆速度进行限制,规定最慢与最快时速,从而保证此路段行车速度合理,减少相应安全事故的发生。
(5)重视对驾驶员自身素质的培训,在驾驶员考试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指标进行考核,同时做好心理素质训练,使其具备过硬的开车技术,认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为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路线形不同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截然不同,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的状况,对道路线形设计者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优化线行设计,直线与曲线相结合,以缓坡为主,做好道路两旁防护栏设计,同时做好道路周围的照明设计,为夜间行驶的驾驶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驾驶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在开车过程中,要加强警惕,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开车,尽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1]贾海燕,张义,蒋艳峰.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关系的探讨[J].华东公路,2008,(5).
[2]袁伟,付锐,郭应时,等.考虑坡长因素的纵坡坡度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5).
[3]邵毅明,胡燕,于志刚,等.道路事故多发路段动力学仿真识别系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2).
[4]徐进.用于道路几何线形质量评价的仿真模型和动力学指标[J].公路交通科技,2007,(11).
[5]孙玉廷,纪为祥.公路平曲线超高运用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