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仙仕 姚红 唐光华 叶烨
三焦作为中医学重要概念之一,虽然频频出现于古今重要医籍中,然而历代医家对其形质功用却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或认为是网膜者,或认为是腔子者,或认为是胰腺等,或有从形态三焦、部位三焦、功用三焦、辨证三焦等分类立论者等[1],皆有一定道理,然而稍加以分析,不少观点仍不乏片面之处,笔者通过梳理中医古今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对三焦生理、病理等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对三焦功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揣冒昧整理成文,希望同道们雅正。
首先从三焦的生理特点说起,三焦的生理特点首推为气、血、谷、水、火等的重要通道。
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决渎水液的功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亦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肺—脾—肾之水液气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三焦这个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运化之枢;肾主水,为水之下源。通过水液代谢,三焦将肺、脾、肾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主司水液代谢这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焦者,火也,三焦亦为火道。金代刘完素曰:“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张洁古亦云:“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肾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是为肾系,此系下连网膜……两肾属水,中间肾系属火,即命门也。命门为三焦膜油发源之所。故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焦即油膜也。”心火分为君火和相火,主居上焦,肝藏相火居中焦,肾与命门之相火在下焦,相火由下焦命门发源,经由中焦肝蒸腾向上至上焦之心,正常生理状况下,相火归藏于心、肝、肾而不致过亢,起着温煦机体、调控生长代谢的重要作用。故心—肝—肾形成一个相火系统[2],而三焦为该系统内相火敷布的渠道。
三焦也是营卫之气运行的通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经由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传输至全身,其中精微物质如营气和卫气濡养和防御机体,浊气即代谢废物则经过下焦排出体外,因此三焦亦是体内的谷道、血道,起输布营卫的重要作用。
《难经》认为三焦是水谷之气及原气运行的通道,《难经·三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说明原气是生命之根源,十二经气之根本。《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下焦肾脏元气是先天之气根本,而上焦肺吸入及中焦脾胃运化产生的清气是后天之气的根本,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为一身之气,而气的循行又必须通过三焦这个通道,故三焦亦为气道,主产生和通行气机。
三焦气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上焦如雾”“中焦如沤”和“下焦如渎”上。“上焦如雾”体现为心肺功能,水谷精微经脾气升达至上焦后,通过肺主宣发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再由肺之肃降作用,将自然之清气与水谷之精微相合化生产生宗气,宗气又能推动肺之呼吸及心血运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上焦如雾”较好地概括了上焦宣发布散水谷精微的过程;“中焦如沤”体现为脾胃功能,水谷经胃之受纳、脾之运化后,其中的精微经脾气散精转输至上焦,而糟粕则随胃气降浊作用抟降至下焦,营卫气血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生,其清者为营,行于脉内,其性柔润,化而为血,濡养滋润,浊者为卫,其性剽悍,行于脉外,固表卫邪,营卫相合,周流不息,五十而复大会。“中焦如沤”较好地概括了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下焦如渎”主要体现为肾与膀胱功能,经抟降至下焦的糟粕经过小肠的分清别浊和大肠主津作用,分别经前后二阴排出体内。同时肾又主司气化,司膀胱开合,膀胱开合有度,则浊液得以顺利排出。“下焦如渎”较好地概括了下焦泌别糟粕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整个气化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肝气的疏泄和命门之火的温煦,故三焦气化过程联系五脏六腑,是化生及输布营、卫、气、血、津、液、相火等的主要途径,所以三焦气化过程是三焦功能的基础。
胆和三焦同属六腑,均传化物而不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又同属少阳经,经气相通。共司少阳,而少阳是三焦功用的关键:“少阳为枢”。笔者认为“少阳为枢”的含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经脉的循行上看,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而少阳经行于人身两侧之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阳居于最外,为开,主向外发散阳气,护卫肌表;阳明居里,为两阳相合,主温煦脏腑;而少阳居于半表半里,起到枢转表里,通达内外的作用,故少阳为表里运转之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张景岳解释道:“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也,为三阳之里;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3]由此可见少阳为阳经之枢。但由于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病至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之时,是体内阴阳转化的关键,通过调节体表的少阳枢机可以影响体内的厥阴枢机,促进体内阴阳的转化,故从这个角度上看,少阳亦为阴阳之枢。
由前面论述可知,机体通过三焦沟通两个系统[2]。一为肺—脾—肾水液气化系统,一为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若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异常,水湿痰饮相互滋生,机体表现为寒湿的征象,若三焦相火系统异常,表现为肝经相火亢旺,向上引动厥阴心包之相火,相火升腾弥漫,机体呈现发热的征象。由于三焦沟通寒热水火两个系统,故三焦受病,易出现寒热往来。另外由于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厥阴为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状态,阴邪进则寒,阳气复则热,邪正交争,故见寒热往来。故少阳为寒热之枢。
三焦为谷道,输布营卫。而营卫由脾胃所化生,“四肢皆秉气于胃也”。而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同气,共主疏泄,可疏调脾胃,助其运化水谷,化生营卫之气。而三焦又为气道,通行元气。三焦虚则元气与营卫气俱虚,气血津液精化源亦不足,从而表现为虚证。三焦为气、血、水、火、谷等运行的通道,三焦不利则气、血、水、火、谷等运行不畅,滞气、瘀血、水湿、痰饮、郁火等相继产生,从而表现为标实的症候,故少阳亦为虚实之枢。
人体气机中,心肝之气上升,肺肾之气下降,全由脾胃之枢纽,脾升胃降,则人之中气存焉。肝为阴中之少阳,具有升举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肝脾同升和肺胃共降,能枢纽气机,转启条畅。“胆者,中精之府”,与肝相连,又有经脉络属,互为表里。胆为初春之木,是阳气升发之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李东垣也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故从气机调节的方向来看,少阳亦为升降之枢。
肺主气、肝藏血、心主火、肾主水、脾主谷,而三焦为气、血、火、水、谷化生和输布的通道,三焦的通畅,有利于五脏功用的发挥。五脏与六腑相表里,通过经脉相连。三焦通过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紧密联系着五脏六腑。而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经脉在表互相连接,连贯全身,在里则沟通五脏六腑。少阳通调,三焦顺畅,则五脏六腑调达,气血津液精化生、输布顺利,通体和调,故少阳亦为气血津液精、五脏六腑之枢。
由于少阳三焦经联系表里,沟通内外,升降上下,平调虚实,调和阴阳、水火、寒热,联系五脏六腑、经脉血络,运行气、血、火、水、谷,化生敷布气血精液精,所以三焦是全身调节总枢纽,故曰少阳为枢,全身上下没有哪个脏腑的功用比三焦更重要、更关键。故《中藏经》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注,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三焦病变形式虽多种多样,但由于三焦气化和相火系统是维持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根本,须臾不离,故三焦病变总以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两大系统病变为核心。
当外邪侵犯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三焦气化功能受损,其司气道、谷道、水道功能受阻,而出现气机失调,水谷不运,津液停聚,进一步导致水湿痰饮等的产生。水湿痰饮为阴邪,最易耗损人体阳气,导致脾肾阳气受损,温运乏力,又进一步导致水湿痰饮的产生,同时水湿痰饮等又为有形之邪,其性重浊,易干扰气机,导致气滞加重,又因其性粘腻,病程缠绵,病久入络,痰瘀互结,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容易产生水湿痰饮等邪,甚至郁久化热,湿热蕴结,难分难舍。三焦因湿浊阻滞的部位而症状有别,阻于上焦可见咳嗽、咯痰、头重、昏蒙、嗜睡等症;阻于中焦可见纳呆、腹胀、嗳气,呕吐、身目发黄、午间潮热等症;阻于下焦可见小便不利、全身浮肿、肢体痿痹、腰膝酸胀等。总之,该系统病机总以气滞水停,湿邪阻滞为主要核心。
若邪犯少阳,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受遏。邪入少阳,或郁阻三焦通道,阻滞其相火输布,而致肝胆相火内蕴,或者邪气直接郁遏少阳胆腑,肝胆相火内燔,蒸腾上冲,循经上扰则见口苦、咽干、目眩。同时由于少阳枢机不利,气、水、火、血、谷等运行受阻,易产生痰、水、湿等病理产物,故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胁下痞硬、心悸、小便不利、微热咳渴等证。总之,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病变病机总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遏,相火内蕴为主要核心,同时可伴有水湿、停饮、体虚等多种情况。
针对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病变治疗总以畅达三焦,化水利湿为要。三焦得通,水道得畅,水湿得去。在上焦宜以开宣肺气,芳香宣化为法,在中焦宜以健脾化运,苦温燥湿为法,在下宜以温肾助化,淡渗利湿为法。以治疗三焦水湿停聚及湿蕴化热的经典方三仁汤为例。方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开通水之上源,使水湿从上焦宣散。薏苡仁甘淡寒,利湿渗湿,清热健脾,使水湿从下焦而利,白蔻仁芳香辛散,理气调中,可以开通气滞,畅达气机,又其温燥化湿,调理中焦脾胃,以绝水湿生成之源,使水湿在中焦得化。半夏燥湿和胃,厚朴理气调中,二者相伍,辛开苦降,理气化湿,温化水饮。而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使水湿之邪从下而去。纵观全方,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水湿之邪从三焦分消,使三焦气机得以顺畅。从而恢复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三焦气化功能,故三仁汤为治疗三焦水液气化失司的经典效方。
因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病变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遏,相火内蕴为主要核心,故其治疗应以和解少阳,通利枢机,清透郁热为要,小柴胡汤为针对此病机的首选之方。方中柴胡苦平,轻清宣降,能疏利肝胆,又能畅达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同时能透邪出表,推陈致新;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郁火;两药相合,一透一清,针对肝胆相火内蕴,枢机不利之主要病机尤为合拍。半夏辛温,以散停聚之水饮;参、草味甘,以助偏衰之元气;生姜、大枣资助营卫,以随气机外达而抵御外来之风寒。该方药物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全面考虑了手少阳三焦经病变的气滞、火郁、痰饮、体虚等多方面的病机,针对手少阳三焦经病变尤为合拍。由于三焦病变可遍及全身,涉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的各个方面,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以实现疏利膜腠以和表里,分解水火以和寒热,扶正祛邪以和虚实的至和之治[4]。故小柴胡为治疗手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全身各种病变的千古名方。
当代姜良铎教授曾提出“生物管道理论”[5],他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套动态的、立体的、完善的排毒系统。这套排毒系统主要由脏腑、排毒管道和气血组成。其中,脏腑器官本身的功能完善和彼此之间的功能协调,是排出各种毒素的物质基础之一。排毒管道包括五官九窍、腠理毛孔、经络血脉等体内所有管道系统,在管道通畅时,内生之毒可以通过自身的排毒系统排出,不致毒存体内,而损害脏腑器官。只有当毒邪过强、过盛或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管道欠通畅或不通畅,毒邪才会留而不去,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这一角度上,所有疾病都是管道不通引起的,故其认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所以治疗疾病当以通调为主,畅通管道,排出毒素。
由前面对三焦的论述可知:三焦病变或为气滞、湿阻、水停、火郁,或伴有体虚、痰饮、瘀血等,总之以三焦郁遏、枢机不利为核心,即三焦管道不通(结构或功能),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即通调三焦管道为关键。三焦是体内气、血、水、火、谷等的通道,是机体生命的支持管道。体内所有生命过程几乎均以三焦气化为基础,三焦通畅则机体功能稳定,各项代谢正常进行。若三焦不通,则营养精微运营受阻,水湿、痰饮、瘀血等代谢产物相继产生,又进一步阻滞三焦,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干扰危害机体的健康。从“生物管道理论”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三焦,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三焦是体内水、火、气、血、谷运行的通道,是联系内外、沟通表里,维持升降,平衡阴阳、调和寒热、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全身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等的枢纽,是生命之枢,病变以肺—脾—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失常为主,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代表方为三仁汤和小柴胡汤加减。同时从“生物管道理论”角度认识三焦,有助于更深入认识三焦病变管道不通的核心病机,以畅通三焦管道为首要治疗原则,从而达到更有效地诊治三焦病变的目的。
[1] 甄仲,黄文政,朱小棣,等.三焦浅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49-50.
[2] 凌耀星.论三焦的两个系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0(1):48-50.
[3]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86.
[4] 刘英锋,刘敏.论小柴胡汤的历代化裁规律[J].江西中医药,2004,8(8):50-53.
[5] 姜良铎,焦扬,王蕾.从毒论理,从通论治,以调求平[J].中医杂志,2006,47(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