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2015-03-22 10:43:53□王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育人校园

□王 勋 王 燕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校园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由此而形成的高校网络文化为传统的大学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也成为了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大学文化内涵说法不一,综合来说,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的实践中沉淀的校园意识、精神和这种意识、精神所依附的载体。它存在于各类文化主体和载体中,并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针,规范着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

大学文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说,大学文化是指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及其运行体制和规章制度等。从广义上来说,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大学文化不仅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更反映出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文主要是从广义上对大学文化进行内涵界定。

(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与旗帜,是文化素质教育课堂的重要补充。大学文化中所沉淀的人文底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财富。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无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更需要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1.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凝聚力。大学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全体师生在从事科研、学习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心理状态[2]。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给所在群体中的个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意义,一种评价标准和自我实现渠道。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每位师生对本校的理念、目标及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等都会产生集体认同感,个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追求不自然地就会与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同时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可以说,通过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凝聚力。

2.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导向性。组织理论学者们把文化比作一种“隐含的规则”,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隐含、不可捉摸而又是理所应当的东西。大学文化就为我们每一名大学人在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评定尺度,这种内在的评定尺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行为。若是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则,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指责,甚至严厉的惩罚。如业已形成的校风、班风和教风、学风就会对其中的大学生们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和支配力量。可以说,大学文化这种“隐含的规则”对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提升其文化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内生性。大学师生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他们在传承中体现大学文化育人的作用,反思大学文化的意义,在实践中诠释着大学文化的内涵,并为大学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活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原创的优秀的校园文化项目的资助与培育,使大学师生在这种传承与创造中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内生性。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特点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由网络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是文化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3]。高校网络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要素。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内以通信技术和网络等因素构成的校园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高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高校的各种体系架构和规章制度等。

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读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的主要使用主体,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据调查,截至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为全球第一,达到6.48亿,而使用手机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4亿,占所有网民的74.5%,其中,最主要的用户群体仍然是在校大学生。从2013年开始,即时通信类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APP应用平台使用率高达86.2%[4],可以说,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前思政教育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

(二)网络文化的育人特点

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部分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特殊的育人特点:

1.快捷性。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网络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育人的快捷性。网络文化育人信息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使受教育者可以非常全面快捷地获取及交流信息,满足双方提升文化素质的要求。

2.生动性。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内容变得更丰富、生动,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保存,高校的校园文化获得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将传统校园文化的内涵的广度和深度都扩展到了极致。

3.交互性。传统的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单一渠道的交流,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被动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网络文化下的个体则可以主动获取信息,同时信息的提供者,也就是教育者也能及时、准确的从个体处得到及时反馈。

4.多元性。高校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校园文化教育的界限,空间上从单一的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包括接受来自世界各国文化的熏陶。网络文化的共享性也极大地推进了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世界各地数以亿万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网络文化同时还淡化了教育的主客体界线,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学习参考众多资料,每个个体也可以同时充当教育及信息发布的主体,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而不仅仅是受众。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客观需要

高校既是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技、知识及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而网络同时具有显著的群体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各种社会思潮及杂乱观点不可避免地汇聚在这一平台,部分个人的偏激言论容易扩散上升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一些社会矛盾及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容易被催化及无限放大,甚至演变成严重的政治性问题,校园的稳定和谐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实践证明,面对庞大的网络空间,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并把握网络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必须主动用正面的舆论去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确保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服务。

(二)大学生学习研究和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校园网络以其快捷性、生动性、交互性和多元性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及论坛等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满足了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需求。但是,网络也有不可控性,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有害信息,包括网络色情、暴力等问题,少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网成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给大学生学习研究和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三)高校校园文化育人迈向新台阶的迫切需要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网络平台建设在数量及种类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如校园网、思政主题网以及微博、博客等。但在网站内容、网页设计、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网站,尤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吸引力及感染力不足,较难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这也提出了构建一个既安全可靠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需要。

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因素,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同时削弱其消极影响,使网络成为高校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有效载体,让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高校既是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技、知识及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校园网络是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只有用主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这块阵地,让网络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知识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建设优秀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意识的导向功能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网络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鼓励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调研和演讲比赛,线上开展党员风采展、党支部书记访谈录、优秀党支部评比等活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中,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5],去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并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民族自豪感性和高雅性,推动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大批思想、技术、综合素质都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搭建安全、可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建设平台

提高网站的功能性,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文化。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站内容、网页设计、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网站吸引力及感染力不足,较难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6],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育中说教和刻板的形象,在网络平台中,以学生为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青春、有活力为特点,更能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成电先锋APP,在移动平台进行党校学习、支部活动、支部会议和党费缴纳,通过后台数据实时掌握各级组织党建工作活跃度,实现党建工作移动化、党建数据可视化,深受学生欢迎。

创新高校校园网络实名制。实名制一直是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又爱又怕的技术。它一方面可以直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实名制会影响学生网络文化参与的积极性,使教育管理者不能有效了解、把握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鉴于此,应在技术及形式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网络实名制的有效途径。

整合优势及特色,打造网络文化建设品牌栏目。就目前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资源浪费问题突出,网络资源的整体效应没有发挥出来。鉴于此,应加强高校各院系,甚至各高校网建平台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整合优势栏目,打造网络文化建设品牌栏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合力育人。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由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统筹打造了多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特色品牌栏目,如成电导航,清水河畔、名师博客群及微平台联盟等,各学院再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子栏目,同时成立学校和学院面聊工作室,设立面聊助理,全力推进深受学生喜爱的集学习、生活、工作等于一体的成电特色APP面聊。

(三)加强专职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要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还需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需要培养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既懂网络技术特点和规律,又熟悉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专业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这也是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院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统筹规划学院总体的网络文化建设总体方向,辅导员是具体承担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直接参与和主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线上线下的工作。网络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专业教师在微博、博客、面聊等网络阵地宣传其价值取向、学术风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认同。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平台,也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优秀的教师文化传递给学生,他们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四)调动兼职网络文化建设学生骨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除院系专职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外,应成立一批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文化建设学生兼职队伍。他们了解学生需求又熟悉网络,可以直接承担网络信息的采编、网页及APP制作、网络维护等具体工作。如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学生骨干自主研发的“面聊”APP软件,它是集班级通讯、通知公告、课程评价等为一体的师生学习与社交专属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平台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旨在为全校师生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校园动态、个人信息、人际交往互动的窗口。此外,还可依托院系党团组织和相关学生社团,建立阳光网络评论员,引导学生自主维护和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培养学生骨干在相关信息行业的运营、开发能力,培养互联网+思维。

大学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以及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平台。要深刻认识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打造一个安全、可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加大投入与支持,培养一支集管理、教育、技术和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菁英团队和一批成熟、理性且自律的大学生网民,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8-19.

[2]张杰.大学文化和精神是民族创新命脉所在[N].中国科学报,2012-07-14(A1).

[3]丁洁静.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4]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16).http://www.199it.com/archives/ 187745.html.

[5]于胜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6]盛宏标.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