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研究

2015-03-22 10:20
关键词:基础课理论课校本

王 宇 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北京 10002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研究

王 宇 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北京 100029)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升授课实效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自觉制订大学生涯规划。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际效果,案例教学要实现校本化,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质和教学传统,构建价值和知识体系,融汇理论与实践,更贴近校情,易于为学生接受,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

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最早使用,现已发展成为高校教学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增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有效方法[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鲜明的实践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时代观和价值观的科学养成具有深刻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谱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集中探讨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民族精神、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等基本素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是密集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认为,案例教学对“基础课”的知识呈现与传统理论教学体现出质的差异,进而对学生的理解应用乃至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基础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导向:促进“基础课”理论知识形象化和生活化,着眼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可见,“基础课”以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这也是衡量授课实效性的唯一标准。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科学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发挥事半功倍的实效,案例教学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将学生个体选择和生活片段按照一定逻辑和条理呈现出来,供学生课堂讨论学习,促进了“基础课”知识体系的形象化和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判断,提升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建构:促进“基础课”教师实践性知识生发建构,提升面对具体教学情境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3]教材是课程知识体系的固化形式,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和知识基础。为了落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价值导向,“基础课”教材编制要严格遵循实践性原则,基于此导向的授课亦应充分体现实践性特质。实践性知识关注的焦点在于教师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时所产生和运用的知识[4]。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前提,案例教学新颖、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授课教师建构实践性知识提供了实践场域和情境素材。

(三)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化榜样化,提升开展大学生活规划的策略执行能力

“基础课”的最终教学目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有逻辑的情景再现,加之教师的科学讲解和组织讨论,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大学生活规划策略执行能力。

但与此同时,各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实践环节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互联网催生的信息爆炸时代里,青年亚文化换代周期缩短,部分案例原型距离现在较远,使用这类案例就会出现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生活脱节情况;又如全国高校类型多,不同学校和专业背景的同学成长路径差异大,着眼数所高校或者地区情况,都难以为其他类型或专业同学深度学习和参考借鉴;再如“基础课”教师在使用案例时不仅要梳理故事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更要基于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基于学校特质和办学特色的案例教学法亟待科学总结和广泛应用。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内涵、动因与特点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课程决策权在中央,地方要在中央赋权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材使用由中央统一规定。因此,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是在课程建设特色化、教学模式校本化等专业空间内进行探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建设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内涵

我们认为,“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就是指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依据全国统编教材授课内容和精神,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教学特点、育人特质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校本化条件,将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要求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接受特点的个体或群体成长经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过程。案例教学校本化根植于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教育实践,也受到当前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改革的深刻影响。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因

一是校本课程教育实践为案例教学校本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发达国家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校本课程所占的幅度[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实践逐渐对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产生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逐步改变单一的国家课程和教材局面,各类校本化课程和教材出现并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学者认为,校本化课程实施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6]。校本化课程实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校本化的实践准备。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案例教学校本化的现实动因。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7]现阶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建设学生喜爱受益的政治理论课,就要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增进认同,以学生可学习、可复制的校本案例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特点

一是实境教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高度融合。校本化案例突出特点是案例素材来自学校、来自学生,是将本地化“知识”引入课堂和将课堂置于“知识”来源地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校园、学生、案例和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加之校本化案例的运用,课堂教学和案例都直接与校园生活发生联系,即校本“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互浸。二是实例育人,教育技术运用与教学创造无缝对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案例制作突破了传统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电子杂志、微电影和自拍视频都可以用来承载案例信息。“基础课”实践意蕴大于理论意义,课程教学的成败关键看能否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而非学生对授课知识理解与否。由于校本化的优势,案例主人公可以近距离锁定,就地取材制作视频案例,将传统案例教学中只能以文字图片呈现的案例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的天然优势。

三、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基础课”案例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是动态创造过程:一是校本化案例创制本身就是课程教学要求与校内资源的集成创新;二是教学过程要有完备的工作机制;三是作为组织实施主体的授课教师要根据授课要求,运用校本资源创造案例情境,组织案例教学;四是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结合自身实际探求思想道德修养和大学规划的真谛。

(一)指导原则:凝练校园文化,构建核心价值,融汇理论与实践

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8]。校本化案例正是通过案例叙事方式为学生展示思考成长成才问题的相关前提条件。因此,构建校本化案例教学要贴合校情学情,构建核心价值,融汇理论和实践。一是真实性。校本化案例文本要求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成才需要。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质浓缩了学校的办学历史、理念演变、学科结构、专业建设、社会声望、校友资源、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而学生成长成才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所以,不同的高校造就了不同的学校理念和校园文化,也塑造了气质各异的学生面貌,不深入挖掘总结学校文化和学生文化特征,校本化的案例就失去了“合法性”。二是文化性。校本化案例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现大学文化。一则好的校本化案例文本,不仅要求案例叙事的“故事”情境建构在大学物理空间范围内,更要求其文化属性与大学精神深度重叠。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基础课”案例教学紧紧抓住国际化特色,构建国际化的学习和职业化情境,通过对本校学生案例的发掘编辑展示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观形成以及职业选择等主题,强调大学生国际化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平衡,既体现了“基础课”的基本要求,又突出了具体专业背景和成长环境中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特质。三是复合性。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非常密切,直接关系大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选择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因此,校本化的案例编辑制作就要考虑学生选择的理性因素,更要突出行动选择,融汇理论与实践,充分考虑案例的启示性和示范性。

(二)工作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建构协同教学机制

一是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基础课”面向全体新生讲授,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教学团队,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联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融专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满足了授课理论性的要求,又为案例教学校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辅导员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群体,掌握大量学生成长成才素材,但这些基础材料距离校本化案例还有一定距离,一定要按照“价值+知识”、“理论+实践”、“经验+策略”的基本要求编制案例。二是要开展校本化案例教学专项研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要开展联合研究,重点关注理想信念塑造机制、爱国与爱党统一性、价值观念形成规律、道德素养生成和法律意识树立等理论问题,重点谋划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等学生普遍关心的实践问题。三是学校内部要形成协同教学机制。学校科研、教务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在科研立项、教学改革和案例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基础课”教学单位则要适时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提升。

(三)教师主体:强化案例创制能力,提升信息提取能力,创新综合教学能力

一是案例创制能力。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校本化案例教学对教学能力要求则更为严格,不仅有运用传统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还要有设计、构思和编制校本化案例的出色水平。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而研究案例的写作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发现用文字尽可能翔实、准确地表述出来[9]。教师研究基本功不仅要扎实,而且要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学生就业都有较为翔实、准确的理解。二是信息提取能力。教学活动的另一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成长成才需求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校本化案例教学活动强调以校为基,引导学生树立将自身发展与学校特色结合考虑的系统观点,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收集学情信息,抓住学生发展关切点,有的放矢,收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三是综合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最终实现的教学价值既不完全是教师课前预定的价值,也不是学生课前想获得的价值,这种教学价值是在案例教学的逐步演进中构建而成的[10]。因此,在校本化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其认为是教学技术的不断再现,不如认为是教师艺术化的创造过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结合案例讨论,不再是理论层面的推演,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探讨,而是在本校具体的情境中的个体校园学习生活情境某个具体问题“磋商”,这样高度情景化、拟亲身化和对策可实践化,都是以往案例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11]。这也是校本化案例教学本身对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的最大挑战。

(四)学生主体:激发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锻炼实践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更准确地讲,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启发、引导、归纳和督导,而学生则是参与、思考、讨论、应用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在各自职责角色中共同创造课堂“教”与“学”的过程,而且校本化的案例教学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成果延展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在课外绽放“基础课”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这一过程除了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校本化案例编制能力有较高要求外,更对学生提出了高标准的学习要求。一是突出分析、归纳和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传统课堂学生主要是听众和记录者,突出考查识记能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较少,但校本化案例教学则锻炼学生面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特定主题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层级更高。二是突出制定策略、实施执行、调整优化等实践应用能力。“基础课”是大学生生活的“学问”,课堂仅仅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始,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要促进大学生优化生活选择,科学制定生涯规划,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制订生涯规划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规划与实践能力。

[1] David A. Garvin. Making the Cas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the world of practice [J].Harvard Magazine,2003(9-1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S].教社科[2005]5号,2005-02-07.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教基二[2014]4号,2014-03-30.

[4] 王飞.学科教学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11.

[5] Arieh Lewy.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1.

[6]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54.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S].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01-19.

[8] 徐延宇,汤小红.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38.

[9]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61.

[10] 吴云鹏.案例教学的生成性探析[J].教育评论,2012(5):87.

[11] 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81.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Case Study i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Yu-hang

(Institut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School-based case study i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which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help them plan college career on their own free will.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effects of education,case study should be school-based,which should involve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talent training feature and education tradition. Case study should build value and knowledge systems,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ake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Case Study;School-based

2015-02-15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GJ019);2013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专项项目(BJSZ2014ZC190);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实验研究项目(X13528)。

王宇航(1982-),男,吉林松原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教研部讲师。

G42

A

1001-6201(2015)04-0222-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4.042

猜你喜欢
基础课理论课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