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2015-03-22 07:29丛春霞
关键词:专业化工作者队伍

丛春霞,闫 伟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68%,已经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社会的最新标准,即65 岁以上老人占社会总人口的7%。同时,随着老龄化速率的加快,中国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正在以每年100 万人的速率递增,截至2013年末,高龄老人已达到我国总人口的1.78%,中国将在203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但规模较大、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迅速,同时还具有超前性,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兼容,老龄化速率增长过快将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养老问题应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养老基金,二是养老服务,在解决我国养老的问题上,两方面应该并重。目前,我国政界和学界已经对基本养老金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且在养老金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养老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的系统发展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看,我国的养老服务都存在很大欠缺,急需补充和完善。

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及社会养老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少子化家庭结构模式的前提下,家庭保障功能衰退,社区居家养老以其让老人晚上住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照顾与关爱,白天能享受来自社区的餐饮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的优点,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养老模式。因此,社区工作者作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肩负社区建设的责任外,还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方面肩负着为所属社区老人提供日常照顾和护理、帮助老人安度晚年的神圣使命,作为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除了硬件设施以外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需求量大幅度提升,供给量却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区工作者包括:第一拥有正式编制、在社区进行供职和管理的社会工作职员;第二,提供有偿服务的普通劳动者;第三,社区公益性岗位、从事社区工作的失业人员。其中,公益性岗位的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高,是当前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服务和建设社区,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认真听取并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成员的监督以及协助政府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等。从工作内容的角度出发,社区工作者需要进行职业化建设;但是站在职业精神的层次考虑,则需要进行专业化技能建设。以专业化为建设目标,不仅是顺应国际养老服务发展的需要,更是破解我国城市社区纷繁复杂的养老难题的办法。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对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的标准设定得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专业化,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专业化[1]。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时期,也是处于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更应该紧随国际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口基础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家庭人口结构类型,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问题,在职业化的基础上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成为我国在养老问题方面的首要问题。

当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建立老年人的医养中心,但是如何建立和稳定发展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方面的研究鲜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这三大理念为思考角度,分析我国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近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借鉴香港在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构建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从制度层面、收入分配层面和社会尊重层面等方面,分析如何提供一支极具稳定性和专业化的高效社区工作者队伍,以期对提升我国的养老服务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和研究拓展价值。

二、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在逐步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全国各地从1995年开始兴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区服务机构,并在2000 以后达到建设高潮,政府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和居委会建设的资金投入量,给社区工作者在职业化方面的成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251 939 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36.9%。当前,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我国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从招聘方式上看,由选举、选聘和公益性岗位三类构成。其中公益性岗位招聘人员占到社区总人数的50%以上,这类人群属于事业编制以外的工作人员,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从数量结构上看,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民政部2007年5月30日发布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统计,在现有的社区服务队伍中,专职工作者已经有30 多万人,兼职工作者约有50 万人,提供志愿服务的社区义工有1600 多万人。

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性占比极高。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据北京市民政信息网统计,在该区共有1291 名社区工作者,其中女性工作者数量为1058 名,占比高达82%。

从年龄构成上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中青年占比较高。以南京市为例,2012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30~59 岁的社区工作者占南京市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69.2%[3]。

从素质构成上看,2000年开始,民政部以公开招聘、投票选举、岗位竞争等办法招聘社区工作者,使我国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在文化水平、观念素质等方面与社区工作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大学生仍比较稀缺。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据北京市民政信息网统计,通州区共有社区工作者631 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21 人,占总人数的3.3%,具有本科学历的为285 人,占总人数的45.2%,也就是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工作者仅仅占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48.5%。

从工资标准上看,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待遇水平虽然在近几年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旧很低,有些地区甚至把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作为给付标准。

伴随着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展开,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在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然而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社区工作者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突破了2 亿,预计到2033年前后将翻到4 亿。老年人本身就是一个身心都较为脆弱的群体,加之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的精神诉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有的机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再加上老人们对居住环境有深厚的感情、对邻里亲朋有眷恋,同时又担心进了养老院自己的行动自由会受到束缚,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使得不脱离原驻地人际关系的“就地养老”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银发潮”对养老服务,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一任务也愈加艰巨。

上海市“9073”的养老模式曾经一度在养老服务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我国目前城市中“空巢老人”和农村中的“留守老人”日渐增多,我国高龄老人的数量正随着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加之“421”家庭结构模式在照顾老年人方面能力有限、负担过重,原有的“9073”养老模式中让90%的老人居家养老,在家里进行自我照顾的前提下接受来自社区的适当程度上的帮助,这种责任负担比例迫切需要进行调整。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负担的责任比重应大幅度提升,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照顾,并满足其精神诉求。根据上述分析,我国在社区工作者的专业队伍构建方面呈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社区工作者在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上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必须掌握解决社区常见问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来面临复杂多变的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养老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益发展,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为老年人,尤其是身患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社区工作者工作负荷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技能训练。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已经逐渐成为社区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在政府主导的社区领导与管理体制下,社区工作者担负着来自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涉及环境卫生、绿化率、文明社区建设、普法宣传、医疗、综合治安、党建、下岗再就业、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社区工作者工作负荷较重,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这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思考和解决老年人服务的问题[4]。

(2)培训过于形式化,内容缺乏务实性,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即便是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活动,社区工作者参加的培训活动也多是为了完成社区和街道的硬性指标和任务。培训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偏重知识的普及,理论性过强而务实性较弱,形式上以单方面灌输为主,缺少相互的交流与互动,培训规模较大,缺乏针对性。

(3)缺乏针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机构。社区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往往具有预见性,同样,接受照顾的老年人往往是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处理这些常见问题的专业方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我国目前对社区工作者进行的培训既不够专业又不能紧密结合实际,大部分培训只是走个过场、敷衍了事,这就难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这既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也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

综上所述,专业化程度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工作者提供养老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

2.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差

我国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那些应聘而来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以此作为临时工作或者寻找其他工作的跳板,大部分人对这个工作岗位能给自己带来的发展并不抱有太高希望。一些社区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甚至对自己在社区的发展持悲观态度,相当一部分人考虑过转行问题。结合我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晋升制度,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待遇较低。作为构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重要内容,工资待遇水平对队伍的稳定程度有直接影响。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普及更是加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负担,理应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对南京市54 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的数据显示,有32.7%的受访者认为3000~3499 元的工资支付标准比较合适,同时,21.4%的被访者选择3500~3999 元,26.0%的被访者选择4000 元以上,16.9%的被访者选择2500~2999 元,只有2.5%和0.4%的人选择2000~2499 和2000 元以下[3]。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去甚远,尽管我国各省市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待遇并不相同,但社区工作者待遇低下是社会公认的事实,甚至有许多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工资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这就导致高素质人才很难被吸引到社区来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走进社区、从事社区工作的重要原因。从短期来讲,这会使社区工作者缺乏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不利于储备社区工作人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构建。

(2)晋升空间有限。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十分重视所选岗位的晋升空间,但是我国社区工作者晋升空间却十分有限,大大降低了社区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我国的社区工作者有两种晋升渠道,即考取对应职称资格和通过参与行政工作向管理层晋升。职称考取的内容趋于理论化,对于目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学历专业和能力而言,考取师级以上的职称难度较大。而通过行政晋级方式也困难重重,因为社区机构的组织结构相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更加扁平,层级设置少,管理岗位少,内部招聘机会少,录取比例少,晋升空间非常有限,竞争十分激烈。

3.社区工作者工作归属感缺失

归属感是指个人被别人或者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它源自于整个群体的认同感,一方面是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群体对个人的认同,当缺少了这种相互认同感时,群体的归属感也就会自然缺失。社区工作者工作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了他们消极怠工、主动辞职,社区工作间断的现象时有发生[5]。我国社区工作者工作归属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应归结为以下几点:

(1)社区工作者没有得到来自整个社会,尤其是其所服务社区的认同。社区工作处于社会建设与服务的最基层,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是直接、具体而现实的。但是,社会大众对社区工作认知程度不高,社区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地位不高。社区没有从原来的居委会形象脱离,很多地区群众的观念没有更新,社区工作者市场被认为是跑腿打杂的,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一旦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更常常被认为“屈才”或者是“辜负社会培养和家长期望”,这导致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顶着很大的压力。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您认为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73.5%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尊重不够,这使社区工作者很难发挥工作热情,更难于长期从事此项工作。

(2)社区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由于长期处理社区烦琐的工作,加之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工作者自己也认为自己做的是“伺候人”的活,甚至有些社区工作者称自己为“打杂的”,这种不准确的定位是其工作归属感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3)社区工作者工作任务繁重却又缺乏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的缺乏使得社区工作者付出的辛苦劳动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予以衡量,也就无法得到来自社区成员的好评,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这一方面会使社区工作者消极怠工,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其主动辞职。

四、香港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及借鉴

中国香港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经验被很多国家学习借鉴,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香港更是做得有声有色。强制性公积金制度于2000年12月1日才开始在香港实施,因此在香港的养老保障问题方面养老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香港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而不断完善,现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队伍的专业化是其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规范而严格的准入制度

香港于1972 开始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才可以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并且只能聘用有社会学工作学位的人担任助理社会工作主任及以上职级岗位。1997年的《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更是明确规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士必须先注册,方可正式使用社工名称,以确保社工的专业水准,并能提供优质服务。截至2006年3月,香港就已经有注册社会工作者12 354 人,其中,6839 人具有社会工作学位,占社会工作者注册总人数的55.4%,5274 人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占社会工作者注册总人数的42.7%[6]。

从这些数据以及政府颁布文件的情况可以看出,香港社会工作者的准入制度非常严格,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可以保障老年服务的有效实施,能针对老人的不同患病情况以及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

2.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香港的社会福利署对在老年服务机构的各类专业工作人员,比如社会工作者、医疗服务人员、护理员、心理咨询专家、康复理疗师等的使用安排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尽管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各专业人员配备的比例不同,但都是以护理人员为主,并且对各类专业服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增强了服务队伍的专业性。

另外,香港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培训。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工作教育就已经在香港大学展开,目前,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制度名列世界前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专业社工从高校走向社会。上岗以前,社会工作者不但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并获得社会工作学位,而且必须进行专业培训,掌握实践经验。即便是在上岗后,也要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接受再培训。2014年在香港雇员再培训局的资助下,香港医院管理局组织香港护理学院、香港老年学会、雇员再培训局、香港专业护理学会、香港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对护理员进行包括健康服务助理训练课程和对医护支援人员进行再培训的健康服务训练课程。并且会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有香港医管局提供的培训和毕业证书,而这些培训证和毕业证正是劳动者在应聘社会工作者或养老护理员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高龄老年人群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发人群,经非手术途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一年后死亡的发生率高达20%,髓内钉治疗是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而髓内、髓外固定对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适用,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否稳定的关键是内后侧皮质是否连续,内侧弓的完整性与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是决定股骨间粗隆稳定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

3.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收入

在香港,由于养老服务队伍的需求较大,并且对其专业服务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工作者同公务员、医生、律师和教授一样属于中产阶级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7]。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专业性和需求性,使得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能享受较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这就进一步保障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社会地位。当前,香港的养老服务队伍比内地更加成熟,相关的制度规定也保障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性。

4.统一的绩效评估机制

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本着“使长者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着”的信念,2000年11月起社会福利署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即香港政府根据老年人居住的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了相应的养老服务后,对养老护理人员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的数据记载和评估。这种评估机制不但极大地增加了安老服务编配的合理性,而且有助于从客观的角度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考评,使其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这成为香港安老服务的一大特色,也成为推动香港养老护理服务水平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深受国际养老服务业认可。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以及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来提供养老服务,以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促进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事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成为新常态,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既有助于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也是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尽管香港和大陆在养老服务方面有些差别,比如香港的养老服务由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和安老院舍两部分组成,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但是其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和大陆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十分接近的,其养老服务队伍工作内容也必然和我国“社区养老”模式下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大陆地区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在养老服务队伍的培养和专业化队伍构建方面,更是对大陆地区具有理论拓展价值和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完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尤其是养老服务队伍构建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以及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的现状,结合香港地区在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

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是构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基础。根据我国当前社区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专业培训的现状以及高校在社区工作专业的办学情况,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顺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合理定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克服形式主义,减少社区组织不必要承担的各种行政负担,使社区工作者有精力提升专业技能,尤其是对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技能,掌握护理老年病患者的技巧和应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策略,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2)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要想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是基石。总结香港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香港社会工作者不仅在入职前需要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即便是入职后,也必须定期接受专业技能的再教育,并需要通过相关考试、取得资格证书,这就保证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性。我国的社区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应克服以往的形式主义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培训的缺陷,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等提升其实践技能,以期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为其安度晚年提供保障。

(3)重视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香港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要想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就要“从根源抓起”,加大高校对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丰富培养模式。根据西方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都在千分之二以上的通行标准,我国亟待建立和探索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8]。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而言,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极其严峻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益为大众所接受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专业化社区工作者的强烈需求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即失业”成为新常态。因此,通过提高招生数量、扩大招生范围来推动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专业化社区工作者的需求,还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

2.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

影响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太低和晋升空间有限。根据我国社区工作者现阶段工资制度和晋升机制的缺陷,结合香港在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人员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的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我国社区工作者基础工资水平,建立有激励性的福利待遇机制。要想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工作热情高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解决工作者的工资待遇问题是关键。薪酬福利应该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津贴。从工资支付的角度讲,首先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基础工资;其次应根据学历、工龄、职称和岗位等设置工资等级,以期留住专业人才;最后,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称的考取使之在薪酬上有所提升。

(2)建立完善的晋升渠道。完善的晋升体系应包括合适的职位等级划分以及合理的岗位晋升规则。首先,职位的等级划分应拉开梯度,增强晋升的吸引力,为社区留住人才;其次,岗位晋升的规则应和学历、工龄、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以期激励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最后,试点推行选拔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政府机关制度,丰富晋升范围。

3.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归属感和社会认可度

香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和养老护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工作归属感和社会认可度,他们和教师、律师一样备受社会尊敬,这就使得社区工作的稳定性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在大陆,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可度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社区工作者要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崇尚“敬老”的民族,社区工作人员自身要抛弃以往认为社区工作者只是“打杂的”这一错误理念,尤其是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下,社区工作者承担的养老护理任务更是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同时,大学生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从事社区工作,也是一种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行为。因此,社区工作者应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自我宣传意识,提高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为自己赢得社会尊重。

(2)政府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社区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根据绩效考评结果评先进、树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和奖励。这种方式既可以强化社会工作者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又可以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工作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六、结 语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仅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普及导致的社区工作者供给严重不足的难题,为我国养老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使老年人“老有所护”,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而且能在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的形势下,尤其是“两会”提出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一新常态下,吸引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区工作,进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成员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对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和就业问题,还是对提高我国居民社会保障水平,都具有深远意义。

[1]陈雅丽.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173-176.

[2]金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发展与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7-83.

[3]贾志科,刘玉东.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市54 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5(3):73-77.

[4]刘承水,史兵,刘玲玲.北京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践和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6):13-16.

[5]鞠歧凤. 关于激发社区工作者工作动力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4(5):106-108.

[6]民政部. 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EB/OL].[2015-05-12].http://sw.mca.gov.vn/article/tszs200706/20070610000398.shtml.

[7]马天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前景调查分析[J].中国统计,2012(11):58-59.

[8]彭善民.近十年来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9(1):4-8.

[9]何力军.大力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J].中国民政,2013(9):29.

[10]沈黎.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构建的视角[J].社会工作,2011(5):5-7.

[11]杨雪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6):139-140.

[12]唐斌尧.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84-86.

[13]陈爱萍.社区志愿者激励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1(4):144-145.

[14]于雷,史铁尔.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65.

[15]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151.

[16]麻卉.大连市金州新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调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30-35.

[17]杨朋润,丁碧君,张滨. 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J].兵团先锋,2013(7):35.

[18]刘克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激励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9]蔡继辉.社区工作者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6):85-88.

[20]刘雪莲.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专业化工作者队伍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